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政治稳定的主体人群影响因素探析
2016-11-26邓晓宇
邓晓宇 宋 明
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政治稳定的主体人群影响因素探析
邓晓宇 宋 明
【摘 要】学生作为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政治稳定的主体人群,他们的稳定状态对整个高校的安全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思想政治、文化、心理、民族宗教和其他突发因素五个方面,分析了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政治稳定主体人群的影响因素,对影响主体人群的不安全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政治稳定 主体人群 影响因素
高校的稳定历来被看作是整个社会秩序稳定的晴雨表,反映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大局。民族地区高校的稳定工作与普通地区的高校相比既有同作为高校的共性问题,承担着传承先进文化、创新科学技术的主要任务,还被赋予了民族团结的特殊政治意义,能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地区的稳定。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是校园安全稳定的主体,这一群体的稳定状态对整个学校的稳定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高校安全稳定的主体人群
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高校稳定的主体,他们具有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普遍特点,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接受了较高层次知识体系的教育,思想活跃,是社会群体中最具有创造性和最具活力的代表,对社会问题具有高敏感度,但易冲动,群体感染性较强。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他们深受本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本民族意识,已经形成了从自己的民族文化角度去体验生活,感知世界,思考问题的习惯。进入大学后,离开原来长期生活的本民族聚居的区域,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会产生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引发各类不良心理反应,而其中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逐渐缺失,会让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同学产生戒备心和不信任心理,导致矛盾频发甚至行为摩擦事件的时常发生。这给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安全稳定局面常带来极大的潜在风险,民族地区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学校里各少数民族学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息息相关。把握各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是做好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前提。
二、影响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安全稳定主体人群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思想政治性因素及其影响
西方敌对势力害怕看到日益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视中国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巨大障碍,千方百计地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制造不稳定的事端,试图以和平演变的方式分裂我国。占有相当大比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地区高校,成了他们进行政治渗透活动的重点目标和主要场所。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群体中高智商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素质较高,政治意识和民族意识都较为强烈,而且他们基于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会在学校内外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合力,因此更容易成为敌对分子的重点关注对象。西方敌对分子通过组织非法集会、散发传单及新媒体传播媒介等手段,鼓动狭隘的民族意识,挑动民族不和,一旦有敏感事件发生便煽动少数民族大学生闹事,制造民族地区高校不安全稳定事件。他们还以资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等更为隐蔽的手法,试图拉拢腐蚀少数民族大学生,或者向他们灌输极端思想,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稳定、健康、积极的,但在思想上仍然存在多种矛盾和困惑。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由理想转为务实,从义务倾斜于功利,个人利益作为其政治追求的权衡标准,这种功利化价值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不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对政治活动缺乏参与热情,认识不足自己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有强烈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和要求,渴望通过自己的热情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但缺乏认知和辨识能力,导致不合实情的政治参与期望值,政治参与的动机参差不齐,或者是随大流无主见的政治参与等等失常现象。此外青年人情绪易激动,容易把爱国热情转化为过激行为,这些都是影响民族地区高校乃至民族地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二)文化性因素及其影响
当前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由多元文化引发的冲突,各种族、各民族之间实现和睦相处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多元文化的如何平衡。
民族地区高校同内地高校一样,是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交流与碰撞的重要场所,而多元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正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是经验欠缺,思辨能力差,意志缺乏坚定性,这些特点恰恰给西方资本主义鼓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粹主义等等社会思潮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方面,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让民族地区高校与内地及国外的沟通都更加方便、快捷,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大量消极腐朽思想也一拥而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进行着西方政治文化、观念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出国留学、交流访问和合作项目的机会,这些都使他们能更深入地接触多元文化,与原有的文化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导致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从而产生信任危机、信仰危机,这对民族地区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一种危险。
少数民族文化及认同也会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产生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本民族的延续和培养民族认同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是其他知识技能不可替代的。由于生活在多民族的大学校园里,面对民族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也能吸纳一定外来的东西,但同时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缺乏认同感,习惯用自己民族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判断别人,由于对其他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和尊重,很容易引发矛盾摩擦,成为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心理因素及其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有着一样的心理特征,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表达自我的意愿,但理性思考不足,有着“一呼百应”的从众心理,对官场腐败、经济两极分化、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深恶痛绝,极容易被激怒产生不良情绪反应。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具有单纯与复杂并存的特征。他们大多来自本民族聚居地区,文化传统相对纯朴,心态很单纯,表达感情直接简单。在大学里,他们仍然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自识意识认知周围世界,思考处理问题。当他们在大学中面临一些问题时,例如有的家庭贫困,生活拮据;有的文化基础薄弱,听不懂老师讲课,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困难;有的难以和周围人交流,有着与“他族人”的交往障碍。这时会很容易打破他们原有的心理平衡,让他们从内心中认定本民族的弱势,产生焦虑、烦躁、苦闷、自卑和悲观等等消极情绪,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和民族认同,认为“我族”比“他族”更热情、真诚、大方、团结,难以容忍别人对他们流露出任何一丝的轻慢和歧视态度,对“他族”有着明显而强烈的排斥感。
