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视域下校园微电台的建立和运作

2016-11-26何丹青

长江丛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电台广播媒介

何丹青 林 涛

媒体融合视域下校园微电台的建立和运作

何丹青林涛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得传统媒体为形式所迫纷纷开展变革和融合之举。校园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之一,在面临受众群体变化、环境变化、技术传播平台的变化也亟须做出调整。本文从新、旧媒体融合的发展角度出发,以 媒体为代表的微博为主线,结合微博自身多极化、裂变化、广泛化的传播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媒介使用的特点,探讨了校园广播和微博互补长短的融合路径。

融合 环境 媒体

校园广播是校园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它对于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校园优秀文化的传播,营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旧媒体的交替、碰撞和磨合,使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正在遭受新媒体的冲击,学生对传统校园广播的关注度日益减弱、接触粘性日益降低。如何在新旧媒体间打破壁垒,重整资源,寻求多渠道、多角度的融合跨界之路,是高校校园广播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高校广播的发展现状

校园广播是校园传播媒介的形式之一,它既是校园的信息载体,更是校园的舆论宣传阵地,还具备对学校师生文化熏陶、情操陶冶、课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群体的不断变化,校园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正逐渐遭受新媒体的不断冲击。

(一)内容创新不强,缺乏粘性受众

当前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校园广播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和传播速度完全不能满足师生需要。广播节目的设定也成固化态势,主要包括时事新闻、校园新闻、通知公告、文学作品赏析、音乐赏析等几大板块,节目内容的来源也多转载于网络和纸质媒体,精品度不够,内容也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心理需求,重复性的播出容易造成受众的听觉疲劳,吸引力不高。此外,在信息的传播上,主要靠播音员朗读为主,传播形式具有强制化、单向化、互动性差的特点,必须是“我说你听”的强制模式,稍稍在收听时走神,内容便转瞬即逝。

(二)软硬设施投入不够影响接收效果

硬件设施是高校广播发展和传播的前提条件,广播铺设覆盖的密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影响到节目的接收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广播都属于FМ调频广播的一种,或直接靠扩音喇叭进行现场传播。由于大多数广播系统使用年限过长,设备陈旧、落后,经常遇到因线路老化所造成的传播不畅的问题,使接收区成为一片盲区。另一方面,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数字化媒介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影响,但由于传统广播转数字化造价和维护成本太高,需要操作的专业技术性更强,因此数字化广播在全国高校内并没有普及开来。

在软件设施的投入上,高校广播队伍缺乏一批专业的媒体技术人才,在整个广播节目的开发、策划、整合、宣传、传播过程中缺乏一套详细紧凑的流程。大多数都集中在学生社团随机招募,学院选拔,或者学生间“老带新”的模式,即使是作为一种宣传媒介,校园广播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院媒介资源的浪费。

二、微电台的普及和成功原因分析

微电台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Wеb2.0-Wеb3.0过渡段的新旧媒介融合形态。它使得广播节目的播出与收听不再依赖于传统频率,而是将其播放内容进行网络化提升,使之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和信息接收习惯,并拓展个人电脑、手机或其他移动接收设备的广播应用终端,实现广播收听的跨时空和自由化。[1]2009 年8月,继我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了新浪微博后,2010年5月10日,新浪微博再推出了一种新形式——“微电台”,2011年12月开的改版,支持包括mас、Iраd、Iрhоnе、Аndrоid在内的全部系统,到2013年4月20日,微电台创造“全国电台灾害联播模式”,与全国百余电台联动直播雅安地震,再到2014年4月20日,微电台覆盖34个地区,459家电台上线,3610位电台主持人的入驻。[2]它成功开创了新媒体与传统广播有效融合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

(一)关注受众需求使用与满足平衡

从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上来看,微电台将受众看成了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并把他们的接触媒介的活动看作是基于某种特定动机的需要。从“微”字的意义结构上来看,它摒弃了传统主流媒体以全体受众为对象,权威、主流内容的推送形式,更强调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草根化和平民化。在“微”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已成为常态,对于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自由添加、组合、编辑、发布,同时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又是新信息的接受者,传者和受者的身份叠加,不再呈对立格局分布,因此传播的路径由单向度的变为双向,甚至是多向,呈现出一种多级循环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且传播范围广,受众打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时间和空间合二为一,实现了马克思曾提出的“以时间代替空间”的构想,传统的广播因为声音介质转瞬即逝和地理空间的限制在“微”时代不再是制约瓶颈。“往期回顾”功能实现了受众能自由选择电台、自由收听节目的愿望,使传统广播“我说你听”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多向度传播,“一键式收藏”的功能,打破了传统广播只能一次性收听、声音转瞬即逝的局限,它还为用户提供24小时最热门节目或一周热门节目的列表,充当了信息过滤器,为听众筛选出优质的节目内容,降低了听众在节目选择上的时间消耗。[3]

