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园区机制 构建 “双创”高地
2016-11-26刘玉芳
文 刘玉芳
探索园区机制 构建 “双创”高地
文 刘玉芳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承担起“创新创业发源地”的作用,关键是要在构建环境、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培育创业服务业方面下工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器和产业园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了一批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孵化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大街、创新梦工厂等,但建设的模式和思路,大多是圈土地、搞建筑、招商引资、吃瓦片。忽略了实体产业园区与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的需求差异:前者是生产为主、需要的是场地资源;后者是创造为主,需求的是平台资源。但这一机制的研究和推广严重缺失,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不相匹配。
摄影 王硕
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探索园区机制,率先构建全国“双创”高地。北京市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应积极探索建设科技创新孵化器和产业园区的机制、模式,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业,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体系,用好北京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完善政策、营造氛围、加强监督,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建设应具有“八大要素”:一是专业化的园区运营团队,而非行政色彩浓厚的管委会;二是具有人性化风格的创业空间,而非“九通一平”的标准厂房;三是基于市场导向的设计服务交易市场,而非基于研发取向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四是着重市场营销的展示推广中心,而非显示成果的展览大厅;五是深度资源盘整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而非浅层共享的“大型仪器协作中心”;六是面向企业和市场的人才实训基地,而非标准化培养、强调理论学习的设计学校;七是扎根于知识产权、金融等领域的服务体系,而非基于行政命令的官僚机构;八是满足园区人员工作生活需要的基本生活空间,而非简单意义上的宾馆、饭店。
要充分发挥北京创新创业资源多、机制活、氛围好的特色优势,坚持开放、合作、高端的发展路线,以完善创业生态系统为中心,大力推动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扶持创业企业发展,不断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使北京成为创新创意源泉喷涌,创新创业思维活跃,创业成长环境成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源中心。
要注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重视吸引国际高科技人才,搭建平台,调整政策,加强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国外学者专家的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引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国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北京应率先探索高校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机制,改革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标准,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跨界知识、集成能力,掌握科学方法、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将北京市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服务资源集聚、创业文化积极健康、创业服务生态完善的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
责任编辑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