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中的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2016-11-26文/杨璞
文/杨 璞
舞蹈创作中的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文/杨 璞
春秋时期的息夫人,一生磨难,因生前酷爱桃花,死后被息县百姓尊为桃花夫人,在河南息县的土地上,桃花夫人所经之处都建庙立碑,被世人尊为“平安神”,又称“桃花神”。本文通过对舞蹈的分析,在非遗的视角下,解读《桃花夫人》的豫风楚韵。
九连环;桃花夫人;楚舞
舞蹈《桃花夫人》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息夫人,她一身赴难、推崇新政、劝课农桑、辅幼称霸,因生前对息县百姓有救命之恩,所以死后人们尊她为“桃花夫人”,掌管三月桃花,为桃花神或平安神。全舞透过尘封的历史,以古代楚舞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桃花夫人天赋异禀、姿容超凡、灵动聪慧的形象,同样也体现出了人们对桃花夫人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一、《桃花夫人》的音乐分析
《桃花夫人》中厚重而悠长的音乐贯穿了整个舞蹈主题的故事结构:请神、祈祷、送神。音乐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让人们不仅在视觉上受到震撼,而且在听觉中也完全融入舞蹈的每一个动作的变化。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相扣,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亲切感。
通过提取“九连环”音乐原型的元素进行发展和变化,使《桃花夫人》的音乐具有明快的旋律性,编导把整个音乐结构与舞蹈动作的编排、舞蹈情节的发展融为一体,舞蹈随着扣人心弦的音乐,给人以空灵、凝重、神圣的感觉,充分抒发了舞台人物的内心情感。
《桃花夫人》抓住了传统艺术的特征,通过大量楚舞的语汇,在动作外形上强调“翘袖折腰”、顿足、倾胯、拧腰、抖翎,身体重心移动,给人上下腾挪之感,古朴中不失俏丽,豪放中蕴含婉约,尽显楚国舞蹈所特有的审美韵味。在第一舞段中,动作节奏采用的是后附点八的节奏型,音乐底色以悠长的鼓声为主要基调,音乐与舞蹈队形,以及舞台灯光的结合呈现出虚与实的二度空间,表现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与祈盼。第二舞段中出现连续的切分音,律动性增强,节奏明快,传达出了人与神灵之间的对话。切分音在重拍上的转换,显示出动作的强弱关系,有效地明确舞蹈形象,这与舞蹈动作的变化是一致的,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人与神交流的过程中,以及人们内心的复杂变化。第三舞段中的音乐呈现出一种宫廷式的恢宏与浩荡的隆重感,充分体现出了人对神的敬畏与不舍,更表达出了神对人间的眷恋。
二、九连环的运用
《九连环》是旧社会流行在河南息县以南山区一带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拿九连环皮鼓,配上当地的民间曲调,合着敲击的鼓点翩翩起舞。它是当地道场音乐中的一种鼓乐,在一面皮鼓的把手下扣一铁环,铁环内又扣有七个小铁环,加上皮鼓本身的环共有九个环,故称九连环。
《桃花夫人》以九连环为主要道具,九连环节奏明快,有“一敲三不敲、快慢掌握好、敲二不敲七、轻重得记牢”之要领。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祭奠仪式,专为亡人做一些祭奠活动,道领手拿九连环皮鼓,领着众道徒,在音乐的伴奏下,边唱边舞。《九连环》基本舞步特点是轻、慢、快、狂,在吸收民间曲调的基础上,整个旋律轻快流畅,舞步健壮大方。无论场院、舞台均可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由此可见,舞蹈《桃花夫人》以九连环作为主要道具是具有一定内涵的。首先,从古至今,鼓是人与神沟通的一种法器,不同的鼓点表达着人们内心想要对神倾诉的话语。人拿着鼓就成为了巫,由巫击鼓完成人与神的对话的仪式。其次,九连环形状类似团扇,在舞蹈中它既可以作为鼓,又可以作为女孩子跳舞时的扇子使用。
三、服饰
处于春秋时期的《桃花夫人》服饰以袖头作窄式,下裳交叠,相掩在背后,不作曲裾绕襟的剪裁法。这与当时楚国的社会文化是有一定关系的,古代楚国气温差距大,地势险峻,居民非常具有冒险精神,同样要求服饰轻便,衣身窄紧,与当时中原服装的宽袍大袖形成鲜明的对比。《桃花夫人》的服装以鲜艳的品红与厚重的黑色进行搭配,色相、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配合舞台灯光的绿色与蓝色,综合使用的是光的三原色原理。色彩的自然搭配,明暗的相互对比,处处体现出了人们对“平安神”的敬畏之情。
《桃花夫人》比较突出的一处便是领舞者的服饰设计,也是编导的精心设计之一。领舞扮演“平安神”的角色,在服饰上要求庄重、典雅、灵性与灵动的感觉。首先,衣服的颜色与装饰同其他舞者相比,色彩更为瑰丽夺目,肩部、腰部和下裳的装饰图案更加鲜艳多姿。其次,头饰的装扮多了两根雉鸡的尾羽。在古代楚地巫风盛行,巫舞由巫拿着翎羽完成,是一个“人―巫―神”附体的过程。舞蹈开篇由巫击鼓引出“桃花神”(桃花夫人)来到人间,进而进行巫与神的对话。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桃花夫人在人们内心中的分量,她不仅是美丽高贵的象征,更是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女神。
四、舞蹈结构与灯光设计
《桃花夫人》以舞蹈中的故事情节为基础,所采用的队形主要有直线、斜线和圆。开始时以舞台前区群舞的横线与舞台中区独舞的点的配合,给人一种平直、稳重的感觉,配以群舞灯光玫瑰红与独舞灯光橙黄的相结合,呈现出神与人的二度空间,群舞上身前倾体现出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与祈盼之情。第二大舞段主要以圆形队形为主,圆形也是舞蹈队形中使用得非常多的一种队形,它体现出了太极意象,人与神对话的一种仪式感,群舞的一个大圆围绕独舞中心的一个点,也体现了人们对神的一种敬仰与膜拜,此时环境灯亮黄,侧光为红色,呈现出的仪式感更加浓烈。经过人与神的对话交流,平安之神把平安吉祥洒向人间,人们被浓浓的幸福祥和之光笼罩着,突然一声“吱吱嘎嘎”的巨响,天排打出一道金黄色的光,舞台后区一排人从中间打开,离别的不舍顿时涌上心头,桃花夫人此时还意犹未尽,无奈地向舞台深处走去。舞蹈的最后以斜线队形“送神”结束,舞台2点和6点的对角线铺出一道明黄的路,人们躬身送行,给台下观众一种纵深的感觉,美丽的姑娘们,单膝着地,手中的九连环半遮着面颊,恋恋不舍地望着神的离去,此时空灵而悠长的音乐回荡空中,将舞台上的幸福与祥和、留恋与不舍,无限地延伸与浸入到台下每一位观众的细胞中。
舞蹈《桃花夫人》从传统的道具、图案造型中获取灵感,结合现代舞蹈元素,使《桃花夫人》成为具有楚舞风格的“现代古典舞”。这种创编方法不仅扩展了“楚风”“楚韵”在现代舞中的应用,使传统古典舞蹈的创作不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1]李群力.信阳民间舞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郑婕.传统服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