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应用“翻转课堂-学案导学”的必要性
2016-11-26文静
文静
高中教育应用“翻转课堂-学案导学”的必要性
文静
1.新课标呼唤新的教学模式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正处于社会变革、知识爆炸的时期,这势必要求培养掌握和应对这些变化的人才。教育必然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强调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这就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应运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克服传统讲授法存在的弊端
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施教环节。传统的教学愈来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知识单向传递模式。
同时,社会、学校对高考成绩的期望值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后果,如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忽视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统一性,轻视每一个学生作为不同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重视教育的结果,忽略教育的过程。
因此,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就要对教学进行调整,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是重要渠道,所以,运用学案导学法是必然之选。
3.“翻转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翻转课堂-学案导学”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翻转课堂-学案导学”和老师录制的“微课”。他们可以根据“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并通过看微课解决学习中形成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4.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翻转课堂”
高中生的观察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缺少精确性。他们能够理性的思考问题,思维活跃,能独立的判断大是大非。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他人关注自己、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要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主动性强、参与性强,不满足于被动安排、灌输,乐于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
5.“翻转课堂-学案导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
以高中政治课为例说明“翻转课堂-学案导学”。政治学科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摆在所有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翻转课堂-学案导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场所。因此,本校在“翻转课堂-学案导学”应用实践中,着重每堂课的教学实践,以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目前,多数“学案导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都以整门课程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相对较空泛。高中思想政治课每部分涉及的教学方式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为此,我以必修课程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的一堂课—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例,主要从“翻转课堂-学案”的编制和教学实践两方面进行探索,并对学案导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根据前述“翻转课堂-学案”内容的编制要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学案编制中,设计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检测三部分。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确定学习目标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以及思想政治课的直接现实性出发,体现循序渐进和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1)依据“翻转课堂-学案”和教师录制的“微课”
“翻转课堂-学案”当堂课发给学生,主持人提出自学的要求。适当设置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在学案上明确自学的知识目标,交代清楚自学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难点,为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微课助学
“微课”是自学质疑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案契合点和易错易混点录制微课。在录制微课的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语言精练;内容具有针对性:方法要具有启发性。精讲点拨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针对疑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通过案例设置问题,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合作互学
师生共学完成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学案”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研和讨论互研。要求:有疑必质,自研互研,寻求解答。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小组成员互相探讨本组学习情况,汇报形式可采用组内演示、画图讲解等,其余同学做补充、辩论,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学习和理解知识,实现“变教师提问为学生发问”、“变教师点名回答为学生主动回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衔接,可促使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和规律,从而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独创性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在线测学
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学习过程和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课堂训练要精选例题,针对性、时效性要强。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题目选择一要典型,二要循序渐进,内容要涵盖这一课所讲的知识点,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探究性问题练习,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
(5)训练提升
训练提升主要指:①确定质疑创新点。教师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研究学生可能在哪个知识点或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上及时引导,激活思维,产生新观点。②设计激活问题。教师不一定把问题全部体现在学案上,可以适当保留,甚至在课堂上产生灵感即时提出问题,构成“脑力激荡”氛围,深化学生思维。③支持学生的观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实现创新式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支持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讨论,活跃思维,明辨是非或得出新结论、新解法,让学生获得创新体验。④强化创新意识。教师要设计从哪个侧面评价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修正思维途径,强化创新意识。
(6)总结反思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处理的过程。因而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堂检测、学生复述、组间竞赛或者有意编排相关知识的比较练习,是课堂反馈常见的教学形式。
反馈总结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及时性原则: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纠正;②准确性原则:反馈信息是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反馈信息必须真实准确;③激励性原则:教师通过反馈,应多向学生传达肯定的、正面的反馈信息,并注意表扬、激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情感,起到强化学习动机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进行反馈总结时,还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延伸,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复习巩固“学案”上记录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留有预习时的思维记录,留有学生在课堂上“释疑解疑”的思维记录。根据教师课堂上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概括学习重点、难点,构建知识结构图,提炼、升华思想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飞跃。适当让学生探索一些层次较高的思考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应注重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并适时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也能消化知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及时赶上。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4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