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经历对中职学生自信的影响及对策

2016-11-26纪德奎黄烨烨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自信中职学生

纪德奎?黄烨烨

摘 要 留守经历对中职学生自信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留守经历的中职学生自信水平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留守发生的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父母回家频次越少,对学生自信的影响越大;与父母联系频次为半年左右一次的学生,自信水平最低;留守经历对男生的自信影响较大,对女生的自信影响较小。建构政府主导、家庭主体、社会参与、企业关怀、学校关爱和法律保障“六位一体”的关爱体系,有助于提升具有留守经历中职学生的自信水平。

关键词 留守经历;中职学生;自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然而,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外来务工子女难以在父母工作所在城市上学,只能留在户籍所在地,这些孩子就是所说的留守儿童。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972.75 万[1],与2000年的2290.45万相比,10年间几乎翻了三番,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到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量的21.88%,即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早期的留守儿童已经进入成年期,其中,很多人升入中等职业院校学习。幼年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经历,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心理健康发展对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信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是个体对自身能力与价值的信任和肯定,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留守经历学生自信的研究不多,特别是对中职学生这一群体。基于此,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探析留守经历对中职学生自信的影响,对于揭示留守经历中职学生的自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帮助其减少留守经历的长期影响及探讨提高留守经历中职学生自信的对策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从河北省抽取3所中职学校,在这3所学校中一、二、三年级随机各抽取1个班,由这9个班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本信息问卷将被试分为留守经历组和无留守经历组。共发放问卷628份,收回有效问卷546份,有效率为86.9%,其中女生202名,男生344名,一年级学生283名,二年级学生174名,三年级学生89名;家庭所在地为城市168名,农村378名;单亲51名,非单亲495名;所有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7.45+1.23)岁。有留守经历中职生167名,占30.6%,其中,男生114名,女生53名。本研究中“留守经历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曾在其成长阶段(0~16岁)离开户籍所在地,流动到外地务工,并与子女分居时间长达6个月及以上”[2],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定义为有留守经历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整体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41,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主要分为两部分:

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留守、是否单亲、留守最早开始时间、留守持续时间、与父母联络频次、父母回家频次、家庭氛围、代养人等方面基本信息。

青年学生自信问卷: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的毕重增和黄希庭教授(2009)编制,该量表共有33题,包含才智自信、成就自信、人际自信、应对自信和品质自信5个因子;采用Likert5 级评分方式,分为“很不符合”“较不符合”“中等”“比较符合”和“很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自信水平越高;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各个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72~0.82之间;重测信度系数为0.81,各个因子信度系数为0.70~0.86[3]。

(三)统计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无留守经历中职学生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亲子关系变量对留守经历中职学生的自信影响采用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有无留守经历中职学生自信得分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有留守经历和无留守经历中职生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表明,有无留守经历中职学生在总体自信均值及自信五个因子的得分均值上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无留守经历学生显著高于有留守经历学生。

(二)留守开始时间不同对中职学生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经深入调查,把留守开始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以此为自变量,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均值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四个不同阶段开始留守的学生在总体自信均值及各因子得分均值上的差异,统计结果见表2。

显示,留守开始时间不同的中职学生在应对自信得分上差异显著,表现为小学低年级和六岁以前开始留守的学生其应对自信显著低于初中阶段及以后开始留守的学生。

(三)留守持续时间不同对中职学生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把留守持续时间分为四个时间段,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留守持续时间不同的中职学生在总体自信均值及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留守持续时间不同的中职学生在成就自信和品质自信得分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事后多重比较(LSD)的检验结果表明,留守持续时间达一年以上的学生,其成就自信显著低于留守半年到一年的学生;留守时间持续达五年以上的学生,其品质自信显著低于留守时间为半年到一年的学生。

(四)亲子联系频次不同对中职学生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对亲子联系频次不同的留守学生在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可知,亲子联系频次的不同,在成就自信、应对自信与总体自信均值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通过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父母联系频次为半年左右的学生,其成就自信和总体自信均值均最低,其应对自信显著低于与父母联系频次为一星期以内的学生;与父母联系频次为一到三个月的学生,其应对自信显著低于联系频次为一星期以内和一到两星期的学生,其总体自信均值显著低于亲子联系频次为一星期以内的学生。

