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微”思考
——关于上海海事大学文理13级本科生2013-2016年“微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
2016-11-26杨志伟陈光伟
杨志伟 陈光伟
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微”思考
——关于上海海事大学文理13级本科生2013-2016年“微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
杨志伟 陈光伟
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职责。具体表现为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及相关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贴近实际,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教育隐性等特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重两端,轻中间;重活动,轻教育;重个别,轻系统等问题。关于如何改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文章通过分析上海海事大学文理13级本科生2013-2016年“微教育”实践,提出以下三点改进建议:第一,要关注热点,解答舆情,及时发出主流声音,注重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第二,要遵从学生发展规律,关注关键问题,注重教育的模块化与阶段性;第三,要有整体观,将管理、服务要求融入教育,注重引导的细致化与全程化;以期为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可行性参考。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 系统化
一、前言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十六号文件和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相关要求,在制度设计上,是由辅导员按照党委部署要求,结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需要,依托形势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专家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班级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平台来组织、指导和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贴近实际,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教育隐性化等特点。换言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理想层面,它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的、接地气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通过参加活动使学生“顿悟”或领会活动传达的价值观和教育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重两端新生教育和毕业教育,轻大二大三学生指导;重活动轰轰烈烈,轻教育意义解读;重个别散点教育,轻系统整体引领等都使得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党中央不断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何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优化教育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以上海海事大学文理2013级本科生2013年至2016年连续开展的75场主题“微教育”的案例为样本,从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可行性参考。
二、“微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实践探索
(一)“微教育”的概念解读
著名的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都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微信、微博等作为新型媒体的代表,以其快捷、精炼、方便的特点迅速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微”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即迅速、碎片、精炼。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以ted、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形式在学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推崇,同时“微”的影响力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网络世界,它也带来了人们思想方式与行为习惯的改变。
(二)晚点名——“微教育”的实践平台
(1)关于晚点名的内涵解读。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具有准军事化管理特色的一本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一日生活制度。根据《学生手册》的相关规定,晚点名在辅导员的主持下“通常每周举行一次,一般安排在星期日晚上或节假日最后一天晚上,每次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内容包括:传达上级指示、总结工作、布置任务、进行规章制度教育、安全教育等”[2]作为一项教育制度设计,晚点名具有类课堂的特点,固定时间、固定教室、贯穿学校每个学生大学生活始终。
(2)学生工作的“互联网+”倒逼晚点名改革。虽然在制度规定上晚点名是一个兼顾教育和管理并以教育为主的平台,然而与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大部分被行政类、事务类工作占据一样,晚点名更多是一个以上传下达为主的类管理平台。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深入人心,“互联网+”早已跨出经济范畴,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工作而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传递等大部分事务性工作和部分教育功能的替代,并且取得了比传统方式更好的效果。但网络也不是万能的,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多种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价值观混乱;匿名性带来的“恶”本性的放大;信息混乱带来的理性选择能力的缺失、独立思考能力差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当互联网已经基本替代晚点名上传下达的功能时,晚点名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就成为必然。以文理2013级本科生为对象的“微教育”实践就是这一背景下的有益探索,力求实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身化、系统化、全程化,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防线。
三、“微教育”——一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有益尝试
(一)教育对象情况简介
文理2013级本科生共210人,于2013年9月入学,生源涵盖19个省,专业横跨管理、艺术、工学、理学4个门类,5个专业。除艺术外其他均为一本招生。由于专业设置不占学校的特色优势,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比例偏低。背景差异、生源差异、专业差异以及学生个性差异对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开展“微教育”提供了最佳样本。
