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环境下的文学翻译
——以《牛虻》的两种译本为例

2016-11-26徐亚玲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牛虻译本诗学

徐亚玲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基于文化环境下的文学翻译
——以《牛虻》的两种译本为例

徐亚玲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翻译是在一定的历史与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历史与社会环境的更替与变化会导致翻译的变化。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环境对翻译文本的制作、生产和流通过程有很大的影响,由李俍民和庆学生翻译的《牛虻》在当时的中国颇受欢迎,本文试图通过两种中译本在中国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改写和接受情况,来阐述翻译与文化环境的密切关系。

文化环境;文学翻译;《牛虻》译本

1 不同文化环境下诞生的《牛虻》

1.1 源语文化下的《牛虻》

从《牛虻》的创作背景来看,其诞生与俄国的影响息息相关。作者丽莲·伏尼契曾在俄国旅游呆过两年,接触到了一些革命团体,这些革命人士的革命热情深深的感染了她。她的创作灵感由此产生,她决定写一部关于革命的小说。小说《牛虻》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复杂人性的角色,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经历非富而曲折。主人公亚瑟是充满复杂性格的人物典型,他身上双重的性格特征极为明显:一方面阴郁、冷酷而无情;另一方面却坚毅、人道而热情。他坚持自己的信仰,为革命事业坦然奉献,不惜抛却自己的社会地位,即使承担危险的任务也毫不犹豫。但他对个人的情感,如对蒙泰尼的亲情与琼玛的爱情,未曾轻易放弃,因此,受到了常人无法想情感折磨。当为了追求所希望的自由而必须舍弃个人感情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亲情和爱情。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看到了他所追求的个人自由最终对他毫无意义。但在牛虻身上表现出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斗志,使读者难以忘怀。

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这种视角不仅体现在牛虻的形象刻画上,也体现在小说的革命主题上。小说的主线并不是革命的发展,而是对人性激烈冲突的展现。作为主人公的牛虻,正是人性道德复合体的典型形象。各种复杂的性格在他的身上相互交织与斗争,这种冲突之间的联系对于表现牛虻的个性起着重要作用,他的这一形象既是矛盾与痛苦的集合体,又是各个矛盾的平衡统一体。同样,蒙泰尼里和琼玛的角色也不乏复杂的内心斗争的描绘。小说以牛虻、蒙泰尼里和琼玛三人复杂的关系为焦点,他们根据自己的情感趋向和道德信仰所做的决定,似乎直接指向各自的命运。至于革命情怀,由于他们所处的年代恰好是革命时期,所以看上去与革命产生了联系。革命并不是整部小说的主题,而是故事发生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从原语文化环境的角度来看,小说就像是一部反应心灵成长的巨著。

1.2 译语文化下的《牛虻》

随着李俍民的译介,小说第一次传到中国是在1953年,牛虻的英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部经典的革命小说,畅销中国。2005年庆学先重译了这部作品,从国内读者的接受情况来看,庆译本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译本的面世正是新中国成立,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都在进行当中,文学创作和许多其他的文学活动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50年代初期开展了很多政治运动,各个社会团体的活动也异常活跃。与此同时中国和苏联的外交关系刚刚建立,还有特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会活动给文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翻译文学。在当时有很多外国小说被引入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常提起一部叫《牛虻》的小说,小说的作者也在自传中毫不掩饰对该书的欣赏,于是《牛虻》很快走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李俍民很喜欢奥斯特洛夫斯基自传中刻画的牛虻英雄形象,他一直梦想将《牛虻》翻译成中文,终于在1953年李译本产生,让牛虻在中国有了新的形象。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李译本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小说中的主人公对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青年人,视牛虻为偶像,准备向他学习,为革命事业而奋斗。李译本的出版成功地完成了从原语文化中的弱势文本到新中国的强势文本的转换。