(五)父母回家频次不同对中职学生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把父母回家频次分为三种类别,对回家频次对中职学生自信及各因子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结果见表5。

可知,父母回家频次对中职学生自信的影响在成就自信、才智自信、品质自信和总体自信均值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父母回家频次在两年及以上的学生,其成就自信和才智自信显著低于回家频次为半年一次和一年一次的学生,其品质自信和总体自信均值显著低于父母回家频次为半年一次的学生。

(六)性别与留守经历对总体自信均值影响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性别与留守经历对总体自信均值的影响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得到表6、表7和图1。

显示,有无留守经历中职学生在性别的交互作用下,总体自信均值和标准差的差异状况。以性别与留守经历为自变量,总体自信均值为因变量,进行主体间效应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性别与留守经历的交互作用对应的概率为0.034,小于0.05,故主效应显著,即性别与留守经历对总体自信均值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也可以从图1中表现出来。

图1显示,在有无留守经历这一因素上,男女之间的总体自信均值差异是不一样的;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中,女生的总体自信均值高于男生;无留守经历的学生中,男生的总体自信高于女生,从图1中可看出:有无留守经历对男生自信影响的变化幅度较大,对女生自信影响的变化幅度较小。

四、讨论与分析

(一)不同人口学变量对留守经历中职学生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分析

1.有无留守经历中职学生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分析

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在总体自信均值和自信五个因子得分的均值上均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这表明留守经历对中职学生的自信影响较大。有留守经历的学生由于亲子关系的疏离和亲子教育的缺失,对自身力量和自我价值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存在明显的不信任,自信水平较低。

2.留守开始时间不同对中职学生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小学低年级和六岁以前父母离开的学生,其应对自信显著低于初中阶段及以后父母离开的学生。小学低年级和六岁以前的学生在身体和心智上都属于极度不成熟阶段,处在性格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这个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迷茫,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更好的教育。此时父母离开,必定会在其生命中留下难以弥补的创伤,故在应对自信上得分较低。而初中阶段以上的学生,在社会角色、为人处世等各方面均有了一定认识,他们能理解父母离开的苦衷,能够较好地照顾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故此时父母离开对其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应对自信。

3.留守持续时间不同对中职学生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表明,与父母分离一年以上的学生,其成就自信显著低于与父母分离半年到一年的学生;与父母分离五年以上的学生,其品质自信显著低于与分母分离半年到一年的学生。这表明留守时间越长,对学生的影响越大。与父母分离一年以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没能得到父母的及时鼓励与认可,在对未来获得学习的成功和事业的成就方面没有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成就自信较低。与父母分离五年以上的学生,可能会为了保护自己,表现得更加独立和坚强,但是内心却是孤独和无助,他们对父母的离开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所以在对于自己的勇敢、善良、真诚等个性品质上存在不自信,而这恰恰就是品质自信低的表现。

4.亲子联系频次不同对中职学生总体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可知:与父母联系频次为半年左右的学生,其成就自信和总体自信均值均最低,甚至低于联系频次为一年以上的学生,这表明亲子联系频次也是需要把握心理需求和规律的。每周与父母联系且亲子沟通较好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教育和指导,在处理问题、调整情绪状态等方面能力较强,因而具有较高的自信水平,尤其是在应对自信方面。而每个月或几个月甚至半年左右与父母联系一次的学生,往往会在与父母联系的问题上产生抵触情绪。由于亲子之间的分离,他们会在生活中找到别的依恋对象,有自己逐渐稳定的生活,父母偶尔来一次电话,反而让他们觉得不自在,会打破现有平衡的生活状态,勾起他们不愿面对且不开心的往事,所以亲子联系频次为半年左右的学生自信水平最低。而一年以上联系一次的学生,由于习惯了长期以来的生活状态,情绪已趋于稳定,独立性较强,与父母联系也不会对其产生较大的消极情绪,所以自信水平高于联系频次为半年的学生。

5.父母回家频次不同对中职学生自信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分析

在父母回家频次的问题上,检验结果表明,父母回家频次越少,学生自信水平越低。这是由于临时代养人或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往往只关心孩子的生活饮食方面而忽略了对其心理的关照。父母回家越频繁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也能更全面,以减轻留守经历带来的伤害。

