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绘就“十三五”首都发展新蓝图
2016-11-26资深评论人
文 李 远(资深评论人)
共同绘就“十三五”首都发展新蓝图
文 李 远(资深评论人)
决胜要有决心,开局重在开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迎来“十三五”开局之年,首都发展如何谋篇布局、擘画方略,广受社会关注。
日前,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通过。这就意味着,未来五年首都发展的新蓝图已经绘就,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即将步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新的课题与任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洋洋7万多字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问题导向,深入破解制约首都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今天的北京,已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旧疾”、增添了一些“新伤”。如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文化创新优势发挥不够,城市文明程度和服务管理水平还不高等。诸如这些,既是发展的现实障碍,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高度关切的问题。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破解北京发展的难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去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城市发展才能良性推进。从这个意义上看,北京“十三五”规划纲要把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疏解与承接同步推进、“瘦身”与“健体”双管齐下,着力疏功能、调结构、控人口、治环境,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北京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深入治理。如明确了北京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800平方公里以内,用水总量小于43亿立方米。这就划出了资源环境承载的底线,为告别“摊大饼”式发展提出了“硬约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另一方面,规划纲要着眼北京的长远发展,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北京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比如,规划纲要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实现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做出新部署,围绕全力筹办2022年冬奥会做出新安排,在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推出新举措,这些决策和部署,全方位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大思路。未来五年,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新成效,北京将会有更高端的产业形态、更便捷的交通、更好的城市管理和更宜居的城市环境,市民的获得感也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和谐宜居之都”会有更扎实的感受。
蓝图重在落实,未来需要开创。各方行动起来,真抓实干、力求实效,让规划纲要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坚持不懈治理“大城市病”,那么北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也会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