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萧一山的档案文献鉴辨思想
2016-11-26安徽大学刘月
文/安徽大学 刘月
试论萧一山的档案文献鉴辨思想
文/安徽大学 刘月
萧一山先生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学者、清史专家。文章以萧一山对清史和太平天国史料的编纂为主,分析了他在档案文献编纂活动中的档案文献收集、鉴辨理论,进而总结了萧一山的档案文献鉴辨思想。
萧一山;档案文献;鉴辨思想
一、萧一山简介
萧一山(1902-1978),名桂森,号非宇,江苏铜山(徐州)人。1920年考入北大政治系,后转入历史系。他认为日本学者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观点纰缪,疏舛颇多”,并以我国历史的著者是外国人为耻,遂发愤著《清代通史》上、中卷百二十万字。上卷出版时年方二十,梁启超序之以“志毅而力勤,心果而才敏”“非直识力精越,乃其技术亦罕见也”。1931年,他应南京中央大学之聘,为清史教授。次年,教育部派其赴欧美考察。在伦敦,他搜集了有关太平天国和天地会的史料文献。1934年萧一山回国后就对这些资料进行疏理,出版了《太平天国丛书》第一辑、《太平天国诏谕附考释》和《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书。抗战期间完成《清史大纲》、《曾国藩传》二书。1948年赴台湾大学任教;在台湾,萧一山与张其昀等主持“清史编纂委员会”,改订《清史稿》为《清史》,又以3年精力最终完成五卷本有400余万字的《清代通史》。
二、萧一山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
(一)《清代通史》编纂活动。萧一山直接参与了明清档案整理。1921年“八千麻袋事件”发生后,北京大学负责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北大师生参与整理这批档案,萧一山直接参与其中。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明清档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如“誊黄、敕谕、诰命、实录、试卷、题本、表等,其内容涉及到地丁、漕米、旗营、军饷、垦牧、建筑、清丈、盐行、课税、织造、鼓铸、物价、黄册等众多方面”。《清代通史》中引用了大量的谕旨和奏折,与他这段工作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萧一山也曾说:“清代内阁档案自拨归国立北平大学整理后,余亦躬与斯役,披阅所及,取证滋多。此虽案牍之言,实难尽信,然较之官书,胜万万矣。”
萧一山在就读北京大学期间,以一人之力著成《清代通史》上卷,该书于1923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24年商务印书馆又陆续出版发行了《清代通史》中卷。这两册书的字数达130万字左右,且印刷质量很高。1932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重版。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之间,萧一山把夫人和子女都动员起来,进行了《清代通史》的修订和编写工作,最终于1962年,《清代通史》全书410余万字最终完成,同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谓之修订本台一本,这部书共有五厚册,红色布面精装,重达六公斤左右。”《清代通史》40年后最终编写、修订完成,可谓汇集了萧一山一生的智慧和心血,对他本人和学术界都有重大意义。
(二)太平天国史料的汇编。1931年,萧一山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当时“蒋介石喜读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事迹以及有关太平天国的史料,经人推荐阅读萧著《清代通史》,知萧一山为年轻史学家,由蔡元培介绍约萧相见”,于是就有了1932年至1933年蒋氏资助的欧洲之行。他曾访问过英、法、德、意、奥、荷等国,并在剑桥研究了一年,此行使萧一山大开眼界,并搜集了大量遗落在国外的珍贵史料,树立了萧一山在太平天国史料研究领域的突出地位。
由于太平天国有关史料在国内已经大量散失,要还原历史真实、研究太平天国的兴衰成败,只得借助于海外保存的文档与卷宗,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真实面貌。在出国考察的这一年,萧一山在英法等国的图书馆和收藏中心发现了大量有关太平天国和天地会的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是孤本,于是他通过抄录、影印、摄录等方式带回国内进行整理和编纂工作。
1934年回国后,萧一山在搜集回来的珍贵史料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得的20部官书,连同中央图书馆所藏的《英杰归真》合编为《太平天国丛书》第一辑,共分10册,于1935年由南京国立编译馆出版,其他文献另编为《太平天国诏谕》和《太平天国书翰》二书,分别于1935年和1937年由北平研究院出版。《太平天国丛书》第一辑“收录太平天国颁行文献二十三种,和程演生所录相互补充,较为完整地汇集了太平天国官印书籍。”《太平天国诏谕》内容涉及太平天国诏旨、示谕、手批、路凭等,并附有《李鸿章苏州杀降文告考》一篇。《太平天国书翰》收录了太平天国的将领之间以及他们与外国传教士、军官之间的来往信函各十余件。
除以上所述以外,萧一山还曾打算把《太平天国兵册》《资政新篇》等文献编为《太平天国丛书第二集》集中出版,但由于“八·一三”事变、商务印书馆被炸而未能完成。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史料均已零散地发表在当时国内的报刊杂志上。这些文献均来源于英、法等国,没有由于战争而损毁,其价值同样是不言而喻的。
三、萧一山档案文献鉴辨思想
(一)“经世致用”思想。他非常注重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和考证,但反对停留在考据阶段,学无所用。萧一山学术研究不偏于疑古、考古、释古而达到三者并重,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反对“为学问而学问”的学界潮流。档案文献鉴辨就是要保证档案真实性,使得档案文献的价值得以实现。萧一山生于1902年,卒于1987年,排除他1948年以后远赴台湾的时间,他所处的时代是“新考据学派”兴起的时代,新考据学派大师批判地继承了清代考据学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无证不立,孤证不信,深受欧洲实证主义史学派的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乱的并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时代,“九·一八”事变后,萧一山哀于国势日蹙,大力提倡“经世”之学,呼吁抗战救国。他曾著有专文《经世释义》加以阐释。所谓“经世”,也就是中国古书中所说的“经济”,亦即“经国济民”之意。萧一山经常谈“经世”,他创办的期刊、报纸、学社等,也大都以“经世”命名。如:《经世半月刊》《经世战时特刊》《经世日报》《经世丛书》、经世学社等等。他主张书斋之革命须与社会之革命同步进行。深受“经世”精神的影响,使他敢于突破“为学问而学问”,最终形成了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学术体系。
