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016-11-26郑嫦
郑 嫦
高校中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郑 嫦
本文将对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帮助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力也在日益加大,这就会使学生面对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为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如果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能够得到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高校就应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以重视,并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程序化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教育问题,在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就导致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并且受到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又无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因此就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由此就可以看出,在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课程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的,并且由于教学过程中太过局限于课程教育,就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教学重点,只能够根据教学课程的需要进行授课,这就会使得教学内容程序化,学生无法从中找到共鸣点,导致学生的接受效率不断降低。
(二)师资力量缺乏
就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而言,由于起步较晚,并且一直以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项人才储备不足。这种缺乏不仅仅是表现在心理教师的数量上,还表现在心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上。很多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就导致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心理学专业,从而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缺乏专业性。这种师资力量的欠缺能够直接影响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进度,并且十分不利于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与吸收,从而使心理健康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
三、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完善教学系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重视课程编排上的有效性以及系统性,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应该不断汲取国外的丰富经验以及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并且将国外的经验以及理念与我国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况相结合,不断完善我国的教学系统,从而建立一个健全的心理健康教学系统,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提供服务。
(二)丰富教学方法
对于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由此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教学,可以得知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丰富教学方法的支持。比如,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其强大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教学内容的平缓过渡,冲击力太强会使学生接受起来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提供帮助[2]。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好地发展。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首先,高校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不断提高心理教育在所有教学科目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去主动的学习与钻研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愿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高校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障,以此来吸引教师。最后,校方还应该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帮助教师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在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并且是刻不容缓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稳定的发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还可以使学生的软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就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1]孙筱雅.广东省五所高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及对策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2]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郑嫦(1989-),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