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英烈 慷慨悲歌 还乡河颂 激励后人
——唱响革命先烈傅惠轩创作的《还乡河颂》
2016-11-26李殿明
李殿明
燕赵英烈 慷慨悲歌 还乡河颂 激励后人
——唱响革命先烈傅惠轩创作的《还乡河颂》
李殿明
2015年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70周年。漫长的70年虽然成了历史,但丝毫没有让中国人民忘却之前那段极为惨痛的黑暗岁月。唐山——日寇入侵华北和侵略中国入关的门户,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在八年抗战中遭受到了日寇铁蹄惨无人道的践踏。他们推行野蛮的“长城百里无人区”政策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焦土”政策,给冀东民众造成深重苦难。1941年1月25日, 穷凶极恶的日本强盗制造了杀死1298名无辜民众的丰润“潘家峪”惨案,其罪恶震惊中外,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英雄的唐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他们在山高林密的燕山山麓和敌人开展游击战,在广袤的青纱帐里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以顽强的斗志一步步加速着法西斯侵略者的败亡。
近期,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在向众多为保卫中华民族利益而壮烈牺牲的先烈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发掘录制一首抗战歌曲《还乡河颂》,从一个侧面更多的知道了那段充满壮志悲情的岁月,也偶然了解了发生在丰润黄昏峪的一个战斗故事,发现了令人敬仰的《还乡河颂》词作者——傅惠轩烈士。
傅惠轩,1912年出生于丰润大安乐庄,祖父为清末秀才,家学渊源,才华出众 。很早就开始创作古体诗词,其大量作品曾在当时《新天津报》、上海《庸报》、《益世报》 等全国报刊发表,傅惠轩观物触景生情,文笔秀丽细腻,其作品咏物言志,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世事沧桑的感慨。比如他在故乡还乡河畔写的《游沙岩寺 》写道:“沙岩寺里日连连,慨诵徽宗北狩诗。北掠君臣君莫笑,沧桑几度不胜悲。”表达了青年诗人对北宋败亡历史的深深思考。1935年,天津发生了奇女子施剑翘在佛堂刺杀军阀孙传芳的事件,傅惠轩创作了《和施剑翘七绝原韵七首》刊登在《新天津吟坛》:“蓄恨十年不共仇,暗抛血泪几多愁!果然天道无分晓,女施便应不出头。”(之四)。表达了他对封建军阀滥杀无辜的痛恨和对青年施剑翘的由衷钦佩 ,展现了一位爱国忧民热血青年的满腔正气。1937年,傅惠轩到韩城小学任教,创作了韩城小学的励志校歌:“古台巍然秀水滨,我学子如云。修德益智,康体乐群,日新又日新。淬砺精神,鹏程万里,造福全民,努力在青春。”简洁隽永的词句,意味深长的教诲,充分显示了其扎实的中国古文学功底和对教育事业忠诚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78 年了,至今仍然在韩城小学唱响着,成为每一个幼小心灵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1941年,就在日寇侵略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傅惠轩毅然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冀东区委《救国报社》(唐山劳动日报前身)编辑、《老百姓报》主编。从此,他以笔做刀枪,无情揭露日寇的侵华罪行,宣传抗日斗争的英雄事迹,在人手少、任务艰巨、环境凶险的条件下出色完成出版发行任务,给抗战军民带来巨大鼓舞和精神动力。
1942年4月,日寇开始第四次强化治安运动,向冀东一带民众发起疯狂进攻 。4月13日凌晨,日军包围了设在遵化鲁家峪的冀东《救国报》社,在形势极为严峻的紧急关头, 傅惠轩不顾个人安危,先把《救国报》、《老百姓 》的合订本掩藏在一个秘密山洞里,在一切处置妥当后与战友们一起突围。4 月18日突围出来的同志们在丰润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会合 。救国报社社长崔林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为了转移敌人视线,尽可能减少损失,并确保《救国报 》正常运转,决定分散行动。傅惠轩奉命来到革命老区——丰润境内的腰带山黄昏峪村,与那里的同志们一起隐蔽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深入抗战一线和农村,积极搜集、整理抗日战士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采访拥军模范支前的动人故事,以便在《救国报》和 《老百姓》复刊后发表,进一步激励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
