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董必武教育思想在中学教育中的现代价值
2016-11-26吕贵侠
吕贵侠
浅析董必武教育思想在中学教育中的现代价值
吕贵侠
【摘 要】董必武同志的教育思想已存在130年之久,却仍值得中学教育借鉴。本文阐述了当代中学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汲取董必武同志教育思想的精华之处,提出了其教育思想在中学教育中的现代价值,有利于解决中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董必武教育思想 中学教育 现代价值
董必武同志的人格教育思想虽已130年之久,细细体会,却在当代中学教育中有着极大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种观念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也考验着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董老的人格教育思想正可以对当今中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教育方式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教育在不断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着各种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价值观模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使社会上很多人过于物质化,攀比之风盛行。中学生受年龄阶段的限制,辨别力、抵抗力不强,也不可避免地受着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混乱。例如,穿衣看重名牌,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盲目的追求苹果手机,最令人痛心是2012年曾报道中学生为得苹果手机,竟然卖掉了自己的一颗肾,最后却只得两万元。盲目攀比伤害着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却缺乏正确价值观给予引导。
学校知识性的目标仍为主要任务。高考是我们一贯以来的指挥棒,高考选拔性的考试仍以成绩作为我们大学的录取标准。课上学习还是课下的讨论大多数围绕知识性的目标来开展的,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得到很好的升华。“个体获取知识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取知识背后的智慧,在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以“爱国主义”的讲授为例,都是我们政治课教师十分钟的视频录制中很认真的给我们的学生讲授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国并举出钱学森雷锋等具体的人物事例让我们感受爱国,学生是学习到了爱国知识,但因为缺乏亲自体验,并没有让自己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授课形式单一,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同样受到高考的压力,很多老师上课方式是以讲课为主。没有考虑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整节课都是“满堂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最终学习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很多学校也缺乏教育实践基地,很多知识让学生掌握起来晦涩难懂,需要在实践中得到理解;教师不仅是授课者,更是研发者,在中学教师中却缺乏教育实践经验研究教育,导致教育改革很慢,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引导着,教师积极性的缺乏或对学科的不重视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二、董必武人格教育思想在中学教育中的现代价值
面临以上问题,急需我们寻找一种价值思想来对中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如何更好的去生活。
用“朴、诚、勇、毅”人格标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在《董必武传记》中,他对“朴、实、勇、毅”做了阐释:“朴”就是朴素,“诚”就是忠诚,“勇”就是勇敢,“毅”就是恒心、毅力能够坚持。中学生应用这样的人格标准健全价值观,在这强调的是适度的“朴、诚、勇、毅”,即在日常消费生活中不过于铺张浪费,适度消费;在做事方面应诚实守信、终于自己的国家;在为人方面,勇于承担责任,但又不过于莽撞行事;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持之以恒的做好每一件事。以这样的标准去帮助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使之发挥最大的效果。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贯彻素质教育。董必武的《私立武汉中学校学则》提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健全人格培养。《学则》中规定,学校不仅开设国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体育、图画、乐歌、手工等课程,还在不同年级开设公民学、博物、近代史、人生哲学等必修课。这是值得中学学校借鉴的,中学不应只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避免高分低能,教他们体会生活;《学则》还规定初高中设普通科、职业科,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中学培养模式的借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考上满意的大学,中学阶段还应设立职业课供学生学习,为他们适应社会参加工作做准备。
推动教育改革。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中学教育一直在改,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应继续推动教育改革,改革是教育进步的前提。首先建立平民化教育,董必武在彭杨公祠创办了平民夜校,推动力教育的群众化。因此在现代中学中的平民化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平等,没有尊卑、没有同情,在平等关系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董必武主张教法灵活多样,反对注入式教学,在他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提问,展开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课堂范围不局限于教室,他总是因时因地设教,中学课堂不是满堂灌,应在启发诱导中教学,设立教育实践基地,在实践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推行平等教育,改革传统课堂的模式,例如可以试着因时因地推行“翻转课堂”,来提高教育实效。
把董老的教育思想运用到中学教育实践中,不仅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缅怀和纪念伟人的方式。我们应该学习董老的教育经验,尤其是“朴诚忠毅”的育人思想值得深思借鉴。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希望我们在把各种优秀教育思想深度、有效的融合过程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作者简介:吕贵侠(1991-),女,山东临沂人,华中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