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休闲哲学
2016-11-26田佳琦
田佳琦
马克思主义的休闲哲学
田佳琦
休闲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在哲学的视域下来研究的休闲问题。休闲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之道。马克思的休闲哲学必然是人的休闲世界和休闲实践,也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一种非劳动的生活方式,使人不断的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从而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马克思 休闲哲学 劳动 全年自由发展
一、马克思的休闲观何以可能
休闲哲学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它是作为人的一种实践的存在的本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形成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休闲的过程和状态之中。休闲哲学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只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人独有的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境界,因而便产生了休闲哲学。
休闲哲学的可能性还存在于休闲中的任何世界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也就是和谐的状态。和谐是人与世界休闲关系中的灵魂,单从人性的意义上来讲,休闲是人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是人固有的自然属性的和谐、也是人独有的社会属性中的和谐、总而言之,就是人的整体性的和谐和完善。在休闲中,人的本性可以实现自身的回归,实现了人和世界二元对立的扬弃、实现了人自身回归到了自身的心灵深处,升华为精神领域,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休闲哲学中人与世界的和谐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人通过审美使得自身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享受并由衷的实现了自由和幸福。
二、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
在西方传统的休闲哲学中,是把劳动和休闲相分离的二分的模式,把两者对立起来,在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劳动不仅是代表着人低贱的身份地位,而且还会阻碍人的德性的发展。在现实的生活中,更是把劳动和休闲被阶级层次所割裂开来,把劳动看成是广大奴隶、低贱人生活的此岸世界、而把休闲看成是达官显贵、贵族特权生活的彼岸世界,形成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
而马克思认为任何的意识或观念都是人们存在的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二元对立的劳动休闲观,也只能从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劳动本身的异化中去解决。马克思却在人的类本质的层面上,把劳动和休闲看成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认为它们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为了使两者达到和谐的统一,必须要彻底的消灭异化劳动、在建立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二者才能真正的达到和谐。
马克思的休闲哲学是劳动与休闲的统一。劳动是休闲的基础前提和必要的准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根本标志,劳动也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人可以通过劳动来改造世界,以便于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除了要满足自己本能的需求外,还要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也使得休闲生活出现的必要性。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人与人生活中的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是不断实现人自身价值的过程。其次,休闲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是人们通过逃避劳动而使自己重新回归到人自身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消除异化劳动的独特手段。正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要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劳动者的彻底解放,就要消灭劳动,当然,马克思在书中指出的消灭的劳动,并不是作为人的类本质上的劳动,而是仅作为单纯维持生存手段的劳动最后,在消除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劳动和休闲才可能成为现实,使二者相互促进、达到和谐的状态。劳动和休闲作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中的密不可分的两种重要的表征,也可以说说是人的最真实的本体状态。
三、马克思的人的休闲观
休闲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它取决于个体的理解和感悟。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既肯定了个体的内在价值又实现了公共的集体的价值。休闲作为一种实践的形式,它具有其他一切实践活动共有的特征,也具有其独特的特性。比如具有文化性、自由性、教育性、娱乐性等特性。休闲本身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使其参与的人不仅受到文化的熏陶还能从生活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心灵上得到安慰和自由。
休闲哲学也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人的自然属性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属性同样得到彰显,从而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休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休闲活动中存在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因素,从而阻碍了人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倡导文明的休闲、健康的休闲,充分发挥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片面的劳动或者休闲都可能阻碍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解放。正如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繁荣起来。也只有自己充分的发挥一切聪明才智,从而为个人的自由活动和自由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并且有助于实现所有人的解放和发展。休闲哲学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它教会人们如何才能获得休闲的生活,把实现社会的休闲落实到实处。休闲哲学如果离开了人,它就失去了根本,如果离开了人的休闲实践,它就失去了目标,如果不能给人以方法论的指导,它就更失去了存在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M].武汉: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武汉: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佳琦(1991-),女,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