自尊与自卑的交织,使得他们只愿意与本民族学生一起活动,依附于本民族中的某种小团体,从中获取安全感和认同感及情感共鸣。但这种小团体往往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小团体的存在很容易使各民族学生之间由于长期的缺乏交流和沟通,产生不信任、戒备、警惕心理,形成一种隔离、封闭,甚至对立的状态,很容易导致群体事件到发生,对学校的安全稳定有着极其巨大的危害。
(四)民族宗教因素及其影响
民族宗教问题是影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稳定的一个特殊因素。我国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合法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受宗教的影响都很深,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四川凉山州的彝族属于灵魂崇拜、灵物崇拜和迷信鬼怪的原始宗教形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也处于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同时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等在羌族聚居区都有很广泛的影响。
在民族地区高校内,大学生之间宗教文化传播迅速,对宗教的认识、认同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及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利用这一特点,打着信仰的旗号,披着宗教的外衣,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民族地区高校渗透。他们或者直接在学校内传播非法宗教书籍、音像制品,引导学生入教、信教,或者以教语言、讲历史、讲宗教等方式,煽动学生的宗教狂热情绪。甚至在学校内秘密成立民族分裂组织,发展宗教组织成员,进行分裂国家、破坏安定团结局面的非法活动,直接威胁到民族地区高校的稳定与发展。
(五)其他突发因素及其影响
突发事件,通常都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正常秩序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例如自然灾害类事件的影响,例如地震、洪灾、台风、山体滑坡等等。2008年的8级大地震,就发生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好地处汶川县境内,这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是群体性和灾难性的,给学校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对学校安全稳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公共卫生类事件的影响,近年来,全球爆发的大规模人传人的呼吸性传染疾病频频发生,民族地区高校作为人口高度集中的场所,很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一旦发生疫情,更可能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形势相当严峻,这给学校的安全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
社会安全类事件的影响,譬如火灾、交通运输安全、环境污染、公共设施设备事故一类事故的灾难类事件,以及恐怖袭击事件、学生群殴事件及校园暴力等等一类的社会安全类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由于发生的时间、具体形式及造成的危害性都难以完全做到准确预见,往往会超乎人们的心理惯性和社会的常态秩序,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的扩大。而且发生在学校,会威胁到一个集体的学生的生命安全,引起学生家长的恐慌和不安,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演化为民族问题,影响学校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维护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政治稳定,解决主体人群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民族团结和维护校园稳定的意识
针对不同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爱党、爱国情感以及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除了发挥“两课”的重要作用外,可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对我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做深入、客观分析,让学生对民族分裂主义活动有明显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培养一批在学校内有知名度,深受少数民族学生尊重与喜爱的,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由他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
对于学校中的汉族学生,也要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校园活动,例如民族文化节、书画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将各民族思想道德中的优良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增强各族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对校园稳定工作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涉及到民族关系的发展,安全教育应贯穿他们大学生活的始终,在入校时做好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并分期不间断地进行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在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班队活动、寝室走访、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思路,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领导和模范作用,让学生带动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组织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校学生会的校园安全巡逻队,既增强了学生自律管理的能力,又接受了
安全教育。学校可将安全知识纳入学生学期末的考试中,并给予学分,能够激励学生更加重视安全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分别引导,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保证自身和校园安全稳定的思想觉悟。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着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建立全校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细化、明确各方面的职责分工,掌握民族地区高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细化管理工作,多手段、多方位地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经济、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和生活习俗,尽量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生活资源保障;积极推进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建立,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引导,及时把握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正确而及时地处置学生心理障碍可以避免问题上升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地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他们创造公平合理的学习生活环境。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关注他们的行为,努力为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里得到尊重,感受到温暖,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高校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侯万峰.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与西北地区民族高校的稳定[J].贵州民族研究,2011(4).
[2]李卓垚.转型期影响高校政治稳定的因素[J].企业导报.2011(1)上.
[3]陈家才.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突发事件预控[J].社会科学家,2011(7).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邓晓宇(1978-),女,回族,助理研究员,法学学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宋明(1964-),男,汉族,阿坝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党总支部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宣传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重点课题“四川民族地区高校维护政治稳定研究”(课题编号CJS14-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