(二)“微教育”案例分析
(1)案例概况。“微教育”共开展3学年6学期,75场,平均每学期12.5次,约占当学期晚点名总次数的70%;每次时长15-20分钟,累积时间约为1500分钟,相当于30学时;在形式上,以辅导员脱口秀为主兼顾学生个人演说,借助各种形式的辅助材料,对选定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在内容上,根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要求,以引导学生发展为主线,围绕学生成长规律和现实需求、管理服务需要和社会热点进行选题,涵盖基本内容、时代内容和具体内容三个层次,涉及意识形态、价值观引导、传统文化、形势政策、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个方面,勾勒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基本框架。
(2)“微教育”主题分析。大学生成长是一个由不同发展阶段汇聚而成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及由此而产生的成长特点各不相同,有学者将其总结为: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大二学生的意识觉醒问题、大三学生的“分流”问题以大四学生的压力问题。这一概括也点明了“微教育”在每个学年的选题倾向和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期主要围绕着大学生活规划展开,重在规章制度的解读和意识启蒙。关于学校制度文本解读,如《话入党》、《易班正传》、《诚信考试,拒绝作弊》、《解密第二课堂》等;关于职业规划意识启蒙教育,如《我的大学》、《职业规划是什么》。
第二学期减少学校规章制度解说,重点围绕学风建设问题开展专题讲解或个案反思。一方面以成绩分析为切入点,由面到点,解答大学期间成绩相关的重点问题,如《时间都去哪儿了—成绩分析报告》(上、中、下)、《再说时间》(上、下)等;另一方面,关注习惯养成提高大学生活质量,如《早操:美好生活提案》、《易班表彰会》等。
第三学期大幅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社会热点与校园联接,正确分析、正向引导。如《那年匆匆,请珍惜绚烂青春》(交通意外)、《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国家公祭日)、《踩踏之后……》(外滩踩踏事件)、《即使没有翅膀,我们也要努力到达天空》(姚贝娜眼角膜捐献)等。
第四学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顶层设计和宏观环境,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如《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关注两会)、《互联网+》、《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活出你的伟大》(刘翔退役)。
第五学期过渡到就业指导政策解读。从大一的文本解读到大二的观念表达和正向引导,大三的目光瞄准在走出校园以后,知识性、制度性、技能性内容增加。以《拼·未来》为主题,参考毕业生毕业环节的各个节点安排了推免、考研报名、国考公务员考试报名、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不同专题内容的讲解。
第六学期以就业技能指导为主。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讲解,为大四即将开始的就业工作做好准备。内容包括《简历制作》(上、下)、面试礼仪与技巧(共6讲)、《招聘陷阱与法律维护》、《毕业手续的重要凭证》(三方协议与报到证)等。
(3)“微教育”的主要特点总结。“微教育”以时间为主线,总结下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系统化。以时间为主轴安排主题,贴紧学生成长需要,实现教育引导全程化;第二,灵活性。借鉴TED演讲的形式,融合多种手段对单一主题进行深挖掘,符合碎片化、微时代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第三,多样性。主题选择多样化,将社会热点与学生成长结合,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提供一个更宽广的视野,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第四,开放性。不论是常规教育主题的多角度解读还是对热点的关注,都具有明显的当下性特点,这决定了微教育所追求的系统化不是一个固定封闭的闭环,而是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
四、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的几点建议
综合以上,对于进一步改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系统化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注重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一方面要注重时效性。关注热点,解答舆情,内容跟随时代变化和管理服务要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更新,及时发出主流声音。另一方面要注重实效性。要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方法来呈现教育内核,有观点、有态度、有情感、有权威,以赢得共鸣,获得认可。
第二,要注重引导的细致化与全程化。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群体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引导要因材施教,共性问题要学会个性化解读,个性问题也要寻找背后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以“潜移默化”为主要特征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求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大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全程化是其必然要求。任何一部分的缺少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效果。
第三,要注重教育的模块化与阶段性。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而人的根本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就是人的成长规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学生发展问题,其表现是千变万化的,但并非无章可循,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顺序性和相对稳定性。因此我们的教育要解决学生面临的关键问题形成主题模块群。同时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层次性,实现各年级的顺利过渡。
[1]宋爽.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2]上海海事大学学生一日生活制度的实施办法[Z].沪海大学字{2011}148号.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本文系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课题资助。课题名称“大学生网络生存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研究”,课题编号(13YG17)。
杨志伟(1981-),女,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辅导员,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陈光伟(1977-),男,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处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