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粤宗师”郑献甫的教学理念
2016-11-26覃彬刚
覃彬刚
浅析“两粤宗师”郑献甫的教学理念
覃彬刚
摘要:“两粤宗师”郑献甫对两广地区的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理念提倡保持个人独立见解,要求多读书多实践,讲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既要博览群书又要详略得当,强调思想开阔和兼容并蓄等。探究郑献甫的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郑献甫;“两粤宗师”;教育学;教学理念
一、“两粤宗师”郑献甫
郑献甫(1801--1872),原名郑存纶,字献甫,号小谷,又号识字耕田夫。广西象州县人,壮族,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著名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有“两粤宗师”之称。郑献甫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聪颖过人,能诗善对。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后任刑部主事,因不满官场黑暗,为官仅一年余便辞归故里。终生以著书讲学为业,先后主讲广州、宜州、桂林、象州、柳州等地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于桂林。郑献甫一生著述宏丰,计有经学、文学、政治、诗歌著作100多万字留世,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二、“两粤宗师”之称从何而来
少年时代,郑献甫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开馆教书,令其耳濡目染。郑献甫天资聪颖能过目不忘又肯刻苦用功,后得到湖北巡抚伍实生的赏识延请其为幕宾,郑献甫更是有机会尽读其藏书,由是学识更为渊博。郑献甫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饱学之士。
在进入仕途之前,郑献甫曾在家乡附近设馆教学。考中进士后,只当了14个月的刑部主事,便弃官回乡,在教学与著述中终其一生。自41岁以后的30年中,郑献甫先后在雒容洛江书院、宜山的庆江书院、榕湖书院、龙豁书院、凤山书院、柳江书院、德胜书院、秀峰书院、广州的越华书院,象州的象台书院等当过主讲,7l岁逝世于桂林桂山书院山长任上。郑献甫以其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教学,在两广地区培养了成百上千名学生,较为著名或成就较大的有石建渠、林肇元、韦丰华、黎申产等。郑献甫不愧为“两粤宗师”。
三、“两粤宗师”郑献甫教育理念
郑献甫在多年教育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他治学严谨,执教认真,在书院里传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在教学上提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并主张为学应学以致用;他反对只为应试科举而读书,反对空疏无用的八股文,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勤学好问,刻苦钻研。虽然郑献甫教育的目的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但他对传播先进文化和发展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仍是值得肯定的。
(一)强调个人的独立见解
郑献甫在思想上强调个人的独立见解和独特风格,反对迷信权威和盲从古圣先哲。元代以来,程朱理学被历朝统治者定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对于理学的流弊,郑献甫痛心疾首,直攻其妄。他曾经写过一篇《女子未嫁而守节殉死不得为礼论》,抨击女子未嫁而守节或殉死的主张,乃是“迂儒不情之论”,“足以祸世”。他对妇女遭受的压迫和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把理学比喻为剥夺人们自由的监狱,指出流弊所至,往往使人们变成毫无主体性的傀儡和工具。
他刻画道学家的嘴脸:“高谈人之初,动语天之理。自圣而自贤,乃由南宋始。”(《感兴杂述》其一)他揭露理学和制艺时文的浅薄无聊,荒唐可笑,泛滥成灾,贻患社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何三百年,更增一层狱。”(《杂诗》其三)“宋创四书注,明创八比艺。谁知百年后,更增一重弊!傀儡笑登场,聊持竿木戏。”(《杂诗》其五)
(1)工程投资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关系。工程设计阶段需要确定材料的选择以及落实工程方案,这与整个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有着重要联系。如果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就会增加,施工难度也会增大,增加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最终提高了工程投资。
郑献甫生活的时代,理学弥漫于整个社会,科举成为士人的入仕之途、进身之阶,他能够奋臂而起,公开批判理学和科举流弊,可谓惊世骇俗。
(二)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郑献甫教在教学生学文学时要求学生作文章应翔实尔雅,不取浮靡。郑献甫明确提出:“夫诗不特当有才情,当有学问,并当有阅历。”主张为文作的个性和不同风格,不然就会千篇一律,所见乏陈。他还主张为文作诗的,人要有丰富的学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纯正的心境情操,“人果书卷富足,笔力高奇,即不为文而文固在也;果天性淳和,心地清妙,即不为诗而诗固在也。苟未有此根本,即不可妄张此门面。”认为基于个人知识和阅历之上的诗文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志向和抱负,自然朴情流露出佳作。因此他常在课余时间,率诸学子出野外名胜古迹游玩,或到前人读书岩缅怀实,激励诸学子克勤刻苦,立志创业;或到名山大川观风景,回来后要学生写游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求“得江山之助”,不断地充实自己。在授课时郑献甫不仅要回答学生的质疑问难,师生展开辩论更是经常的事情。郑献甫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放式的先进教学模式,这在封建王朝的教育中实属难得。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在学习和辩论中郑献甫可以看出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别,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辅导。郑献甫主张教学当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并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接受,才有成效。他尤其强调打好基础。说:“其在初学尤是始基,宜先授以千字文或急就文章,次授以《尔雅》、《毛诗》,取其意明而句短,又易于上口;又次授以《孝经》、《礼记》,取其相近而事切,又易于讲解。”经过这教学,“计聪俊者不过三年,迟钝者不过五年,可以毕其文矣。”之后再使学生受更深的教育,“然后进以四书,进以群经,授书有序,讲解有方,自然次第可贯。”这样学生才易于进步;他反对好高鹜远的教学,“今人于始学,即授以四书白文;未尽一二经,即授以四书讲义,不过为作文应考计耳,殊不知糊其慧心而误其终身。”郑献甫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四)博览群书,详略得当