文学的发展在1953年到2005年这几十年里遇到了很多困难。《牛虻》因收录中的内容涉及到宗教和爱情而惨遭封杀。1992年开始,文学系统开始了改革,文学与政治逐渐脱离开来,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文学作品、作家、出版社可以不再完全依靠国家赞助人,而是相对独立地在市场上运作。文学作品尽管还不是国家赞助出版的主流,但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出版和传播的。只要文学作品本身有着市场价值,还是有赞助机构或个体愿意出版发行的。另一方面,从文学作品的接受方面来看,大众文学逐渐成了人们的需要。这个时期整个文学系统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文学形式。在这样的文学环境里,庆学先的思想相对来说要自由开放些。在全面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庆学先更加忠实的再现原作,而不再受其他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他的译本更加容易为今天的读者所接受。庆学生主认为《牛虻》有阅读的价值的原因就在于小说本身全新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革命话语所掩盖。在庆译本中牛虻不只是一个革命英雄,更多的是一个平常人,有着平常人一样的情感,会为爱而疯狂,为了心灵自由而牺牲一切。他坚毅,同时也忧郁,惧怕伤害。另一方面,蒙泰尼里的双重性格也被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他的虚伪和仁慈,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都描写得栩栩如生,因此,他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反革命。通过对原文的忠实再现,庆学先的译本呈现了文学作品深刻的一面。

2 不同时代环境下的两种译本对比

2.1 意识形态层面

2.1.1 原本的选择背景

对原本的选择是翻译过程的最初阶段,从一开始,意识形态就凸现了其重要作用。勒非弗尔曾指出:翻译总是在一个大的文化环境下发生的,总是离不开原文本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也离不开目标文本的时代背景。在翻译史上,每一次原文本的选择都受到目标语环境下意识形态深沉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被介绍和翻译到中国,其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红色政权。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意识形态从苏联引入中国文学界,迅速成为操控文学界的权力话语。文学为政治服务,翻译文学也有着同样的作用。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优秀”和“进步”的作品可以被翻译,从而传到中国。这些作品是符合那个时代文化环境的。当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已有很高的声誉,伴随着这部小说的引进,牛虻的形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因为保尔·柯察金非常崇拜牛虻,并把他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因此,牛虻的形象就开始在中国受到欢迎,受到无数革命人士的传颂,翻译《牛虻》便有了强大的推动力。当时环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倡什么,什么样的作品就会进入翻译的视野。

到最20世纪末,许多译者重译了《牛虻》。这一时期《牛虻》不再是作为一部革命小说而受欢迎,它回归了它本来的位置,即纯粹的文学作品。尽管其革命主题不再是关注的焦点,其文学价值却更加引入注意。《牛虻》作为一部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另外,9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文学系统的改革也日益变得丰富,以前那种单一的时代主题不再是唯一,出现了价值多元的状态。加之文学活动全面市场化,文学政策也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调整,这些都对整个文学系统内部形成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一种大的文化环境下,《牛虻》的重译与过去完全不同,就像庆学先所说那样,一个神圣的精神成了主流,正是这种时代精神使得译者重译了这部作品。

2.1.2 对主题的理解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所在。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解读也不同,而主题思想的解读对整个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牛虻》的两个译本,笔者发现,译者因为不同时期的文化环境的影响而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两个译本的前言中,可以看出译者对主题思想的基本解读。

李译本的前言说道:“作者是通过小说的主角“牛虻”这个形象,把当时那些志士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热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使这部作品浸透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其中描写牛虻为意大利人民忍受苦难和英勇牺牲的部分,可说是这部小说最优秀也最动和的篇幅。牛虻的刚强和无畏,他那钢铁般的坚忍力量,他对敌人的憎恨和轻蔑,以及他那不为任何拷打凌虐所屈的坚贞品质会使很多青年受到教育和鼓舞。”①

庆译本前言说道:“伏尼契给我们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代,这个故事也同样惊心动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牛虻,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并不是完人,可以说他的优点和他的缺点一样突出。小说自始至终,我们都能感受到主人公那种忠贞不渝的追求,那种不可调和的仇恨,以及那种感人肺腑的爱情。在伏尼契的笔下,牛虻已经得到了永生,仍旧震撼我们的心弦,可歌可泣。这是因为牛虻具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时空。”②

