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探究
2016-11-26黄步庭
黄步庭
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探究
黄步庭
【摘 要】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被大中小学所接受。学校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美国,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立和借鉴了用于指导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上述理论多以社会学、心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实践理论为主,缺少属于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本文旨在发掘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及实践理论中适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以此更为专业地指导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关键词】学校 社会 工作
一、前言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中观、微观上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区建设,促进个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1]是专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学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获得适应现状与未来学习、生活能力的专业性服务活动,包括预防性、发展性、教育性服务。
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展较早,1906年在波士顿、哈特弗德和纽约等地创建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1945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2]在德语国家有关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也称为社会教育学,预防性社会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及时预防和发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并对青少年进行方向性引导。
昂斯特·恩格尔克(AngstEngelkel)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和社会工作外延理论[3]。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是社会工作起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是社会工作在实务过程中用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张威,2012)。其中我国内地和香港等地区常用的理论属于社会工作实践理论,但是缺少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本文将对学校社会工作涉及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实践理论以及部分发展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更为全面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
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4]
本文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实践理论及发展心理学进行了全面研读,发掘适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预防性是社会工作在大学生领域的重要原则。目前,针对大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多,社会教育学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
(一)约翰·海因里希·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学理论
裴斯塔洛齐教育学的基本观点: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未腐朽的自然天性。教育则是发掘人类自然与天性中固有的潜能和力量。教育的宗旨是发现和激发一个人的潜能。针对社会工作领域,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要顺从人的天性,教育可以实现助人自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工作能力、学习知识、提升道德水平。
(二)海尔曼·诺尔的社会教育学理论
海尔曼·诺尔认为教育学理念来自于实践哲学,他主张通过教育途径克服青少年的困境。海尔曼的理论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社会工作有所启发:“教育关系纽带”,这种关系纽带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和客观世界以同等程度连接在一起。教育者处于客观世界和被教育者之间,既要向被教育者传递客观世界所要求的价值观和知识,又要考虑被教育者的状态和需求,而不能过度偏颇任何一方(张威,2013)。
(三)汉斯·替尔斯关于预防思想的社会工作理论
替尔施强调预防性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他把预防性社会工作分为三个等级:“初级预防用来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冲突出现的可能。二级预防是在可能产生社会问题的环境中防患于未然。三级预防主要是在危机发生之后的介入”(张威,2013)。同时他认为,社会工作者应具有高度的自我批判和反思能力,从而确保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性,他的观点对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方面贡献如下:一是要从预防的角度防止大学生群体出现危机;二是社会工作者要学会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实务技能以及社会工作需要的素质。
三、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和其他国家及地区有所区别,大都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无论是效仿香港还是新加坡或者是美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理论以实践理论为主。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认为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个体与系统相互作用,系统影响着个体发展。环境层次的最里层称为微观系统,该系统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于婴儿而言,微观系统仅限于家庭,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展为幼儿园、学校和同伴群体在内的微观系统。对大学生而言,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张威,2013)。中观系统则是各微观系统的联系与相互关系。微观系统之间如果存在积极的联系,发展则可以实现最大化。外层系统是指大学生不直接接触,但是也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系统。宏观系统是存在于上述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闫磊,2013)。
(二)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学习过程,强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反映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之间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观察和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王思斌,2006)。
(三)小组动力学理论
小组动力学理论由信息学家勒温(KurtLewin)创立。“小组动力学关注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与组员的关系、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冲突、小组行为、领导方式等”。“勒温认为:小组是一个具有动力的整体,应该把小组的每个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研究”(刘梦,2003)。
小组动力学对学校小组社会工作的启示如下:一是在小组工作过程中,要重视个人与心理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二是注重营造小组民主氛围,增强小组活力;三是明确小组规范,共同活动增进小组的凝聚力(刘梦,2003)。
四、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的需求亦符合这五种需求,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逐渐增强。自我实现需求在马斯洛理论中处在最高等级,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具有创造性的人物。在满足最高需求的同时,压力也会随之而来。如何化压力为动力,这是最终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关键因素(李倩,2012)。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在生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的变化对其造成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埃里克森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阶段任务。其中,大学生具有成年早期与青少年期的综合特点:即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亲密感对孤独感。他们经过引导与教育可以成就自我能力并学会与人交往和爱。
五、结语
学校社会工作,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元素,工作的理论前提必须基于教育学思想和理论之上。本文侧重于大学学校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纽带,这将是学校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预防性社会工作思想与介入性社会工作相比,具有更广的影响力,对大学生个体、群体以及社会而言,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社会工作者自我反思与提升也是促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易瑞德.“借鉴社会工作创新大学辅导员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
[2]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J].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张威.社会工作理论[J].(未发表自编教学讲义),2013.
[4]张威.“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探究–一个学科构建的新视角”[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2(9).
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飞行大学生管理的实践研究”(16SB0028)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步庭(1989-),男,汉族,江苏沛县人,硕士研究生,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