郑献甫主张为学当博览群书,积累知识,读书时当多读多练,领悟情意,读练结合,主张学生面对浩繁的知识海洋,在各门学科之间有所取舍,合理安排。他结合自身的经历,严格要求学生读书应博而杂:“十三经即不能全熟必须全读,否则有并其篇简而不能举者矣;十七史即不能尽记必须尽览,否则有并其朝代而不能辩者矣。子书则纯者如《苟子》、《杨子》、《文中子》;驳者如《老子》、《庄子》、《韩非子》;及《吕览》、《淮南》、《风俗通》、《说苑新序》皆须涉猎,以资学识。文则贾、董、枚、马,下至八大家;诗则韩、杜、苏、陆,上至十九首,必须博习,以为法式。说部则王伯厚之《困学纪闻》,洪容斋之《随笔五集》、王野客之《野客丛书》,亦须游历,以广见闻。”
他提倡多读强记,“书读一遍味同嚼蜡,读十遍苦中有甘,读百遍苦尽甘来。”这正符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他要求学生读书应有感而发,要作读后感,“读经书,温古文,摩时艺,必须使心得其解,意得其机,然后取题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解教材,领悟其意,抓精神实质;同时要加强练习,巩固知识,才能使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五)为学当不断进取
郑献甫认为学无止境,为学当不断进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方能有成。他在解释其书斋为何名为“补学轩”时说:“凡物厥斯补,补斯完,完斯止,学无所谓完也;凡物少斯补,补斯足,足斯止,学无所谓足也;故事皆可补,惟学无可补。”所以他反对不思进取的学习态度。他曾在一封家书中劝导儿子郑濮要勤学,不要懒惰:“终日若无事,动则寻人说闲话,静则避人看闲书,久则避人睡闲觉。此等行习,而能有成,则从古未闻。”这就告诉人们,从古到今,懒惰的人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才能学到知识,成就事业。
郑献甫主张学生应刻苦攻读,“饱览群书”,“以资学识”,一定要形成爱读书、勤读书的风气,否则就干脆回家种田。他认为学问是无止境的,作为学生,不应当有满足的时群书”,“以贫字识”,一定要形成发读书、勤读书的风气。他认为作为学生,不应当有满足的时候,所谓“学无所谓完”,“学无所谓足”。只有不懈地追求,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六)强调思想开阔,兼容并蓄
郑献甫对教育的看法具有独到的眼光,他思想开阔,兼容并包。他对经史以外的知识并没有完全排斥,甚至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作为朴学家,在书院里治经学传经学是他的首要任务。但他思想开明,专研经史的同时,对其他学科也采取容纳的态度。如对理学,他认为朴学、理学并非绝然对立,“博而考之则为经,精而研之即为理。”“理既全具于心亦将发挥于事。”认为“理”是人们可以遵循和依据的道理,是实用而非空洞的。
虽然郑献甫把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学科列为“旁学”,但他也为自己不通这些“旁学”而感到遗憾。他说:“天文家之星象,地理家之舆图,非通法则不能了然,经制中田赋,乐律中尺度,非通数学不能了然。余生平短于此,故经说中每略于此,有限于已,不禁有望于人也。”“有限于已,不禁有望于人也。”表现了一个大儒虚心好学的胸怀。
他还主张学医、卜,“卜何以决凶吉,医何以治疾病,似亦不可不通。”郑献甫不足的地方是他把词曲、雕刻等技艺列为“俗学”而不主张去学习。他说:“至词曲者,诗之余也;刻石者,字之余也。通亦可,不通亦可。等而下之,偏长薄技或以求食,惟世俗之吹弹博奕则太无赖,窃不愿子孙与之为伍也。”
只读四书八股文、五言八韵诗,他认为那样的学生是只会应付考试而成为学问空疏的学究,认为办学如以爵禄诱天下士子于章名浮文之中,势必锢人心智,耗人才力,不利于学术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造就,于国于民无益。
他说:“以科举取士,以资格用人,以簿书考吏,谓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例。士无论者有学无学皆可于名,人无论有才无才皆以进,则奇才异能之士日以退。游士满世,滥官满朝,及天下之多事也,则士愈易得名,而人愈易得官,夫豪杰之材不可聚而得,气节之士则可预而养也。救时之术不可强而为,经世之学则可勉而通也。天下之人才不在于上,则待时者必伏于下,不出于正则乘时者且人于邪。今之法,不足以得天下之大才,且足以坏天下之小才也。”一百多年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能有如此开明的思想,确实难能可贵。虽然说郑献甫的教育目的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但他受儒家优秀教育思想影响很深,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大都承袭了儒家的一套,诸如重立志笃学,重伦理道德教育,重践履躬行,重学问思辩,重启发诱导,重因材施教,重自学自得等。这些反映教学规律的东西,他多能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七)发扬有教无类
郑献甫发扬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主张普及教育。尤其是地处南疆僻壤的广西,人才稀少,知识贫乏,更应注重教化之事,所以他的学生既有地主富豪的子弟,也有贫苦农民的子弟,郑献甫对学生不分贫富等级,一视同仁。因而他一生培养了一大批较有作为的学生,为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郑献甫教学理念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郑献甫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曾经执教广西各大书院,拥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郑献甫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古为今用,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树立尊师重教、爱读书、重实践的良好风气,特别是对于象州地区的教育有重要意义。
在郑献甫的家乡(象州地区)提起郑献甫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他并不认识或知之甚少,在这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中尤以青少年为主。由此可见推广当地历史名人郑献甫的事迹是艰巨而意义深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映华选注,《郑献甫诗选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苏彩、黄铮主编,《历史文化名人郑献甫论丛》,2005年版.
[3]候珏著,《两粤宗师郑献甫》,2011年版.
[4]叶玉生著,《岭南俊乂郑献甫》,1994年版.
作者简介:覃彬刚,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