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16-11-26陈盼盼
陈盼盼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6)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陈盼盼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6)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而与之伴随而来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技巧,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并探讨其原因,进而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希望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介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者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由父母单方或者长辈、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需要直接的亲情关怀和家庭教育,但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对他们无暇照顾,留守儿童得不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协助其健康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严重
因为长期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双方或单方见面,缺乏父母的关怀,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而流动儿童由于他们年龄阶段的特殊性,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形成胆小、呆板、不与人交往等不良的性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在性格上变得自卑、缺乏自信等的心理问题。
1.2 封闭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没有人可以跟他们谈心,听他们倾诉,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与冲突得不到正确的指导,这种情感交流的缺失导致他们害怕外界,对外界充满陌生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的严重缺失直接影响其与他人的交往。同时,他们相比完整家庭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心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最终导致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
1.3 认知行为偏差
儿童对于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指导和帮助最早来自于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的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对他们又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只能自己随意解决,没有正确及时的引导,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和缺乏爱心,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最终导致性格与认知行为偏差。
1.4 仇视逆反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由于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自己得不到外界的关怀,长期以往,也就对外界充满了失望甚至演变为仇恨,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行为,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对老师、监护人、亲戚的管教与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年龄的特殊性,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父母的依恋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对于他们来说,自小便远离父母,长期缺乏一种稳定和和谐的亲子关系,使得他们心里受了委屈、有了问题也没有倾诉的对象等问题,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2 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早起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这就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然而现在老师的教学观念都是应试教育,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是放任自流,都忽视了情感方面的教育,没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信任。尤其在农村学校大多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是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2.3 社会方面的原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与家庭、学校有关以外,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没有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包容、接纳的环境,政府的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没有建立社会关爱机制。没有整合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留守儿童在社会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认为有些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也会直接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
3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
3.1 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得不到家人等及时的支持,而且目前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也很难得到政府等正式支持体系的有效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专业社会工作等非政府组织获得有效支持,其中复原、预防和稳定的功能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功能。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专业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其心理问题。所谓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可以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危机介入模式帮助留守儿童找到新的平衡,达到稳定生活的状态;或者可以采取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促进儿童改变;也可以通过疏导、鼓励、支持等技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治疗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社会工作个案方法的介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自身心理问题。
3.2 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小组工作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利用朋辈群体的力量来让案主认知改变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采用科学手段有目的地组织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发生转变并得到成长。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通过同辈群体的力量给他们注入希望,给儿童以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组员的共性,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时,可以用到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景模仿、竞赛激励、角色模仿等,具体的活动有团体辅导、集体活动、团体组织中小集体和小组的活动等。在此过程中,社会小组工作者可以为留守儿童举办一些诸如兴趣小组生活技能小组学习小组等一些活动,例如组织留守儿童小组开展一些亲子互助活动,增进与父母的感情交流,进而改善自身心理状况。
3.3 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
社区工作方法以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在社区生活中,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都与社区密切相关,社区能否为留守儿童创造出他们所需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社区工作的接入中,可以采用地区发展模式,注重对社区居民的自助和互助的培养,让他们对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并以此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此外还可以根据本社区中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的调查,为他们制定一系列学习和生活上的计划,动用社区内外部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学校生活。也可以在社区中举办一些有关于留守儿童的趣味活动,学习互助活动,留守儿童需要讲座,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以此来提高留守儿童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
[1] 袁汝平,赵延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浅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0:30
[2] 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81
[3] 任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103
陈盼盼(1990—),女,汉,山东省潍坊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辽宁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
C913
A
1672-5832(2016)03-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