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录军地光荣传统 培育特色档案文化——军队转制院校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11-26南方医科大学徐建军

办公室业务 2016年18期
关键词:建设学校文化

文/南方医科大学 徐建军

刻录军地光荣传统 培育特色档案文化——军队转制院校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文/南方医科大学 徐建军

档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档案文化建设的十年实践,提炼出档案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学管理、人文建设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指出新时期档案文化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档案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注重提升档案文化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大局的质量和水平、注重拓展档案文化服务的方式和领域。

档案;文化;作用

高校档案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也是进一步孕育、传承、创新、发展大学文化的源泉和基础,其本身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繁荣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卷档案收藏存放之时,它本身并不能成为文化,起码不能成精神层面的文化,就像“一棵自然生长的树,一块藏之地下的煤,不是文化,当人们去认识它们,利用它们,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搭界,才成了文化”一样,大学档案只有被认识,被利用,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促进学校的发展,才能称其为文化。只有对高校档案文化有深刻的认识、进行深入的发掘、总结、提炼和升华,并正确处理档案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注重提升档案文化服务学校发展大局的层次和质量,以及拓展档案文化服务的方式和领域,才能使档案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文化建设,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

一、我校档案文化的鲜明特点

我校是一所创建于抗美援朝烽火时期的军队院校,历经了“四立校址,七变归属,八易校名”,见证了社会和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广东乃至全国高校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我校档案作为学校历史面貌最直接、最真实的凭证,其呈现的档案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军队与地方特色相融合、南北地区差异相交汇等特点。

(一)与生俱来的军地特色。我校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自1951年成立那一天起,就担负着为国防卫生事业建设培养人才、服务军队和战伤救护的光荣使命。在半个多世纪的军旅生涯中,校园就是军营,教室就是阵地;老师都是教官,学员都像士兵;戎装在身,军纪严明;雄壮的号音,嘹亮的军歌;整齐的步调,统一的内务。校园里处处都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军队高级首长来校视察指导的足迹。叶剑英元帅题写的校名手迹收藏在档案馆,蓬筚生辉;刻在校门上,熠熠耀人。几十年来,在校任职任教的军人中,拥有一大批团级以上军官和相当职级的文职教官。其中1988年军队重新授衔以来,学校拥有少将军衔的行政人员达28人,专业技术3级(相当于少将)以上的文职教官达44人,为军队培养了大批具有合格军人素质的国防卫生事业建设人才。校园里的一切活动,一切事物,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映衬出浓厚的军旅文化色彩。

1958年,第一军医大学的前身齐齐哈尔第十一军医学校短暂脱离军队系列,移交地方政府,四年以后,重回军队序列,重归军队建制。2004年,第一军医大学整体转制移交广东省人民政府,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成为省属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年的调整和建设,南方医科大学又拥有了与其地位、环境和使命相应的地方大学的新特色。其间,原有军队院校的体制机制、思想文化、传统作风等,在继承中有取舍、有扬弃、有融合,形成了南方医科大学鲜明的军地特色,这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可谓是独一无二,这充分体现出我校丰富的馆藏档案中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色彩。

(二)鲜活生动的时代特色。大学因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存在,而发展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这是现代大学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大学的脚步必须与社会的脚步相一致,这种一致的结果常常是:社会是大学前进的风向标,大学是社会发展的睛雨表,大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活生动的时代特色。

