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11-26王爱红
王爱红 潘 云
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爱红 潘 云
一、实施背景与思路
工学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该模式是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律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该模式必须依靠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存在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人员流动性强,参与随意性大,缺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的相关制度,致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顺利施行。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必须通过争取得到行业主管部门支持,共同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责任共担,互惠共赢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才有可能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但是仅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制度,还难以保证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指导能够做到连贯深入、细致周到,如果能够使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即师傅)与学生个体建立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使学生在情感和专业技能上都能够随时得到师傅的指引,并且通过建立这种关系,更容易实现师傅对学校的认同,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最终将会积极地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一)成立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建设委员会,制定相关制度办法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我院积极与贵州省通信管理局职业技能中心合作,在他们的帮助下,得到了中国移动通信贵阳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分公司、贵州立诚通信有限公司、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企业的支持。
随后我院又成立了政校企三方参与的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建设委员会,制定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规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信息工程系教师下企业实践实施办法》、《信息工程系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通信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管理及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用制度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实施“师徒培养制”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师傅”从学生进校取就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师徒培养制的工作流程:
1、学生报到,部门主管接待学生,并引见给师傅。
2、企业领导与师傅沟通,并提供学生的相关资料。
3、学生与符合条件的师傅签订师徒培养协议,确定师徒关系。
4、师傅与学生沟通,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与其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并经部门主管确定。
5、师傅实施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培养计划,部门主管及培训部不定期抽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6、辅导期间,填写《师徒制培养模式跟踪调查表》。
通过学生与企业的优秀员工签订“师徒培养协议”,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与师傅结成相对稳固、点对点的师徒关系。师傅帮助学生熟悉公司环境、企业文化、规章制度、部门职能等;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部门内所需的通用技术、基础技术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技术水平;引导学生按规范的流程操作,指导学生的工作方法;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理解、认同企业文化,融入工作团队;协助学生规划公司内部的职业发展道路;解答学生提出的其他工作相关疑问。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际成效
我院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校企合作工作的高效运行。校方、企业共同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资源库进行构建,不但使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作业环节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空间,更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好评。
政校企合作制度,推进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大规模企业均在学校建立了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并与我院通信技术专业协议建立了长期的学生顶岗实习的合作项目。
由我院发起、多个企业倡导建立起的校企合作制度,不仅切实帮助学校解决了有关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另一维度中,也从侧面为企业承担、完成了许多生产任务。例如,我校与贵州立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通信工程施工队,“师傅”对“徒弟”进行手把手教导后,再带领徒弟参与协助企业承接的实际项目工程施工。此项目不仅帮助立诚通信解决了施工人员紧缺的问题,而且通过企业“师傅”的全程跟踪指导,学生们极大提高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今年,贵州通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就录用了三个来自工程队的学生。
我院通过与政校企的深入合作,帮助学校争取到学生培训和更好的社会服务平台、建立了通信行业特种工种技能鉴定站,大大提升了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报务能力。
我院通过与政校企的深入合作,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定期锻炼、企业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指导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项目。同时,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以及立诚通信等企业均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教师定期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使该专业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作者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厅级,贵州省交通厅,贵州交通旅游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者简介:王爱红,(1964-),女,贵州贵阳人,汉族,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