6.性别与留守经历对总体自信均值的主体间效应检验差异分析

性别与留守经历的交互作用对总体自信均值的影响是:有留守经历女生的自信高于男生;无留守经历男生的自信高于女生。绝大多数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男生在整体上比女生更为自信[4]。而对于留守经历女生的自信高于男生的问题,有研究者在对未成年留守儿童的研究中指出,留守男孩在人格上比留守女孩更为内向和孤独,更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和情感[5]。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男生应该独立自强、含蓄内敛,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留守男生由于亲子关系的疏离又不善于向他人倾诉内心的想法,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更多的无助和疑惑,因而对自己表现出更多的怀疑,自信水平低。留守女生则更倾向于表露自己的情绪,富于乐群性,有更强的亲和动机,更重视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6],以此来弥补亲情缺失和留守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留守经历对中职学生自信的影响较大,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其自信水平在各因子得分上均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留守发生的时间越早,对学生自信的影响越大;童年期有过留守经历的中职学生,应对自信水平较低;与父母分离持续时间越长的学生,其成就自信和品质自信水平越低;与父母联系频次为半年左右一次的留守学生,自信水平最低;留守期间,父母回家频次越少,学生自信水平越低;留守经历对男生的自信影响较大,对女生的自信影响较小。

(二)提升留守经历中职学生自信的对策

基于研究结论,拟提出建构政府主导、家庭主体、社会参与、企业关怀、学校关爱、法律保障“六位一体”的关爱体系。

1.政府主导

政府应积极推进制度性变革,释放教育改革红利。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和户籍学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够条件的外来人口享受市民待遇,这有利于消除制度性障碍,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问题,消除留守现象,进而提升中职学生的自信。现有制度条件下,政府应建构公平合理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明确政府的财政投入主体地位,注重发挥民办学校在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让中职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提升其成就自信,建立中职留守学生提升自信的社会化支持网络。

2.家庭主体

作为家长,要尽量减少在孩子年幼时离开家庭外出工作持续的时间,在权衡经济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留守经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对于已经外出工作的父母要充分利用便捷的现代网络通信,多跟孩子联系,增加回家频次,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对于性格内向孤僻的留守男生要给予更多关爱和照顾,在学生自身努力上,转变观念认识自身价值,正确评价自我,扬长避短,展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把自信建立在善良、勇敢和坚强等内在优秀品质上而不是金钱、外貌和分数等外部因素上,以减少负面情绪;学会正确的归因,多从主观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从而激励自己,避免自信受挫;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增强应对自信。

3.社会参与

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非政府组织要在消除留守现象,提升中职学生自信问题上发挥联动作用。如设立留守学生关爱基金,组织志愿者到留守学生较多的地区支教,开阔留守学生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资助和参与办学,使留守中职学生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提升其才智自信;全社会应转变对中职学生的歧视态度,以提升其人际自信。

4.企业关怀

明确企业责任,规范劳动时间,落实探亲假制度,让员工多与留守子女团聚,够条件的企业可兴办民办学校,让留守子女与父母在同一城市生活,减少留守经历;有条件的企业可举办夏令营活动,让留守子女体验父母工作,增加与父母交流机会。引导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和艰辛给予理解,鼓励留守学生以顽强的意志独立、主动地应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其在逆境中树立积极进取的信念[7]。同时充分发挥留守中职学生的技能优势,在寒暑假为其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留守学生在工作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提升其成就自信。

5.学校关爱

要聚焦有留守经历的中职学生,对其进行调查统计,成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和排解其心理问题。多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播放励志影片等活动,提升应对自信。作为教师,要重点关注班上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状态,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在活动和工作中激发其潜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自身的价值,增强其成就自信和才智自信,通过与人交流合作,增强人际自信和应对自信。同时要施行赏识教育,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要及时表扬。积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人文关怀对于特别不自信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访谈,帮助他们疏导不良情绪,提高其自信水平。

6.法律保障

立法保护,强化法定监护人的责任,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对留守学生的具体职责。用法律详细规定亲子联系频次和父母回家频次,督促父母看望留守子女,减少留守持续时间,提升留守学生自信。流入地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非户籍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法规体系,推进政策创新步伐。增加维护留守学生权利的相关条款,细化和明确具体细则,增强现行法律执行力度,保护留守学生合法权益,为留守学生提升自信创造健康良好的环境。

8-3219(2016)22-0056-06

猜你喜欢

自信中职学生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