1951年,第一军医大学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诞生,承担起为朝鲜前线培训医护人员的任务,同时收治伤员,并派出医疗队奔赴前线执行战伤救治任务。学校的使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中苏友好的环境氛围中,我校学习借鉴了苏联经验,及时改革教育教学,学校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1957年,“反右”运动波及学校,“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影响了发展;反右运动结束后,学校又进入了近十年的良好的发展时期;1966年文革十年动乱开始,学校进入动荡时期,停招学生达四年之久,1970年恢复招生后,教学工作也难以正常进行;1976年十年内乱结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学校和国家一样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4年,为适应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卫生工作的新形势,学校整体转制移交地方,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学校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学校现存的历史档案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学校前进的每一个足迹,都与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密切相关,拥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一切,使得我们的档案文化同样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艰苦卓绝的生存本色。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一个团体,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一个生存问题,都有一个如何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生存的问题。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谈到生活,谋求发展。翻开我校的历史档案,我们可以看到一连串奇特的现象,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四立校址,七变归属,八易校名”。这一连串奇特的现象后面,是我校生存和成长路途上的曲折坎坷、风云变幻,而在这漫长路途中的每一段行程、每一个节点,都充满着艰辛、风险、竞争,一次次面临考验、一次次艰难抉择,犹如一次次山重水复、一次次柳暗花明。在风雨兼程的旅途中,南医大人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高屋建瓴的智慧、脚踏实地的努力、实实在在的成就,向社会证明自身存在的作用和价值,从而牢牢地在军校序列和地方院校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位,不断地迎来风雨过后的彩虹。1951年建校以来,先后经历了中等医学专科学校、全国普通高校、全国重点高校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人才建设、教医研等多个方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了今天的南方医科大学,正在朝着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医科大学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所有的历史档案都揭示,我校之所以能够由一所军医学校脱颖而出、顽强生存、走上辉煌,艰苦卓绝的生存文化的支撑,无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档案管理在学校文化建设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我校在档案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注重对档案文化的凝练和提升,充分发挥了档案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档案文化促进了人才培养。翻开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卷宗,可以从我校历年来的专业设置与建设中提炼出一个显著的特色——因势制宜、适应社会。这个“势”,是指军队建设发展之势、军队和社会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之势,也是学校自身的环境条件和能力水平之势。从1951年的建校之初,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学校只开设了一个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三年,培养中级医疗卫生干部;1957年,为满足部队护士需求,经总后批准开设了护士专业;1958年,学校移交地方,更名为“齐齐哈尔医学院”,为适应地方需求,开设了五年制医疗本科,三年制医士、护士、检验士、X线、化验、放射性防护共6个专业;1962年,学校重归部队,1966年,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1975年,军医学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增设了中医专业,目的是满足部队中医人才的需求,不久又增设了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2004年转制以后,增设了中药、生物技术、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心理、卫生管理、卫生法学、医学英语等专业。为了适应国家关于扩大办学规模以及经济社会对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我校先后成立了17个二级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共七大门类、达40多个专业、50多个专业方向,在校生由原来的5000多人扩大到今天的近2万人。学校之所以能在转制后迅速扩大办学规模,是因为原第一军医大学保存的档案材料齐全完备,翔实地记录了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为学校转制后扩大招生规模、适应地方院校办学管理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使得我校在转制后有了条件和需求时,便能乘势而发,在稳步前进中寻求新的突破,在建设发展中逐渐形成办学特色,在短短的12年间,迈入了国家首批“部委省”共建高校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

(二)档案文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江泽民曾经指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在我校的发展历史上,我们特别注重对科研档案的收集和开发利用,不仅因为学校在长期科研实践中产生的大量科研档案是学校师生们迈向学术高峰的起点,更是因为档案中记载了历届学者、教师严谨细致的学术活动,是学校独特的精神财富,能不断激励着全校师生锐意进取、科学创新,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新动力。我校从1979年开始,先后对自己的科技成果洁灵牙膏药粉、正天丸、三九胃泰等科技成果进行技术改造,向社会公开,创造了转让生产、联合生产、自创生产等若干个由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的模式,创办了全国首家校办医药企业——南方制药厂。学校档案馆一直珍藏着1984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厂名的手迹。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科技创新和医药科技产业的产值达7亿元,在全国高校中位居首席。科技创新所创造的效益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医疗、科研,实现了良性循环,学校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体两环”新型办校模式,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当时国家教委对这一办校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军医大学锐意科技兴校,“实际上创造了一种一半靠上级拨款、一半靠校办产业收入建设一所重点大学的经验,这是一种全新的建设重点大学的模式”。这种打破常规、敢为人先而又实事求是的创新品质,在我校的建设发展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学校的档案文化卷席中留下光辉的一页。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不仅永久地被记录在案,而且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永远地在南医大人身上留下烙印,并激励着一代代师生奋发有为、开拓创新。

(三)档案文化深化了管理模式的改革。翻开南方医科大学成千上万的案卷,关于教育管理的内容特别丰富和厚重。细细品读,深入思考,宽严相济的管理特色了然于胸。在转制前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大学的前身第一军医大学奉行的是军校管理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严”字:军人的品格风范,绝对的政治服从,严格的管理规范,高度的集中统一。从档案馆保存的大量管理规章制度中,翔实地记录着我校各个阶段的治学管理模式,处处体现出“治军要严,治校更要严”的理念和管理特色。转制移交地方后,学校对原有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具体的管理方式进行合理扬弃,形成了一个既有军校特色又有地方院校风格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这种宽严相济的管理特色在教师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军校的坐班制度,乐意在办公室里完成备课、撰文、研究等教研学术工作。这种管理特色的优越性在学生管理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形成吃苦耐劳、作风严谨、为人正派等具有我校特点的学校文化特色。

