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中的统战往事

2016-11-26路运占

北京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东北军彝族蒋介石

文 路运占

长征中的统战往事

文 路运占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艰苦细致的统战工作在多方面获得巨大成就。从长征初期对广东陈济棠方面的争取,到长征中期在民族地区开展的民族宗教统战工作以及到达陕北后开展巩固胜利果实的统战工作等,有利于红军突破封锁和围堵,胜利到达陕北并站稳脚跟。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比较重视统战工作,尤其是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但是,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这也导致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战工作中“左”的错误,认为其他方面力量在革命中并不可靠,统一战线的范围和程度都相对较小。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长征,这个时候,共产党认识到统一战线工作对红军长征的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始调动一切手段,千方百计开展对各种政治势力及民众的统战工作,以保存有生力量,争取胜利。让我们回忆统战往事,重温那段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的历史。

陈济棠(1890-1954年)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面临的第一道封锁线,由广东军阀陈济棠的部队看守。但是,由于我们对陈济棠展开了成功的统战工作,使红军10万人的队伍顺利突破粤北封锁线。在长征出发前,毛泽东注意到国民党方面的许多地方军阀与蒋介石存在着矛盾,与蒋介石并不一心,而蒋介石也希望通过地方军阀“围剿”红军,来实现削弱地方军阀的目的。陈济棠曾三次通电反蒋,力图保有广东的地盘,永踞“南天王”宝座。而蒋介石一方面屯兵于广东周边,虎视眈眈;另一方面,重金收买陈的部下,这让陈非常不满。陈济棠心里也明白,蒋介石反复无常,要他“围剿”红军是“一石二鸟”之计。但当时的蒋介石毕竟是中央政府,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不能明目张胆违抗蒋的命令,只能派兵去围堵红军。

毛泽东和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认真研究了陈济棠的情况,认为利用陈和蒋的矛盾大有文章可做。毛泽东指出:“要向陈的部队和敌占区人民开展强大的宣传攻势,宣传抗日救国、枪口一致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随后,毛泽东向周恩来建议,可以对陈济棠双管齐下,同时开展军事工作和统战工作。周恩来接受了这个建议,中共开始向陈济棠和他部下大力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同胞不要互相残杀,枪口一致对外”的道理。这对陈本人和他的部下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红军与陈济棠方面进行和平谈判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后来与陈济棠的谈判中,陈的一个属下就对何长工表示:“我们与贵军都是炎黄子孙,真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

1934年9月,陈济棠派人与中共取得联系,周恩来认为机会难得,亲自接见,进行了热情的谈话,并商定了谈判的时间和地点。10月初,中共派何长工和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潘汉年为全权代表,前往江西省寻乌县罗塘镇与陈济棠方面进行秘密谈判。周恩来亲自交代任务和联络密语等事项,叮嘱说:“长工同志,这是中央给你的重任,望你勇敢沉着,见机而作。” 10月8日,经过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部,陈部撤离40华里”等五项协议。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5个主力军团以及中央、军委纵队共8.6万人踏上了英勇悲壮的长征之路。陈济棠为做给蒋介石看,也为防止红军在粤北停留,派兵进行拦截。但这些都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红军过境粤北时,陈济棠给前方军队下达的命令是“保境安民”、“敌不向我开枪不准射击;敌不向我攻击不准出击”。陈济棠警卫旅为了避免与红军产生冲突,还将一些与共产党有仇的部队将领安排在后方。从10月14日傍晚到18日傍晚,集结在于都境内的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野战纵队渡过长征第一河——于都河,向粤北突围转移。陈济棠按照“秘密协议”,给红军让出了一条宽40华里的通道。这样,使红军较为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布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同时,红军认真执行“秘密协议”,沿着粤北向西行军,不进入广东腹地。于是,红军一路兵不血刃,突破敌人的粤北封锁线。听到红军突围的消息后,蒋介石大为光火,严令陈济棠进行追击,否则军法处置。陈济棠为了洗脱责任不留下把柄,一方面命令部队尾追红军,一方面让部队与红军保持一两天的路程,等红军离开广东防区,立马命令军队撤回。陈济棠部对红军的这种追堵,被国民党南昌行营第一厅中将副厅长、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喻之为“敲梆式的堵击,送行式的追击”。长征初期,红军能够顺利突破四道防线,与中共和陈济棠方面的罗塘谈判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也是周恩来主导的一次成功的统战活动。

