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探析

2016-11-26邓廷云唐志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邓廷云?唐志明

摘 要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形式因其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精准度偏低,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识别不够精准以及扶贫经费的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因此,要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效果,实现精准扶贫,一方面需要建立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将“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另一方面,更新培训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最后,完善教育扶贫资金运作方式,实现教育扶贫资金精准管理。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2-0062-05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集中连片地区的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发展路径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的循环怪圈,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场。教育扶贫作为拔穷根、富民生的根本举措,不仅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斩断贫困的代际遗传,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RRI)生产与环境部高级研究员樊胜根利用我国1970-1997年间的省级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估算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效果。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平均增加10000元的教育投资,就可帮助9个人脱贫,这种扶贫效果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1]。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然而,教育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因不够精准而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相对于教育粗放扶贫,其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扶贫开发模式[2]。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职业教育扶贫因时间短、见效快而成了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扶贫包括学历型职业教育扶贫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本文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为例,聚焦于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问题,分析滇桂黔石漠化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研究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对策。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及其运作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内涵

非学历职业教育亦称非学历职业培训,是一种不以获取学历为目的的短期性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种教育扶贫不涉及学历提升,只关注技能增长。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主要是正在从业的社会贫困群体,包括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下的绝对贫困者(如残疾人、下岗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以及因自身观念落后、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相对贫困者。通常情况下,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由政府提供项目经费支持,人社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和管理,行业、企业或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实施,贫困者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参与职业培训。目前,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主要涉及“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项目。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模式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与管理主体主要是县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与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协议形式将全县的非学历培训任务委托给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具体组织实施。见图1。另一种模式是县级人事与社会保障局将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分配到乡镇,由乡镇政府聘请教师并组织实施。见图2。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及其运作

资金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保障。目前,连片特困地区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为例,为了保证教育扶贫资金,省政府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实施教育扶贫投入保障机制,即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职业教育扶贫经费。具体措施包括:省政府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省政府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的部分、地方教育附加等按一定比例投入职业教育;省政府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级税务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瞄准精度

“瞄准精度偏低”一直是教育扶贫的硬伤,更是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可回避的“殇”。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不精准主要表现为扶贫区域瞄准精度偏低、扶贫需求瞄准精度偏低以及扶贫经费投放和使用效率偏低等。

(一)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区域瞄准精度偏低

非学历教育扶贫主要是指农民培训项目,包括“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科技致富二传手”等。以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瞄准限于乡(镇),其区域源瞄准度偏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贵州辖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由省农业厅统筹负责,农业厅将培训任务安排到各市州,各市州又将任务分配到县,县分配到乡镇,然后由乡镇具体实施。乡镇政府为了工作方便,往往考虑在交通方便、培训工作容易开展的村庄实施培训。这样一来,有的村庄经历多轮培训,而有的村庄则无人享有培训之惠,部分村庄在整个农民培训中被“遗弃”,教育扶贫“村庄漏出现象”普遍存在。

当然,在那些长期得到培训的村庄,由于培训实效较低,很多贫困人口也不愿意参加培训。为鼓励人们参加培训,部分村庄直接用钱“雇佣”学员,教育扶贫经费没有用在刀刃上,客观上导致扶贫资源溢出。访谈中,这种溢出现象也得到了佐证,在对滇桂黔石漠化地区Z县的一位村主任访谈时,这位村主任介绍说:我们村委会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中只是负责配合执行,培训内容、培训时间都是由镇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主要任务是组织村民参加培训。由于很多村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我们只好用钱来请他们,一般是每人每次10块,培训15天后要考试,考完试以后发放150块钱。

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很多地方的农民技能培训都是用钱“雇”学员。而这种现象根源于农民培训项目错位,培训区域瞄准偏低,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漏出培训之列,不需要培训的村庄、贫困户却重复培训。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需求瞄准精度偏低

目前,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瞄准精度普遍偏低。以“雨露计划”为例。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雨露计划”的相关精神,“雨露计划”是一项由我国政府主导的、各级地方政府扶贫机构实施的、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旨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 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扶贫培训计划[3]。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雨露计划”扶贫对象主要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16至45岁青壮年农民”“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以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4]。可见,“雨露计划”是以提升现存劳动力人力资本为宗旨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然而,“雨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却较少瞄准到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调研发现,政府提供的“雨露计划”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经常发生错位。如表1所示,在“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57.36%,但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则只占25.73%,不到期望累计的一半;同样,在“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方面,农民的第一期望和第二期望累计为17.9%,而政府实际提供的培训只占2.21%,仅占期望累计的1/8。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某三县2015年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

此外,通过实地访谈也佐证了农民培训期望与政府实际供给培训内容之间存在错位这一情况。访谈发现,具体实施“雨露计划”的基层政府人员(包括村干部)不愿花费精力甄别合适的培训对象及其培训诉求,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经常临时性安排培训内容,甚至不惜以凑数字完成上级指派任务。下面是调查中与一位分管民政工作副镇长的对话(实录):

笔者:镇长,你听说过“雨露计划”吗?

副镇长:当然听说过,我就负责这个项目呢!

笔者:那你们镇是如何开展“雨露计划”的,“雨露计划”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吗,还是只有你们镇在弄?

副镇长:据我所知,其他乡镇也在弄,应该是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吧。

笔者:“雨露计划”项目主要是干什么的?

副镇长:主要是农民培训。

笔者:培训哪些内容呢?

副镇长:种植方面的、养殖方面的都有。像种梨树啊、养猪、养羊等等。

笔者:是哪些人参加培训呢?参加培训的人要申请吗?还是由谁确定?

