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看流兰
2016-11-26text杨迪忠
text_杨迪忠
异彩纷呈看流兰
text_杨迪忠
流兰是兴安县高尚镇西河村委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东北部,在湘江源头的第一镇高尚往灵川县海洋镇去的公路边,即古代兴安至阳朔和桂林的茶马古道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高尚镇素有“银杏之乡”的美称,而流兰村,引起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古银杏树林。这两年来我们两次专程走进流兰,是想弄清楚此地蕴藏着的人事物。我们想让人们了解它深邃而神秘的悠久历史,关注它和爱护它,更好地保护和建设好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家园。
2015年9月的一个下午,天气晴朗,我邀约兴安有名的文史专家岳先生,知名摄影家阳先生一同驱车前往流兰村,这是我们对流兰村的第一次行程。这次周校长带我们去,他曾是镇里学校的校长,又是本地人,对高尚的历史文化等很熟悉。我们到高尚镇政府的时候,他已经等着我们了。途中,我们又遇见了该村的张书记,周校长就把他叫上了车。沿途,周校长和张书记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当地的信息。据说,流兰村有不少古董,但是很少有人去关注和宣传,十分可惜。我们这次专程来流兰一带访古,他们都感到很高兴。没多久,我们就进入了流兰村,看见了茶马古道边的六对夹石,这是我迄今看到的最集中、气势最恢宏的夹石群;还有古道、古石桥、古商店、古屋;还有一块古匾,是木质烫金字的寿匾,上书“宝婺生辉”四个大字。我们喜不自禁,询问、拍照,忙个不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去看了待漏村等几个古村,以及另一块古匾和抗战英雄蒋盛祜墓。这一次高尚访古,我们时间太紧,只能走马观花,拍了一些照片,而流兰,已经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对于其中的故事和详情,留待下次我们再到流兰探寻。
第二次到流兰,已经是2016年3月29日。老岳没有空闲,我与杨先生同去,他当驾驶员,依旧是周校长陪同我们去。这次我们准备了一整天,时间充裕。我们到了流兰,停好车,就直奔古道夹石而去。六对高大的夹石一排竖立于古道边,十分醒目。上次来时,夹石边堆满了干柴火,长满了杂草。这次,附近比较干净了,村民们已经对柴火、杂草做了清理。杨先生不停地拍照,我则仔细查看石碑。一些村民看我们感兴趣,靠近向我们介绍夹石情况。这里的每对夹石,都保存完好无损,高大气派,整块石头高约3米,露出地面的部分也有2米多,宽0.5米,厚0.25米,雕刻着麒麟、凤凰、羊、鱼、兰花等动植物图案,很精美。夹石上凿有三个洞,下圆上方中菱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从右而左。有三对刻有文字记载,三对无文字。第一对上面刻着“大清乾隆五十六年岁进士周锡珪奉旨建立”,即此石碑建立于1791年,距今225年历史;第三对是“大清嘉庆五年州司周济奉旨建立”,即建立于1801年,距今215年;第六对是“大清嘉庆九年国学生周道泰奉旨建立”,即建立于1805年,距今211年。第二、第四、五对无文字。据村民讲,原来这里有九对夹石的,后来修路和建房等原因,拆毁了三对,这三对也不知去向了。
这夹石是干什么用的?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朝廷对人才和官员的表彰,是封建时代学习和地位的象征,建立于村头大路边或自家房屋大门前,可以光宗耀祖;二说是拴马石,用于古代官员回家的时候栓马,也叫吊马桩。根据这里的夹石建立情况和村民的意见,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正确。从建立者的身份看,有太学生和进士等科举考试题名的,这是学习有成就的,也有已经做官了的。从建立的制度看,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立碑,而是按制度奉旨建立的。