萧一山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传承者,深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梁启超首先将‘进化论’思想引入史学研究,开创近代学术史研究的先河。”在他看来:“经世学是综合之学,义理、考据、词章乃分科之用,舍经世而谈义理考据词章,犹之射弈而无的也”。经世学为“体”,是最根本的,第一性的;义理、考据、词章为“用”,是从生的,第二性的。
(二)影印档案史料,从外观到内容全面反映历史。一份完整的档案史料不仅包括史料的内容,还包括其质地、大小、附加信息等,这样才有助于利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史实。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现代的电子文件鉴辨管理,保存一份电子文件,要保存与其相关的所有内容、格式、元数据、背景信息等。萧一山在其编纂活动中十分注重文献外貌,在他的欧洲之行中影印了很多太平天国相关的档案资料,包括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以及剑桥、牛津大学中收集的有关中国近代史料。“此行先生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将所阅太平天国官书和文件全部摄录……这些遗落域外的珍贵史料的整理出版,为后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正是基于萧一山“从外观到内容全面反映历史”的思想,树立了萧一山在太平天国史料开发领域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任北大史学系主任的朱希祖尤其称赞萧一山搜集整理太平天国史料之功劳卓著。
此外,他还对照《贼情汇纂》收录情况,校对文字,条分缕析,清楚详备地整理太平天国史料,其用心之处随处可见。萧一山同样注重文献内容,即便发现错误也不随意妄改。如《通用问答诗辞》,“其中误字甚多,仍存粤语面目,不为改正一字也”。
(三)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太平天国的档案史料在国内已经大量散失,只得借助于海外保存的文档与卷宗,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真实历史。对此萧氏本人曾举出典型的证据说:“昔曾国藩私改李秀成供状,而又焚毁太平天国公文案卷,一代史料灭于彼一人之手,即彼幕僚所撰《贼情汇纂》一书,亦不使之宣扬于世,直至今日始能印行流传。”
《清代通史》上卷文稿出来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夏鼐提出了善意但是尖锐的批评。夏鼐1933年发表的《评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一文中,明确地指出萧书中存在的一些史料问题,他认为萧书仍然存在不足,文中关于中外交通的部分还大多取材于中国人翻译稻叶君山写的《清朝全史》,其中还有一些错译的地方。萧一山是以间接又间接的材料为据,且没有与原文比对校勘,改正错误之处,实在遗憾。萧一山前往欧洲考察,夏鼐建议他多搜集西方留存的近代文献。夏鼐的批评与建议,是萧一山倾尽全力搜集整理太平天国史料一个有力的推动因素。
史料的搜集整理是一项艰苦而巨大的工作。在搜集整理太平天国史料的过程中,萧一山的确做到了对于每段材料,都有详细的考释附录其前后,对于材料的出处、时间、地点、事件,一一加以考察,援引相关文献,深入并细致地进行分析,使其所整理的太平天国史料在近代史料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史料学研究上,萧一山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为追求真实齐备的材料而不辞辛苦追求第一手史料的境界。
萧一山把清史研究作为其一生的事业。在史料的研究上为清史和太平天国的历史增添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极其珍贵的历史依据。如:罗尔纲撰写《太平天国史》时就十分注重参考萧一山整理的史料,在卷二中大量摘录了萧一山整理的《太平天国丛书》中《天命诏旨书》《旧遗诏圣书》《天父诗》《天朝田亩制度》等重要史料。
四、小结
萧一山一生的事业,始终与清史研究相关联。他对客观的史事作详细的考察,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完成了《太平天国丛书》,在史料的鉴辨研究上为清史和太平天国的历史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极其珍贵的历史依据。从档案的外观和内容全面反映历史真实面貌。萧一山学术研究不偏于疑古、考古、释古而达到三者并重,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反对“为学问而学问”的学界潮流。对现实的档案鉴辨仍有借鉴意义。
[1]张会超.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4):66—69.
[2]江地.萧一山传略[J].社会科学战线,1 987(2):227—233.
[3]赵蕙蓉.萧一山与李宗仁的交往[J].民国春秋,1997 (4):37—38.
[4]张光华.重义理亦不废考据——萧一山的文献学成就与学术特色[N].唐山学院学报,2012(1).
[5]汪效驷.论萧一山的史学成就与特色[J].史学史研究,2005 (1):51—55.
[6]刘耿生,何庄,张美芳.档案鉴辨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01.
[7]王家范.萧一山与清代通史[J].历史研究,2006(2):151—170.
[8]张光华.萧一山“经世学”的理论与实践[J].史学史研究,2010(3):34—40.
[9]张光华.萧一山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和实践[N].南开大学学报,2009(6).
[10]田园.萧一山与太平天国史料[N].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