1942年6月 3日拂晓,傅惠轩和同在黄昏峪的另外11名 战友获悉日寇正开向附近这几个村扫荡,就立即与村干部研究应对措施。面对凶残的鬼子,去年“潘家峪惨案”的情景历历在目,现在难道还能让乡亲们遭受日寇的荼毒吗?,决不能让黄昏峪再演“潘家峪惨案”的那一幕!有了保卫群众的决心,这12名同志不顾村干部让他们突围脱险的劝告,决心和老百姓在一起,跟日寇战斗到底。他们果断决定由村干部迅速 动员村里凡可以转移的村民立即向村东腰带山下“大险沟”里的“爬爬洞”转移隐蔽,同时,他们为了便于保护群众,集中隐蔽到“爬爬洞”对面山崖上的“妈妈洞”伺机行动。天亮后,日寇在汉奸引领下闯进山沟,“妈妈洞”里的同志为避免日寇发现隐藏在附近山洞的百姓,立即主动向日寇打响了战斗,他们利用洞口位置居高,敌人难以接近的优势,以十二人的微薄兵力,顽强 作战,给予日寇以震慑性的杀伤。敌人绞尽脑汁,采取强攻、喊话诱降和点火烟熏都没能奏效。最后,日寇残忍地往山洞施放了毒气弹,傅惠轩与战友在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全部壮烈牺牲。在近10多个小时与日寇的激烈对峙和战斗中,对面几十米远处“ 爬爬洞”内50多名当地乡亲得到了安全隐蔽,这得以保全的50多名乡亲也都是这次冀东抗战史中我抗日部队小型战斗的亲历见证人和永久的悼念者。傅惠轩烈士时年仅30岁。 ——傅惠轩,让我们记住这个年轻的革命志士和他的战友,我们为他们的青春年华被日寇残忍扼杀而深深惋惜,对他们为保护民众壮烈献身表示由衷的敬意!正是有了他们,中华民族才有了今天美好生活,他们传承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遗产。
《还乡河颂》这首歌曲大约创作于在1941年夏到1942年初,傅惠轩作词,他的挚友、同事陈大远为之谱曲。(傅惠轩牺牲后,陈大远曾任报社总编辑、社长。全国解放后曾任唐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以后做外事工作,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素养的诗人和作家。)
还乡河颂
月明明,夜正静,河风阵阵稻花香,水潺潺,波荡荡,万里奔流翠带 长 。浸润着肥沃的田野,廻绕着苍茫的山光,两岸星散着簇簇的村庄,遍地是谷子高粱。还乡河之流啊!你腾起了澎湃的巨呼,你掀起了民族抗战的怒浪,海一样宽广,山一样雄壮,民族的仇恨激起了千万人的义愤,充满在敌人的远后方。还乡河之流啊,你将受到千万人的敬礼,你将受到千万人的赞扬。
有着悠久文化历史渊源的还乡河出自迁西,自东向西,流经丰润60多公里。自古以来,水流丰沛,清澈甘甜,滋养生灵,沟通商旅。她是两岸民众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她见证了丰润人民生生不息的繁衍,也目睹了他们被侵略者奴役残杀的景象。喝着母亲河水成长的革命志士--- 傅惠轩、陈大远深深热爱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他们用美妙质朴的诗句热情赞颂她:“月明明,夜正静,河风阵阵稻花香,水潺潺,波荡荡,万里奔流翠带长。”而且从母亲河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你腾起了澎湃的巨呼”,“ 海一样宽广,山一样雄壮,民族的仇恨激起了千万人的义愤,充满在敌人的远后方。”
诗人无比热爱自己的家乡,尽情讴歌自己的母亲河。在他心目中,这条圣洁的河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日本法西斯逆天而动,侵略中国,引发正义力量的抨击,连祖国的山河也为之愤怒。“你腾起了澎湃的巨呼,你掀起了民族抗战的怒浪,还乡河之流啊,你将受到千万人的敬礼,你将受到千万人的赞扬。” 质朴而隽永的歌词,满怀对家乡河流山川的挚爱,咏唱出赤子的一片深情,寄托着对战胜侵略者的坚定希望。《还乡河颂》歌曲的旋律采用了地方民歌风格,描绘两岸风光美丽如画,词曲配合贴切,娓娓道来,亲切质朴。在咏唱高潮时,六度上行大跳音程给人以强烈震撼,扶摇直上,高潮迭起, 高屋建瓴,完满结束。
歌曲创作完成后,迅速像插上了翅膀,在还乡河畔,在冀东大地,在长城脚下,在燕山深处,此起彼伏,到处回荡。抗日战士唱着她,增添了斗志;人民群众唱着她,鼓舞了勇气。一首《还乡河颂》,振奋士气,给无数民众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7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打败了法西斯强盗,历史翻到了新的一页。2015年4月,唐山黑马音乐工作室的马永跃经理给笔者来电说,有一首抗战时期的歌曲令他非常感动,这是先烈70多年前的作品了,能否给录制一下歌声?并拿来先烈的侄子傅品正(原唐山师范学校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亲手抄录的歌曲《还乡河颂》。