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源型区域及环境约束视角下的新疆低碳生态化发展研究

2016-11-26赵菲菲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资源型生态化排放量

敬 莉 赵菲菲



基于资源型区域及环境约束视角下的新疆低碳生态化发展研究

敬 莉 赵菲菲

文章利用新疆2000~2012年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资料,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模拟模型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新疆要构建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源环境约束 新 资源型区域 低碳生态化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型区域,其经济增长对当地丰富的优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强依附性,但区域本身一直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的难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及自身面临的生态问题,使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资源环境的约束。新疆目前的发展状况会对以后的环境产生何种影响,采取何种方式避免走传统资源型区域发展的老路,避免陷入“资源诅咒陷阱”和“经济转型困境”,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新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新疆定位于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加工利用为主导的整体的资源型区域。资源型区域相对于一般区域来说在经济依托、产业结构、城市定位、区域生命发展周期等方面存在其特殊性。尤其是新疆作为资源型区域,其发展除了具有一般资源型地区共有的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资源型产业在经济中发展具有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小等特性外还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点,主要归因于其经济体系更多是在西部大开发、对口援疆等国家的政策背景下形成的,国有企业、兵团企业在企业总数中占有重要比例。

一、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资源依赖性强,利用效率低。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规划中包括262个资源型城市,新疆有克拉玛依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和田市、哈密市、阜康市、拜城县、鄯善县8个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在新疆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其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创新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是该类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资源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该产业的发展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败,资源城市如何避免陷入“矿竭城衰”对其将是重大的挑战。

表1 2011年新疆能源生产及消费总量及其构成

资料来源:《2013新疆统计年鉴》。

2011年新疆能源消费比2010年增长19.7%,能源生产增长11.3%,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64,而能源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94,能源的加工转换率总效率为74.8。

第二,产业结构单一,工业比重较大。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资源性城市的发展大多依赖于基于资源开采的工业部门,2012年新疆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7.6∶46.4∶36.0,其中第二产业中工业为38.0。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例为11.1∶54.4∶34.5,其中第二产业中工业为42.0。上述数据说明了在新疆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较大,与2000年的数据相比,第一产业作为民生的基础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在贡献率中有所下降,第三产业也表现出类似状况,贡献率下降了8.6%;2012年,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中,第二产业为6.5,其中工业对GDP的拉动作用仍高达5.0(三次产业的拉动分别为:1.3、6.5、4.2)。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性区域的资源依赖型经济不可避免地对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资源性区域除了对大气、水资源有破坏性影响外,还会导致地面塌陷、废弃物堆放、土地复垦困难等问题。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简要说明

库兹涅茨曲线是用于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模型,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 和Krueger首次实证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1993年Panayotou首次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构建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该曲线说明:当一个国家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研究新疆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属于何种形态,新疆EKC曲线的拐点何时出现,对于新疆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新疆2000~2012年人均GDP代表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指标代表新疆的环境质量情况,数据来源于2000~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

图1 新疆人均GDP与工业“三废”及二氧化硫排放量趋势图

2.模型的构建

根据所选的数据,运用SPSS,以人均GDP为自变量,分别以工业“三废”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为因变量,建立工业三废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国内外学者长期建立该模型的经验,我们将原始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同时建立了线性、二次、三次函数,再根据回归检验结果,选取最优曲线衡量工业“三废”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lny=α+β1lnx+ε

lny=α+β1lnx+β2ln(x2)+ε

lny=α+β1lnx+β2ln(x2)+β3ln(x3)+ε

3.模拟结果及分析

第一,固体废弃物排放量EKC估计分析。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人均GDP的上述三个模型的拟合方程的调整R2都小于0.4,说明上述三个模型的拟合效果不显著但根据拟合图形,自变量的三次方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见图2)。

lny1 = 79.509 + 7.923 lnx- 21.809 lnx3

(调整R2=0.344) (F=4.148) (DW=2.146)

