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客家文化加强医德教育
——以嘉应学院医学院为例

2016-11-26刘顺娜

长江丛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土著人医学类医德

刘顺娜

融入客家文化加强医德教育
——以嘉应学院医学院为例

刘顺娜

客家精神是客家人对中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的结果,也是客家人在历史实践的洗礼中凝聚成的优秀品质。刻苦进取、廉洁修身、和而不同的客家精神对医学类学生在医技、医德和人际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以医学类学生为主的嘉应学院医学院,融入客家精神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客家精神 医技 医德 人际

客家精神是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客家文化的精华。“一部客家文化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部传承和创新的文化史”[1]。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散播和融会到足迹所及之处,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这种文化再创造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精髓成就历久弥新的客家精神。目前得到多数人认同的客家精神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二是勤俭廉洁、爱国爱乡;三是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四是崇文重教,开拓创业。

客家精神激励着历代客家人开拓进取,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桥梁。在以医学类学生为主的嘉应学院医学院,融入客家精神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客家进取精神强医技

客家先民为避战乱、不屈异族统治等原因,从西晋末年开始(历时1500多年进行了五次大迁徙,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最终形成了新的民系——客家民系。迁徙而来的客家先民“多是中原贵胄、衣冠世家、仕宦之家、书香门第”[2];这些“后来人”由拥有优势资源的上流人士变成了“入侵”的“客人”。作为“后来者”到了一个优势资源被土著人占据的陌生地方,为了生存只能向尚未开发的山区进军,这便是今天客家人多集中在群山环绕的粤闽赣等地的历史原因。

这群“后来者”依靠、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了这片险山恶水。客家先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劳作,把荒凉山野变成层层梯田和片片井田。随着人口的繁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缺乏、商业不兴的山区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人口,于是客家人纷纷出外谋生,远赴异国他乡开拓创业。这些敢为人先的客家人在海外创造了一个个商业传奇,这是梅州等客家族群聚居地有华侨之乡美称的原因之一。留在本土的客家人也没有就此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而是像在外闯荡的父辈一样积极进取,只是他们尝试的是另一种方式,即希望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改变命运。崇文重教是客家一向来的优良传统,客家人作为中原贵胄秉承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文教、薄农工”的观念在客家族群聚居地变得异常强烈。在这观念的引导下,客家人竭力为下一代创造就学条件,族中有贤能者通过助力机制来“捐资助学”,想方设法进行智力投资。这种努力使客家人培养了许多有学之士(例如大埔县出了多位翰林,梅州地区有多位院士),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客家人聚居的梅州因此又获得了文化之乡的美称。

不论是最初的开垦,还是之后远赴异乡创业,或是崇文重教,这都是客家人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积极进取、艰苦奋斗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这种积极进取的客家精神是医学生在艰苦而漫长学医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我国众多专业门类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是公认的最辛苦的学生群体之一。作为医学类学生,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医务人员。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并非易事,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努力钻研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文科类的调研或许要很多年才能见效,但医学生是否有真材实料在他看诊的过程中就可以一探究竟。所以作为一个医学生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得到病人的认同和信任,才有立足之地。

医学类专业一方面门类众多又时有交叉,另一方面在医学实践中往往不是单方面呈现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本门类的知识,还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就无形中加重了课业负担。繁重的学习压力迫使医学生要有钉子的“挤”劲和“钻”劲,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实践。这种“挤”劲和“钻”劲可以在客家人开荒拓业、崇文重教所形成的积极进取精神中找到榜样的力量。

在医学类院校中通过专题讲座、故事会、调研等形式向医学生灌输客家人积极进取的先进事例,指引医学生在学医之路上不畏艰难,奋勇前进,正如叶剑英所提倡的:“攻城不畏坚,攻书不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二、以客家廉洁文化养医德