从两个译者的前言中,可以发现它们的突出重点各不相同。李译本把革命主题摆在最显要的位置,李俍民一再强调牛虻的英雄形象会给青年一代树立榜样,教育和鼓励他们,《牛虻》就像是一本政治教科书,整个小说的中心就是革命精神;而庆译本则把重点放在牛虲的坚定的决心和他对革命的崇高付出上,牛虻只是一个平常人,有优点也有缺点,革命不再是整个小说的主题,而是退居幕后成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2.2 诗学层面

从诗学层面来分析,两个译本的改写也不尽相同。根据文化学派的观点,诗学由两个部分组成:在意识形态之外,诗学也是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诗学主要由两大因素构成:一类是文学手段、风格、主题、典型人物和环境以及符号;另一类是人们对文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应当扮演的角色的认识。③勒菲弗尔认为诗学的边界超载语言、民族和政治实体。一个时代的主流诗学要么被译者本身接受,要么个人、团体和体制通过强制性措施将某种诗学当作一种尺度。为了使外国文学作品更加为目标文化环境所接受,译者往往调整原文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诗学观。20世纪50年代的诗学观规定可接受的文学类型有着典型的人物,也就是革命英雄。文学作品为政治为服务,为给青年一年代树立精神榜样。那个时候的诗学受政治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诗学受控于政治。到了21世纪,文学不再受到政治的严格限制。语言、形式、风格和其他文学元素在小说主题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的译本,在语言措辞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李译本语言简洁、自然而且口语化;庆译本语言正式、精炼、华丽,且有多种语言的“杂合”出现。在整个翻译中,译者始终坚持他们各自的语言风格。这与他们各自时代的诗学影响是分不开的。20世纪50年代,大量的苏联作品被引进和翻译到中国。当时,国内最需要的就是从苏联和新民主国家引进他们的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学运转动的宝贵经验。那个时候的文学必须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文学在社会中主要是用来教化人们的思想,树立精神典范。因此,李译本把握好了这个尺度,尽力使自己的译本语言与当时的主流诗学相致,并且促成了其译本在读者中间迅速流传开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文学逐渐完善,文学体制逐渐健全,不同的文学形式开始大放光彩,不再受到政治或者其他方面的限制。文学不断繁荣的景象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文学作品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吸取多方面的养分,庆译本就满足了这一需求,因而也获得了较好的接受效果。

3 结语

翻译不只是简单的原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语言转换,更是复杂的跨文化跨语境的交际活动。通过对《牛虻》两个不同时期的中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翻译的全过程,包括译本的选择,对翻译文本的删改,甚至整个文本的变形、接受和重整。

翻译应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不断的丰富。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文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接受和传播都因为文化交流的日渐深入有了更多的空间,这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深深的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这个大平台。翻译改写受到社会文化环境中大小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社文化环境也会因为翻译的改写而发生变化。翻译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新的主题、形象、内容和文化模式,对文化环境的改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因为受限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在翻译的时候,对一些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会依照目标语文化环境的需要或制约进行改写,这使得很文化元素在翻译中丢失,这是一种文化损失。因此,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翻译的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到最好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注解:

① 伏尼契·牛虻.李浪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

② 伏尼契·牛虻.庆学先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③ Lefever,A.2004.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Page 26

[1] 黄德先,杜小军.对勒菲弗尔“改写论”的误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

[2]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

[3] 廖灿.文学翻译的生态适应与选择[D].湘潭大学,2013.

[4] 吕世生.18世纪以来“走出去”的中国文学翻译改写模式[J].中国翻译,2013.

[5] 李志芳,刘瑄传.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6] 魏清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 王艳霞.接受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研究[D].兰州大学,2012.

[8] 许敏.从改写理论解读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D].河北农业大学,2010.

[9] 周文书.“改写”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D].西北大学,2009.

徐亚玲(1984.10-),女,土家族,湖北建始,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与比较诗学。

H315

A

1672-5832(2016)08-0245-02

猜你喜欢

牛虻译本诗学
背诗学写话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死于蛛网的牛虻
死于蛛网的牛虻
死于蛛网的牛虻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秃尾巴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