见到这珍贵的资料,笔者肃然起敬,十分虔诚的接受了这个重要任务。拿到歌曲后,深入查找历史背景资料,用民族英雄的事迹激励自己;反复吟唱歌曲旋律,切实找到演唱的准确感觉。经过多次练习和认真准备,2015年4月21日开始进录音棚录制。这次录音,由作曲家潘铁柱制作伴奏。他深入研究作品,纵横捭阖,精心编配,巧妙发挥管弦乐器的各种特点,前奏的音程六度大跳气势宏大,使用了交响乐的铜管合奏 ,弦乐烘托,先声夺人,极具气势,准确塑造了母亲河的音乐形象,为歌声二度创作状态做出极好的铺垫。在伴奏中,和声进行充满动力,各种乐器色彩斑驳,错落有致。“月明明,夜正静”的轻缓旋律配以长笛的浅斟低吟,富有意境;“还乡河之流啊”的乐队全奏,辉煌壮丽,激动人心。歌声与伴奏水乳交融,极大调动了演唱者的灵感,使《还乡河颂》在演唱两遍后即得以完成。
这首《还乡河颂》是c大调,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用轻柔连贯的呼吸,饱满深情的音调刻画还乡河的美景,使用中等音量,随着歌声的进展,逐渐加大气息流量,把内在的张力一步步解放出来。之后又回到柔美颂扬的感觉,把音量用在弱声中收束。第二部分是歌曲的颂歌主体,六度上行的大跳音程,极具昂扬奋进的气势,是歌曲的高潮所在,也是全曲的最高音。此时,气息下沉,奋发丹田之力,满腔热忱地颂扬歌曲的主题。之后,加上顿音的处理,使得强音更加顿挫有力,充满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三部分是再现部,通过再次咏唱主题,加深这个旋律的动人美感,使听众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还乡河颂》是一首爱祖国、爱家乡,充满正义感,有强烈民族特征的优秀歌曲 。作为一名在高等院校任教多年的声乐教师,笔者接触过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歌曲,深感优秀歌曲在各个时代对民众的深刻影响。真正触动人们内心的作品,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著名学者罗曼.罗兰被德国法西斯侵占家园后随着难民逃难,他后来写道:“在遭受苦难的日子里,贝多芬永远在我们身边。当络绎不绝的撤退人流在我故乡高原的纵横交错的道路上奔逃,而敌人进袭的喧嚣声在以太中跟踪而来的时候,你可知道,谁是我的同伴?在敌人临近的当儿,在我脑海里浮现出贝多芬的一首美妙的歌曲。她照亮了理智,正如在乌云的空隙中看到蓝空一样。” .... 像这样人们在生命遇到威胁,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有一股强烈的精神 慰藉是多么重要!一首优秀的歌曲,能给人带来多么巨大的鼓舞!
1938年夏,莫耶、郑律成 创作了 独唱歌曲《延安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走上抗日的战场。
1939年3月,光未然、冼星海创作了著名的《黄河颂》( 选自《黄河大合唱》 第二乐章 )讴歌黄河,保卫黄河,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作。
1942年,在抗战一线的傅惠轩、陈大远创作了《还乡河颂》,满腔热忱地颂扬母亲河,号召民众抵御强敌,保卫国土。在燕山丛中,长城内外,冀东大地,还乡河边,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掀起了抗战的怒火,直至取得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70年多前的那段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却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在 全国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唐山的音乐工作者 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弘扬抗战音乐作品。对傅惠轩、陈大远创作的《还乡河颂》极为 珍视。唐山音协派出摄制组深入烈士战斗、牺牲的山区采访拍摄,并精心制作了电视访谈专辑介绍《还乡河颂》和傅惠轩,在唐山电视台播放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让我们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弘扬他们的精神财富,去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燕山莽莽,松柏苍苍,还乡河水,源远流长 。燕赵英烈,勇御列强,共赴国难,不假彷徨。挥刀能战,下笔成章,赋诗谱曲,激励八方。情系家园,声调铿锵,其韵不朽,余音绕梁。 今以视昔,亦感昂扬,昭示后人,永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