APP下载

注重数感培养 提高数学素养

2016-11-26陈鸿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条船数感小棒

陈鸿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93-02

诗词讲究韵律,艺术考虑美感,学生学数学则要有数感。所谓“数感”,狭义地讲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数感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有效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观察比较中建立数感。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 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如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如1颗葡萄)。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数感。

二、在生活体验中形成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甚至可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如果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三、在动手操作中增强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通过动手操作,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粒?一小盒葡萄干大约有多少颗?100页纸大约有多厚?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四、在质疑反思中发展数感。

质疑和反思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主动探究的过程充满乐趣,而忽略了对活动之后的反思。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设计质疑、反思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在质疑和反思中增强辨别能力和估算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拓展练习可以这样设计:“鸡和兔共21只,它们的脚共60只,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学生猜测的答案是:“鸡16只,兔5只,16+5=21(只)”。这时。教师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给学生设疑: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发现脚的总只数少了8只。显而易见结果是错误的。学生的计算经常会出现某班学生人数是52.6人,某家电视机有1.5台……这样的案例很多,只要学生稍加质疑、反思,就能判断正确与否。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学生的数感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五、在实践应用中升华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升华数感。

比如:三(3)班两位老师带着48名同学一起去张家港公园秋游,在活动中碰到了“乘船”的实际问题:每条船最多可乘4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才能使大家都能划到船?很快有同学回答50÷4=12……2,所以一共需要12条船,随即大多数同学持反对意见,争着说应该是13条船,一学生大声说:如果只有12条船,那还有2人就划不到船了,剩下的2人也需一条船,所以应该租13条船。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的新意义,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升华了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现实生活,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反思、应用等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使学生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条船数感小棒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算法多样化教学分析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层层推进逐步建构数学模型
——《应用问题(二)》教学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