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慰着心灵,永远的诗歌
2016-11-26金峰
金 峰
抚慰着心灵,永远的诗歌
金 峰
三十年前我写了一首诗歌《基石》,发表在《河北工人报》,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文学作品,也是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开始。那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革,迎来了文艺和诗歌的春天。正是“朦胧诗”兴起之时,是一个诗的时代,人们写诗读诗,由于诗歌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人民文学》发行量达到150万份,《诗刊》发行量也达到120万份。现在看来,这些是天文数字了,许多文学刊物一出来就被抢购一空,不少刊物还要应读者要求而加印。
但进入消费主义时代,诗歌的写作和阅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诗歌就会死亡。但是诗歌的现实告诉我们,它既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样走向死亡,也没有像别人所推测的那样,在短时间内兴盛起来。诗歌依然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最重要的是,诗歌这种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艺术,从未真的离开我们。它依然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类的心灵。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域的诗人们,依然在写作自己想写的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人类继续存在下去,诗歌就永远不会死亡。
继“朦胧诗”之后,中国诗坛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繁荣格局,一些富有才华的诗人,成为中国诗歌的中坚力量,中国诗歌已经进入十分活跃时期。在今天的中国现实生活中,诗人和诗歌又开始受到公众的关注,特别是如今的网络时代,诗歌通过新的传播形式,在世俗生活中成为一种提升精神需求的方式。对许多热爱诗歌的人来说,诗歌成了他们生活中不离不弃的朋友。
我想,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经历。就我而言,我读到第一本诗集的时候正值“禁书”年代。在那个时候,要找到一本文学作品来读,都是非常困难的。我读到的第一本诗集,是从同学处借来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裴多菲诗歌选集》,至今我还能回忆起阅读它给我带来的震惊。当时,我上中学,这本诗集中所表达的对自由、对爱情、对亲人、对生命、对祖国、对自然的情怀和赞颂,完全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可见,诗歌经典的阅读,对任何一个后来的诗人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消费主义时代也好,碎片化的时代也罢,诗歌从没有退场,诗人们以手中的笔书写他们生活的新时代:人生的苦难与欢欣、战争的罪恶与伤痛、不为人知角落里的罪恶与忧伤、大时代机器中个人的挣扎与希望等等,诗歌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
本期《唐山文学》刊发7篇诗歌,是从众多来稿中精选出来的,不同风格有一定代表性诗歌。王皓的《江南行》(二首)抒发作者对江南夜航和古渡口的深深情愫,生命在暮色画卷里呼吸和激荡。张振玉的《诗歌三首》似乎平静地叙述着那个雨夜,可细细品味,静中有动,动在充满了青春魅力,那首青春之歌永驻心间。刘峰的诗触景生情,磅礴大气、加古韵新声之感。另外,赵加辉的《我曾经遇上一个人》(外三首);邓小鸣的《石头垒起的家》(外一首);刘丽媛的《春风不死》都具有新诗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