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素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6-11-26单利艳
单利艳
语言素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单利艳
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优化语言教学应该考虑两个要素:文字所处的语言环境及学生乐于参与的程度。“语言环境”如水,“文字”如鱼;“鱼”只有获得“水”,才能展示其丰富的表现力;同时语言环境不断变换,恰好满足了学生新鲜、好奇的普遍审美心理倾向,造成主客观和谐的愉悦感。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到达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彼岸。
语言 素质 “现形” “激情” “明理”
语言材科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必然是某种形象、情感、事理的载体;二是又并不像其他艺术(如影视等)那样直观,它提供的仅是引起想象的文字符号,是隐性的。所以,笔者认为通过艺术化地“现形”、“激情”、“明理”破解课文语言,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可感,是优化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现形”中进行语言教学
语言文字自然包含着声音、色彩、形态等物质材料,“现形”就是外化这些文字形象。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参观、挂图、实物、影视、模拟及联想等,都是创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模拟“现形”。鲁迅的《社戏》中,写孩子们划船去看戏的场面,显然是一幅画面,让学生圈出动词,然后模拟动作,必然兴趣倍增,气氛活跃,再回头一读,不仅能准确地把握动词的使用,而且能真切地体验到“点”、“飞”等情状描绘。
影视“现形”。例如郑振铎的《海燕》里描写的“海上飞燕图”,有声音、有形象、有色彩,情景交融,文字形象极为丰富、生动,学生很喜欢读。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海燕的形象:“斜掠”、“一打”、“浮憩”三种飞姿,以及绝美的海天图的基础上,用色彩构思画面,展示三种飞翔姿态,然后通过投影将其连接为“海上飞燕图”,并配上燕子闹春的音乐,这样借用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能准确把握“斜掠”、“一打”、“浮憩”、“隽逸”、“从容”等词的内涵。
联想“现形”。譬如,说明晋词的水“多、清、静、柔”一节,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这问题一经提出,原先热烈的气氛仿佛“刷”的一下凝固住了。其实,这正是孔子所言的“愤悱”状态——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面对凝固的气氛,笔者便引导学生整体观照晋祠水的特征,然后又问:“你有没有碰到过或见到过这样的水?”至此,这一屋凝固的空气又一次活跃起来:“我见过,在电影中,在电视中……”“我经历过……”学生联想翩翩,奇峰突起,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学生把握了水的体态及内质后,笔者便问:“玉有何特征?”。“透明碧绿”、“清静柔和”。这时学生对李白诗句的理解已水到渠成。“联想”真是语言教学到达理想彼岸的翅膀。
二、“激情”中进行语言教学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文字满贮着经作家“体验过的感情”,即使是说理文,作者也不可能“不用情感,不动声色”的所谓“零度风格”。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激情。激情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听段音乐,看点画面,描述一段经历……只要使学生的情感欲求得到满足和发展,只要能营造一种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的艺术氛围。
借用外助手段课前激情进行语言教学。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的特定情绪状态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活动的展开。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是作者历经多年漂泊生活,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又不能,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一气流注”的佳作,而且“曲折尽情,绝无妆点”。笔者想,光释字义不能道其情也,课前激情是教学此诗的关键。如何营造与作品相协调的情感氛围呢?笔者的做法是:(1)让学生课外描绘自己曾有过的喜悦之态;(2)配乐朗读诗作;(3)简介诗人的生平。通过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叩击学生的情感心弦,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为学生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奔腾的情流,奠定一种良好的基调。
善用课文情感源课内激情进行语言教学。作家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外化于文字符号之中,表现于一词、一句、一画面甚至一标点等。比如《故乡》中最具审美价值的是关于闰土遭遇的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两张肖像画:少年闰土称“我”为“迅哥儿”,中年闰土却张口闭口“老爷”,多处对比充分地展现了闰土形容槁枯、精神崩溃的神情,蕴藉着作者冷峻沉重的心情;另外,临近故乡时描写了故乡的萧条凄凉的景象,然后道出作者的感受,浸透着作者惊奇、失望、悲哀等复杂感情。所以,教学时抓住这些情感源,不仅能激活学生与作品情感取得共鸣,而且也能领会作者感情外化的方式、对象,这实在又是一种语感的训练。
三、“明理”中进行语言教学
“理”这里指写作的技法。文学作品多经艺术家锤炼过的,不明其“理”,“无法将纯粹抽象的文字化成易于感受和经验的真”。如《斑羚飞渡》,学生认为文中三处环境描写有所失真。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宕开一笔,让学生体会三个场景中人物心情的变化,认识到三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是统一的,这就是“触景能生情”,“情又能生景”的道理,也是一种“艺术化的真”。
况且,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是相通的,“技法”是可以借鉴和移用的,教师若能着眼其中的“理”,适度讲授“技法”,学生借助这个中介,必然对课文中的人物、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透彻的审美体验与审美领悟。比如教学郑振铎的《海燕》,适当穿插绘画的技法,讲述背景与主体的关系,学生对重彩浓墨的写法会有较高的领悟,必然得出“诗中有画”的道理。
总之,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往往是伴有认知、思辨、情感体验等多种活动的,而且一切形象、新奇、真切、相关的内容往往又被主体乐于接受。通过艺术化的“现形”、“激情”、“明理”来进行语言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阿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