第二,工业废水排放量EKC估计分析。上述三个模型的拟合相似性较高,尤其是自变量的二次和三次方模型拟合效果差别很小,但是根据回归系数的t值结果,自变量的二次方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见图3)。

lny2 = -0.301 - 0.425 lnx+3.762 lnx2

(调整R2=0.635) (F=11.424) (DW=2.873)

第三,工业废气排放量EKC估计分析。根据数据显示,自变量三次方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见图4)。

lny3 = 27.505 + 3.804 lnx- 8.819 lnx3

(调整R2=0.984) (F=381.333) (DW=1.187)

第四,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EKC估计分析。根据数据显示,自变量的三次方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见图5)。

lny4 = -78.625 - 5.161 lnx+ 19.426 lnx3

(调整R2=0.978) (F=261.854) (DW=2.062)

第五,整体EKC估计分析。根据上述模型的拟合效果以及图示分析,新疆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的拟合效果的调整R2分别约为0.4和0.9,但是曲线主要为“U”型曲线的右半段,尚未达到转折点,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工业废弃物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成上升趋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效果相对较好,调整R2接近于0.7,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人均GDP调整R2约为0.98,模拟曲线类似于倒U型的左半段,但是还未达到顶点。

图2 新疆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模拟曲线

图3 新疆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模拟曲线

图4 新疆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模拟曲线

图5 新疆人均GDP与二氧化硫排放量模拟曲线

根据上述分析,新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不符合典型的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环境质量未达到改善阶段。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环境质量问题有恶化的趋势。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新疆低碳生态化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

资源型区域发展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型区域的资源型主导产业的衰落导致地区经济下滑,经济发展失去动力;二是区域资源的大量开采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地区环境问题突出。*邢新华:《浅议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生态化建设——以枣庄中心城区为例为例》,《中外建筑》2013年第1期。新疆作为西部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如何构建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是新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构建生态型资源产业集群

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区域,具有丰富的矿产、农业、畜牧业等资源优势,其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强依赖性的特点。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新疆的经济发展必然要以资源型产业集群为支撑,但是传统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产业集群退化等问题。因此,生态型产业集群将成为一种新的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的集群类型。生态型产业集群可分为核心企业依托型、多企业平等共生型和循环“食物链”型三种类型。*朱玉林、何冰妮、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经济问题》2007年第4期。

根据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态基础条件等,本文就构建核心企业依托型生态产业集群提出一些建议。

1.选取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的选取是构建核心企业依托型生态产业集群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外并无明确的选取的量化指标。核心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带动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目前新疆具备以上条件的大型企业包括新疆天山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新疆新化复混肥厂、新疆三联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新疆八一钢铁集团等。

2.构建企业生态网络

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和附属企业之间必须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生态功能的企业网络体系,生态循环产业链是企业网络的基础。附属企业要与核心产业之间进行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其中“食物链”也是产业链构建的重要依据。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必须要实现链上的企业绑定,从而使链条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二)区域资源产业生态化转型

在西部大开发、十九省市对口援疆的背景下,新疆的产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2013年国家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为新疆产业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区域产业生态化转型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

1.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

从产业生态化视角可以发现新疆产业结构具有结构水平升级缓慢、结构失衡等问题。产业之间投入产出失衡、生产要素浪费是问题根源。因此,根据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及发展的有利机遇,推动产业升级、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

2.实施低碳生产,实现产业生产模式生态化

产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创新是提高产业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传统的直线式的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低碳生产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通过改进、优化和创新生产经营活动,最大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低碳生产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从微观角度,企业要改进生产技术,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实施清洁生产;二是从中观角度,推进产业生态园区建设;三是从宏观角度,倡导低碳生产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消费。

(三)加强政府推进区域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支撑力度

1.低碳生态区域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具有地域性、目的性、前瞻性、综合性等特点,是区域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低碳生态区域规划将“低碳”、“生态化”的概念融入区域发展规划中,区别于传统发展规划的。政府是构建规划的主体,新疆政府必须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具有地方根植性的区域低碳生态规划,新疆规划的重点领域应当包括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水资源处理等。