坚实的医学基本功是一个医学生成为医生的先决条件,而廉洁从医则是一位医生获得病人信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廉洁一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的注释中给廉洁下了一个定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即廉洁是指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使自己的清白人品受玷污。古者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古代学者看来,礼义廉耻是构成一个人品德的四大要素,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使得这个国家和民族遭受灭顶之灾。腐败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情,普通老板姓很难腐败,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公权力。也就是说腐败群体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例如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企业权力等等。如果一个国家腐败成风,那么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就会失去执政的公信力、失去支持它的民众,当腐败程度超过一个国家国民(特别是底层民众)的接受度时,动荡就在所难免了。可见廉洁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客家先民在漫长而艰辛的迁徙过程中,经受战乱、伤病、天灾和饥饿的考验。他们失去了安逸的家园,失去了优越的身份,在异地他乡忍饥挨饿地寻找重建家园的理想之地。历经磨难的客家人从没忘记“一丝一缕,当念物力维艰”的古训,在艰难的岁月里形成了廉洁奉公的客家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客家人的族规家训中。例如粤东地区的张氏家规中就有“崇尚节俭”条目:“持家有道,勤俭二方。勤则生财,俭为备荒。懒惰之人,难为衣粮。奢侈之我,好景不长。劝我族人,节俭为尚。居不贪高,房坚宅亮。食不求珍,腹饱口凉。衣不华贵,齐整大方。器质而洁,不图排场。”[3]梅州蕉岭的《林氏族谱》的家训之一是:“克勤克俭,勤为开财之源,俭实蓄财之方”。客家人不仅重视廉洁的清明,认为做人要轻财重义,做官要清廉公正。客家人秉承《孟子》一书中“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古训,视钱财为身外之物,过眼云烟,乐善好施,爱国爱乡。例如著名华侨胡文虎,他在抗战年代“以社会之财,还诸社会;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4]

在国难当头,他几乎散尽家财救国难,用实际行动表达出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客家人的这种特性与其先民因为战乱和异族统治而南迁的历史有莫大的关联,所以当国家有难、家乡有难,大多数有为的客家人能为了大义牺牲小我。这种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精神是客家人廉洁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廉洁奉公的客家文化对于从医人员而言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医德。救死扶伤是医者的绝对命令和道德义务,也是一个医生应有的担当。然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医疗卫生腐败时有发生,以药养医的现状成为业界不敢说的公开秘密。这不仅是对医生这一神圣职业的污辱,更是让那些与病魔做斗争的患者心寒。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作为人类身体的工程师,廉洁从医是医生应有的道德操守,也是建立医患之间信任关系的重要桥梁。客家文化有丰富的廉洁修身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将这些资源整合后,通过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出来,唤醒他们内在的良心,那这对于廉洁从医行为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以客家和而不同的思维处人际

大规模客家先民迁入南方,这势必影响土著人的利益。作为“入侵”的“客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发展当地的生产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速,让土著人感受到“入侵者”带来的利益,才能使土著人悦纳客家人。客家先民受到儒家文化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深远影响,主动地将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技术毫不保留地与所在地的土著人分享。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昔日荒凉的山野变得阡陌纵横、生机勃勃、如诗如画。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进行小本经营,给土著人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客家人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稀有的”物种带进了深山荒野,用文明代替野蛮,用共享繁荣和发展代替了残酷的战争,创造了客家人和土著人双赢的局面。

客家人与邻相处,力求和睦,主张“万事以和为贵”。“两个人在狭窄的路上相遇,客家人会主动谦让,年轻的让年长的,男的让女的,空手的让挑担的,挑担轻的让挑担重的,挑担重的会让抬杠的。”[5]这既得益于儒家和为贵的传统,更得益于饱经忧患的客家人渴望得到一个安定生活环境、谋求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客家人一方面勇于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以诚信为本,崇真务实、勤俭持家;另一方面与人为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人平等交流,共享太平。

但客家人并没有被土著人所同化,也不以文明人的身份自居去破坏土著人的民俗和信仰。换句话说客家人具有和而不同的品性。一方面推崇睦邻友好,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同时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在平等共生的状态下寻求和谐发展。这在客家人的个性中表现为与人为善、热情好客,但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医生,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和同事交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和无数的病人交际。如何处理好和同事以及患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医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客家人和而不同的思维有助于医生解决处理医患关系的困扰。正所谓和气生财,无论是在面对自己的同事还是面对病人首先是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应该做到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但是遇到原则性的问题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

四、结语

深入挖掘客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来教化他们,有助于医学类学生健康和长远的发展。首先,用积极进取的客家精神来激励医学生在学医之路上不畏艰难勇敢攀登科学的高峰,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其次,用客家廉洁文化来陶冶医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把救死扶伤作为从医的绝对命令和道德义务;最后用客家人和而不同的思维引导医学生处理好与同事和患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些客家精神对于医学类学生在医技、医德和人际方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以医学类学生为主的嘉应学院医学院,融入客家精神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1]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组.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组.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晓静,李小燕.从客家谱牒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J].龙岩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3.

[4]徐天河.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徐天河.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医学院)

本文系嘉应学院十三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融入客家文化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研究”(JYJG20160223)。

刘顺娜(1988-),女,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嘉应学院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土著人医学类医德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土著人不“土”
小岛上的统治
乐乐乐翻天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