紧挨着夹石的老房子,就是古道上的古商店。它是一座完全木结构的骑楼,盖着传统的小瓦,不大,保存基本完好,还有老人住着。据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卖东西。古道边,古屋下,有一天渠沟穿过,蜿蜒而去,到村外与大水沟(小溪)相连。在60多岁的村民周光睦的介绍和带领下,我们还查看了渠水上的小石拱桥,也是古桥,但是不知建于何时。在他家院内,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古时的石头喂马槽,部分毁损了。村里有个地方就叫马栏边,是古代商人拴马和喂马草的地方。在古屋前,还有一对特别的石头,村民叫它“练武石”,是古代大力士或武将练功夫的石头,一般人是拿不动的,而那时的练武的人可以举起来,力气有多大,功夫有多高可想而知,令我们今天的人只剩感慨而已。
这次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发现了一块年代更久远的古石碑。它是前几年村民挖古银杏树卖,从树下出土的。它孤独的静静的躺在路边,没有人注意,也不知是什么碑。村民听说我们是县文化旅游部门,专门来寻古的,主动带去看看究竟。在马栏边,一块比较小的石碑,上面有些尘土和干杂草蒙盖着。我仔细地清理了尘土和上面的干草,认真辨认其文字,得知这是一块“修建大桥码头碑记”,内容是为修建码头,不少人捐款捐米,上面刻着张、唐、周等二三十个捐款捐米者的姓名和数量,落款是“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二月二十六日立”,还有“千秋巩固”四字,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望。回来一查,得知此碑立于1717年,距今快300年了,是迄今流兰村发现的最早的碑刻。它也见证着我国古代人民集资捐款修路架桥等做好事善事的光荣传统。
最后给大家介绍的一件古董宝贝就是“宝婺生辉”,是我见到的古匾中最心爱的,在兴安和桂林都属比较罕见之物。匾左边竖行刻着“恭祝周伯母王老太太七旬晋一稀寿”,右边竖行落款是“钦命二品顶戴分省补用道宗姪平珍拜赠”,但是不见年代时间。“宝婺生辉”是什么意思呢?婺,即天上的星宿,二十八宿中的女宿,专用于妇女,也称婺女、须女。古代祝女寿的对联,好用“婺”等字眼,如“光腾宝婺”、“婺宿生辉”、“宝婺生辉”等等。这是周家王老太太七十大寿的贺寿匾,送匾人称呼她为“周伯母”,又自称“宗姪”,即同姓侄辈,可知他的姓名是“周平珍”。“二品顶戴”,表明了他的官衔,是比较高的了。在清代,这样的顶戴,其冠高12厘米,宽23厘米,翎管为珐琅彩,顶子为涅红色镂花,装饰珊瑚及单眼花翎。补用,即候补,现任官职空缺的时候,依次去补任那个空缺的职位。清代时候分为18个省和若干特别行政区,省下设立道、府、县。道又分为两种,一是行政道,管理几个府,为省的派出行政机构;一是专业道,管理一省的兵备的,叫兵备道,管理食盐的就叫盐务道等,类似现在的省厅、局。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引用个例子,山西乔家大院的乔致庸是一代富商,其家鼎盛时期总资产近3000万两白银,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全年财政收入也不过7000万两白银。在乔家,乔致庸也只是个“二品补用道”,分省候补,赏戴花翎。他的几个儿子,最高的官品也是二品道候补,赏戴花翎而已。当时,清朝的“卖官买官”是合法的政策。由此可见,“二品顶戴”官员已经是比较大的官了,若是买来的官衔,也是大商人大富人家才可能办到。那高尚的这个二品顶戴周平珍是什么人呢?我们到古匾之家采访,想探个究竟。周亭波和周亭柱两兄弟在家,都是80多岁的老人。周亭波耳朵已经不太听得见了。据周亭柱老人(83岁)讲,古匾是他大奶奶的,姓王,是他伯父的母亲。大爷爷叫周昌祚,有三个兄弟。周昌祚的墓还在,葬在山原坪。至于周平珍是什么人,周老伯一概不知。周老伯在给我们介绍这些情况的时候,也有点糊涂,倒过来倒过去的,要完全听懂他的话,还是蛮费劲的。所以,我的这些记录,也许存在错误,待后人纠正。一些弄不清楚的人和事,就让它们成为秘密,成为吸引人们探究的谜吧。
一个流兰古村,有古夹石,古碑,古桥,古道,古练武石,古喂马石槽,古店,古屋和古匾,以及古银杏树等等,就像一幅异彩纷呈的古文化画卷,它那样光彩夺目,吸引着我们,令我们久久不忘。
朋友,你难道不想去流兰看看吗?
杨迪忠,兴安县人,现供职于政府部门,系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广西语言文学学会、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广西桂学研究会会员。在国内多种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散文诗歌集《乡村雀语》、文集《山野微风》《教苑讲谭》《楚粤咽喉古韵严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