(二)媒介融合抱团发展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或补偿。”[4]因此,按照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媒介的发展往往是新旧媒介交替的过程,不一定呈现出完全的对立,而是新媒体在弥补旧有媒体不足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媒介竞争的愈演愈烈和受众不断地分化与流失,任何一种媒介在融合的舞台唱“独角戏”都显得异常艰难,只有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抱团发展才能互为补充。

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的传播形式,其中的发展内核依托于人际传播。并由人际传播上升到最终的大众传播,既实现了传播范围的扩大,也实现了传播影响力的加强。140字的简短记录如果有“粉丝”的关注、评论,立刻就形成了“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人际传播模式,而经过转发、重组、再编辑传播的裂变过程,如果有相当数量的粉丝和大范围的网络围观,则形成了大众传播的态势

这种基于兴趣和需求的关注、传播可以从微博自身平台平移到网络,也能平移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固有的权威性和严谨的传播流程,与微博时效性强、感官性强、互动性强的优势相结合,则是“微电台”成功发展的秘诀。

三、校园微电台的嫁接与创新

(一)做好舆论导向传播主流文化声音

社会转型期,有研究者指出当下中国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党刊、党台、通讯社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5]在网络平台这个无边的舆论场里,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的区别不再明显,权威性被解构,价值观的多元化被放大,因此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还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显得异常重要。

校园文化能在传播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如何使先进的校园文化在学生中传播、发扬、广大,并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广播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是实现先进文化得以快速传播的途径,因此把握好校园广播这块舆论阵地,通过“广播+微博”的方式将国内外时政新闻、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和优秀传统文化等及时传播,将富有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的信息通过推送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既彰显了校园广播发挥舆论导向和信息把关的作用,也成为新旧媒体所构建的舆论场打破长期对立的格局,相互沟通,共同补足的尝试。

(二)以手机为终端贴近学生媒介使用习惯

从青少年触网的首要特征从上网终端来看,最重要的使用终端便是手机,手机因为其便携性和智能性的特点,成为青少年最重要的上网入口。从数据中既可以明晰当代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从另一方面来讲,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青少年获取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如果按照传统的校园广播的传播手段来传播校内外信息,传播效果势必差强人意。

因此,校园“微电台”的成功运作,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以智能手机作为接收信息的终端。智能手机中自带的内置FМ广播调谐器,可以直接在校园内收听电台广播节目。这种摒弃了以往传统广播的频率信号接收,将广播节目内容网络化的手段,将随着GРRS、3G、4G、WАР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让学生们在校园的任何时段、任何场所都能够利用手机实时收听网络电台节目。

(三)内容为王打造专业化团队

长期以来,校园广播具有形式老套、内容单一、创新力匮乏、专业化团队建设不足的诸多缺点。因此微电台的建立虽然在技术上弥补了传统广播声音介质转瞬即逝的缺陷,但若要得到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内容为王的重要性则不能忽视。因此,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多探访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倾向,要避免传播窄化的极端倾向,就必须在传播的内容多元化、丰富化、层次化下功夫,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不是仅简单的对网络上的内容进行粘贴复制,或简单性地编辑后直接推送,而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运用综合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可视化编辑等多种技能,对信息有全面、完整、深入和有说服力的传播。此外,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人文情怀和人文视角也将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判断力的重要因素。

以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为例,该学院力争打造一支超级记者队伍,学生除了要掌握新闻报道的理论基础,在实践基础上更是精益求精,包括网页、博客的制作,音频、图片、视频的编辑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方位的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关键,其中包括了锻炼学生的媒介接近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批判能力和甄别能力和信息的发布能力等。此外,该学院还强调学生们对新闻的多媒体报道,将多种元素与手段进行融合,让新闻的信息度和精彩度大幅度提升。因此,微电台的成功运营还需要一直专业的团队来维护,其中继可以有学院的内生力量,也可以有校外的专业化大众传媒的力量来提升。例如请专业电台的媒介精英对校园微电台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能力提升,或者请专业的传媒教师对传播的手段和内容进行把关等。专业的团队加上精良的内容,将是微电台持续发展的最佳动力。

[1]徐神.基于微博传播视野下的传统广播优化之路[J].声屏世界,2009(6):50.

[2]张力.浅析微博的传播形态[J].青年记者,2010(10):64.

[3]田荣娟.新浪微电台的融合策略分析[J].传媒观察,2014(8):66.

[4]保罗·莱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1.

[5]冯刚.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23~24.

(作者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中心课题(编号:SCQSN2015B19)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何丹青(1987-),女,汉族,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教师,研究方向:媒介与社会发展;林涛(1980-),女,汉族,西华师范大学,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科科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电台广播媒介
亲戚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台湾地下电台为何屡禁不绝
荔枝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