彝汉结盟纪念碑

红军长征往西进入贵州之后,许多行军路线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时当地军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激化,民族关系非常紧张。如果不能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红军长征可能遇到更大的阻碍,一旦处理不当,红军甚至会付出更大的牺牲,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中共制定一系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尊重民族习俗和宗教,成功地开展民族地区的统战工作,留下很多民族团结的佳话。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四川凉山地区彝民首领小叶丹结盟的事迹。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积极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提出加强各民族团结、红军和各族人民是一家、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政策口号。1934年12月20日红军总政签发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明确传达与执行本部对苗民指示,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有信仰的甲长、乡长”,1935年1月红军长征经过遵义时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中明确指出“对于苗瑶等少数民族,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同等待遇”。但是,彝族地区的情况更加复杂。由于四川军阀民族歧视政策,他们残酷压迫彝族人民,造成彝族与汉族关系特别紧张,矛盾多发。如果汉族的军队要通过彝族地区,经常会遭到伏击,如果是小部队,很有可能被缴械。但是,这里又是红军长征的必经之路。1935年5月,中央红军成立了由红一军团第1师第1团和1个工兵排组成的中央红军先遣队,由刘伯承兼司令员,聂荣臻兼任政治委员,率先向大凉山彝族区进军。行军之前,毛泽东特意向刘伯承交代“红军一定要体谅、尊重彝民兄弟,对少数民族执行开明政策,要通过红军的实际行动去挽回过去汉人压迫彝人所造成的影响,把他们争取过来。” 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

为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域,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提出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以此来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5月22日,中央红军先遣队进入彝族地区,当部队行至冕宁县北25公里处的袁居海子地区时,遇到彝族罗洪、老伍、沽基等家支的拦阻。红军先遣队一方面在冕宁县城公开张贴《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向彝族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宗旨,一方面派代表同彝族首领谈判。其中沽基家支对红军比较友好,其首领小叶丹开明大义,红军就赤诚相待,争取沽基家支的全力支持。向彝族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此来并不打扰彝人同胞,红军只是借路北上。刘伯承根据彝人十分重义气的特点,提出愿与彝族头人结为兄弟。彝族人也被共产党人的赤诚和仗义感动,并按照彝族的当地习俗,歃血为盟。

5月23日,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之后,其首领小叶丹派人将中央红军大部队护送出彝族区。当地很多彝族青年还报名加入了红军。正是因为中共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大部队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地区,为红军顺利北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共产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及对各民族的统战工作,是长征顺利穿越民族地区不可或缺的保障。

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

1935年,日本策动了华北事变,妄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而此时,蒋介石仍然将重心放在围剿红军上。中国共产党尽管还处在困境之中,仍从民族大局出发,顺应形势对政策作出调整,并提出了联蒋抗日,结成全民族统一的抗日战线的主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为了巩固陕北的根据地,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战,并且展开对陕西主要地方军队的统战工作,争取站稳脚跟。

一是通过政治宣传,主张联合抗日。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表示中国苏维埃政府与红军对于有抗日光荣历史的东北军,是极端爱护的,愿意与包含东北军在内的一切抗日武装组成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共同抗日。3月份,红军即与东北军第67军王以哲秘密订立停战口头协议并且恢复通商,互通有无。与东北军建立的这种联系,对于巩固长征胜利至关重要。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了联合抗日救国会谈。东北军确立联共抗日方向,为在西北地区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二是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选派重要领导人负责具体工作。6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叶剑英为副书记的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指出“争取东北军到抗日战线上来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叶剑英将主要精力投入了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确定把争取东北军67军作为工作的重点,又将该军107师作为工作的突破口。经过一段艰苦细致的工作,叶剑英终于在东北军107师建立了中共组织。并利用东北军的关系,主动进城与杨部沟通,动员他们共同抗日。由于叶剑英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东北军、十七路军不仅停止了与红军的敌对行动,而且互派代表、互通情报、互送礼品,使原来的敌军变成了友军,为开创西北地区抗日救国统一战线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了体现出共产党人的诚意,一些军事行动甚至配合统战工作来做。1936年10月,彭德怀所部红军在宁夏固原地区的李旺堡包围了马鸿宾的骑兵207团,蒋介石急令张学良派兵解围,张学良向叶剑英求助。叶剑英认为这是争取东北军和开辟西北交通线的机遇。于是,他紧急发报给毛泽东,建议允许东北军前往接应207团,等解围之后,该地区由红军占领,打通西北新的交通线。毛泽东同其他中央领导人经过研究同意了叶剑英的意见,让东北军接走了207团。对于这件事情,张学良非常满意,认为共产党是讲义气、够朋友的。这使得张学良对共产党人加深了认识,增进了了解,更加信任共产党人,使红军与东北军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艰苦细致的统战工作在多方面获得巨大成就。从长征初期对广东陈济棠方面的争取,到长征中期在民族地区开展的民族宗教统战工作以及到达陕北后开展巩固胜利果实的统战工作等,有利于红军突破封锁和围堵,胜利到达陕北并站稳脚跟。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绝处逢生,胜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成功的统战工作是共产党人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集会,誓师抗日

作者系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 徐飞

猜你喜欢

东北军彝族蒋介石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吸烟的礼节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