副镇长:都是村委会确定的。

笔者:村委会直接确定培训人员吗?如果有人想培训但又没有被选上,怎么办?

副镇长: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笔者:为什么?

副镇长:参加培训的人都是村委会请来的,还要给人家钱呢?一般情况下,每天至少要给20块钱,要不就没有人来培训!

笔者:那你们在哪里聘请培训老师呢?

副镇长:县里面的,比如职业中学的,或者县里相关科局的领导。

笔者:主要是采用什么方式培训?

副镇长:通常情况下,统一上几天课,然后再实地参观学习,如到果园去学如何种植,到养猪场去看看人家怎么养猪。

笔者:这样培训就结束了吗?

副镇长:这样就结束了。哦,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照相,拍几张照片,写写总结就完事了。

笔者:培训的人没有学到东西怎么办?

副镇长:没办法,只能这样了,关键是没有人愿意来学,来参加培训的人都是请来的。

笔者:是不是只有你们镇这样应付哟?

副镇长:我敢说,绝对不只我们这样,反正我们这边的好多乡镇都这样。

这虽是一个个案,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佐证了这一情况。譬如,在G县调查发现,这个县的一个村庄出产“蜡染”工艺,很多村民都想学习,尤其是想学如何将传统工艺和当前的科技相结合。可惜,“雨露计划”却没有开设相关培训项目。总之,“雨露计划”等项目没有实实在在地瞄准村民需求,教育扶贫资源存在投放误差。

(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偏低

正如前文所述,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指向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一种教育扶贫形式。这个扶贫方式能在较短时期内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在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过程中,扶贫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率较低,不仅导致大量教育扶贫经费溢出,还直接造成扶贫效果不佳。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该项目属于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层次等,能有效提升该地区农民的人力资本储量。然而,这个项目经费溢出严重,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偏低。以W县2013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例,2013年,W县政府将省政府下达的4600人培训指标委托给W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W县中等职业学校以及C津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具体任务见表2。这三家培训机构接到培训任务后,千方百计地节约培训成本,诸多教育资源没有真正用于培训上面。

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区W县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作为培训机构,其承担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谋利,加之培训效果的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培训机构有制度空间去节约成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上述三家培训机构想尽办法降低培训成本,尽可能压缩培训内容,将一个星期的培训内容压缩为三天。于是,稀缺的教育扶贫经费直接流向企业,配置效率较低。

调查过程中,有一位参训农民曾这样坦言:我们这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是马铃薯栽培技术,培训时间为一个星期,每天给我们的误工费为20元。报到的时候有60人,但培训两天后,大家都觉得没意思,而且离家又远,所以纷纷回家了。第三天,培训人数不到30人,所以第三天下午负责人就宣布培训结束了。

总之,受限于培训的短期性、培训机构的机会主义及其培训条件,“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培训经费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教育扶贫经费溢出严重。当然,“雨露计划”和“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项目也存在类似问题,不仅经费配置效率偏低,而且使用效率也偏低。

三、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精准度的对策

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但却需要精准方能发挥实效。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精准扶贫构想,要求变“漫灌式”粗放型扶贫为“滴灌式”精准型扶贫。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要走向精准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将“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

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其中,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更是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实施瞄准精度不能令人满意,教育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及其教育扶贫诉求识别不准,整个教育扶贫一直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因此,要实现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人口档案。由于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起步相对较晚,教育扶贫对象档案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当前教育扶贫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扶贫部门原先建立的贫困人口建立档案。然而,已有的贫困人口档案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捏造事实、虚报数据、形式主义等层出不穷。加之,原来的贫困人口档案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以及教育发展诉求等缺乏相对全面的记载。因此,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有必要重新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当然,鉴于建档工作量巨大,没有必要单独建立贫困人口教育档案,而是将其与贫困人口常规贫困档案合并进行,只是在贫困档案建设过程中,增长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和教育诉求统计。

(二)更新培训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

培训项目是连片特困地区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培训项目设计不切实际、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农民培训”这一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效,必须重新审视和完善该地区农民培训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释放农民培训项目的应有助力。通常情况下,农民培训项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涉农培训;另一类是农民转移培训。因此,在设计农民培训内容时,首先需要目标瞄准,根据农民培训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其中,涉农培训应该倾向于科学种植、养殖和卫生方面的培训;而农民转移培训需要关注物业管理、宾馆服务员培训、保安员培训、电动缝纫工培训、餐厅服务员培训、家政服务等等。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采取“参与式”培训模式。首先,培训者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培训诉求,并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主题。其次,确立培训目标并开发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该环节要求培训目标具体清晰,培训内容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第三,实施培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培训方法要求减少集中讲座式培训比重,增加田野实操。第四,对培训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培训实用有效。模型见图3。

(三)完善教育扶贫资金运作方式,实现教育扶贫资金精准管理

教育精准扶贫不仅包括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设计扶贫内容,还需要实施精准管理,尤其是教育扶贫经费的精准管理。为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减少不必要的溢出或浪费,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资金管理必须实行专户运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同时,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倘若当年教育扶贫经费存在结余,直接结转到下年继续使用,教育扶贫专户存储所得利息,全额转作教育扶贫资金,继续用于教育扶贫工作。此外,建立教育扶贫到户资金“教育券”制度,把原来直接投入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育扶贫经费按照不同项目的人均单位成本折算以后,制定“教育券”,直接发给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家庭或贫困人口,然后由扶贫对象自主选择投放教育券,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学校或培训机构将教育券到相关部门兑现。这样,不仅确保教育扶贫对象的教育参与权,还能引导学校或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提高教育(或培训)质量以及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