(四)档案文化塑造了全员人文精神。“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微言大义,揭示了“人文化成”的文化要义。人文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有人文的性质;“化人”是用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我校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化”与“化人”,也都深深地镌刻着人文印记。有着65年的办校历史,浸淫南北风情,既有军旅文化又有地方文化熏陶的我校历史及其馆藏档案,无疑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特色。这些档案已经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功能,使师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成就感,并把好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校园里,“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的校训刻在墙上,记录在案,也刻在人们的心中;“秉承军队传统,注重人文立德,突出中西医互补、理工医互渗、产学研互动,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努力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办学思想深入人心;庄严的校徽引人自豪,嘹亮的校歌唱响校园。“崇敬厚德,为人师表”的师德主题引领着教师的思想言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讲政治,重德育”“能吃苦,敢拼搏”“重团结、善协作”“重规范、严管理”的光荣传统在南医大人的记忆中代代相传。南医大教职员工中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有两院院士、全国全军优秀教师,有危急关头舍身救学员的英雄,有抗击非典的模范,有扎根边疆基层的典范,有雷锋式的好医生、好干部,更多的是在教医研第一线默默奉献勤勉工作的平凡而高尚的医务工作人员。我校的档案文化处处可见人文的积淀和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推动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新时期档案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若干问题

高校档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学校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如何围绕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档案管理,提升档案文化建设层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我们认为当前需要注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正确处理档案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高校档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以在校师生员工为目标对象,通过对各种先进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宣传,在保持学校历史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引导在校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档案通过记录高校在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学科人才建设、党政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作为有形的文化载体,从厚重的历史材料中透露出其文化特征,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学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学校各级领导和机关、广大教职员工在内,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档案文化一般以静态方式渗透在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学校文化对档案文化的动态利用,又会在档案中留下新的记录,从而改变档案文化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进程。可见,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二)注重提升档案文化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大局的质量和水平。档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十年的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作用,首先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学校的建设发展大局,努力实现服务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档案综合管理及其档案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学校作为首批“部委省”共建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的建设目标以及“十三五”规划建设方向,要牢牢服务于学校以“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的优良传统作为在校师生员工的培育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校师生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档案综合管理及其档案文化建设,要不断地提升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大局的层次、质量和水平,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有关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的档案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编研服务,把“死档案”变成“活字典”,为学校各项重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资料,发挥档案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不断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注重拓展档案文化服务的方式和领域。服务利用是档案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档案文化深藏于档案之中,只有不断地利用档案,档案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被发掘传播、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新的时期,档案文化要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注重拓展服务方式和领域:一方面,要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利用转变为主动服务,增加服务的方式方法,使神秘的档案材料走向群众,通过对学校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的把握,把相关的档案做成专题研究,利用校史展览、网站展示等方式方法,把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档案充分展示给广大师生员工,发挥档案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拓展服务内容,从以往档案着重在学术研究和工作查考方面的作用拓展为智慧启迪和文化教育作用等,通过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调查研究广大师生员工的兴趣和热点,把档案文化资源加工成既生动活泼又贴近群众的普及读物,不仅使档案文化拓展成为全校师生员工触手可得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且快捷有效地实现档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从而不断地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在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沈敏特.现代文化与现代人[N].解放日报,2012-3-25(8).

[2]崔秋锁.江泽民创新思想理论的哲学探讨.人民网[EB/ OL].(2007-01-16)[2016-07-12].http://cpc.people.com.cn/ GB/74144/74146/5289439.htm l.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光明日报,2012-3-26(5).

[5]孙再罗,陈阳,薛建航,侯爽.档案在高校形象塑造中的地位与作用[J].兰台世界,2015(9):64-66.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EB/OL].(2008-09-12)[2016-03-28].http://www.gov.cn/ flfg/2008-09/12/content_1093980.htm.

[7]张宏静.高校档案服务文化校园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15(5):93-95.

猜你喜欢

建设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