2.提升低碳科技研发能力和人才支撑力度

技术创新是区域低碳建设的关键,政府要加强研究低碳科学技术,优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低碳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加强低碳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利用组织低碳技术交流论坛、低碳技术创新交流会等形式促进区域的低碳科技能力。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地方人才的培养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张书铭:《城市低碳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2013年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加强低碳生产宣传,提高居民低碳生态意识

低碳生态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和居民的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居民低碳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基础教育,切实践行低碳观念。低碳生态区域的发展,必须将生态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倡导低碳生产的观念。

(四)新疆实现低碳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1.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约束下,西部资源型区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双重压力,单纯发展循环经济或是单纯发展产业集群都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循环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既具有产业集群强大竞争优势和产业经济效率,又具有循环经济的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特点。*蔡绍洪、陈胜男:《低碳经济约束与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商业研究》2012年第5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是在低碳经济约束下,资源型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经过十年再就业工作的总结和思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协解人员虽然和油田解除了劳动关系,但是从历史渊源讲、从感情的角度讲、从利益纽带的角度讲,协解人员的石油情结没有变。他们的生活、工作的主阵地仍在油田,他们始终都是“胜利人”,对他们的管理是油田躲不开、绕不过也推不出去的。做好协解人员的再就业和稳定工作是构建和谐油田的重要保障,是各级管理组织必须担负的一项政治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那么,从心理学角度看,通过深入分析协解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积极运用心理干预技术进行有效尝试,将有助于建立完善协解人员再就业工作长效稳定机制。

循环产业园区有效的合作机制,能够推动园区企业不断创新,实现园区企业间结构的柔性化,使企业件形成和谐共生、彼此关联的内生式发展模式,降低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成本。同时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循环产业集群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企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延长产业链条,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以立足于地区的优势产业,形成区域品牌优势,提高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合理布局,给区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新疆已具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基础。截至2013年,新疆共有国家级、自治区级等各级各类园区75家,其中国家级12家,自治区级42家,地县级21家,覆盖全疆14个地、州、市和阿拉尔、石河子两个县级直辖市。全疆各类园区中有工业园区58个,占全疆园区总数的77.3%。并且新疆已建成一批典型的循环产业园区,其中以沙湾县的循环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最为显著,沙湾县的金沟河综合工业区、东湾煤化工工业园区、农副产品转化工业园区、鞍山产业发展园已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集群。

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新疆政府应当加大对各重点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园区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再利用

新疆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在城市化的环境问题中,垃圾问题凸显。根据2013年统计年鉴,2012年全区生活垃圾清运量352.69万吨,比2011多12.12吨,生活垃圾处理量331.29万吨,其中乌鲁木齐的生活垃圾清运量136.11万吨,约占全区的40%,因此加强对重点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对减轻全区的垃圾处理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垃圾的处理可以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把垃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具体的方法包括:一是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政府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通过建立绿色社区试点,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二是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史健玲:《构建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南方论丛》2010年第3期。比如通过对居民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进行发电,将垃圾变废为宝。建筑是区域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新疆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区域,城市在迅速发展,建筑建设废弃物量也不断增加,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建筑废弃物循环产业园区,实现建筑建设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3.完善污染治理的投融资体系

彭皓玥:《资源资源约束下的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009年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胡隽秋:《资源型城市与新疆资源性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张伟:《基于循环经济上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27期。

夏青:《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及其对策》,《中国矿业》2009年第18期。

肖春梅:《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新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生态经济》2010年第8期。

张复明:《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破解思路》,《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1期。

张建斌:《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生态学产业集群“S”型增长模型的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9期。

张毅、景普秋:《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模式及其路径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2期。

惠宁、惠炜、白云朴:《资源型产业的特征、问题及其发展机制》,《学术月刊》2013年第45期。

屈燕妮:《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问题研究》,《区域经济》2012年第11期。

韩晓娜:《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协整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4期。

责任编辑:王慧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问题研究”(10XJL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F124.5

A

1009-5330(2016)03-0043-07

敬莉,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菲菲,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猜你喜欢

资源型生态化排放量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