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詹思敏》看巴拉蒂·穆克尔吉的自传性书写
2016-11-26孙洪梅
孙洪梅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透过《詹思敏》看巴拉蒂·穆克尔吉的自传性书写
孙洪梅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芭拉蒂·穆克尔吉(Bharati Mukherjee),作为当代印度英语文学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是当代流散文学与女性文学的代表。穆克尔吉很擅长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汲取素材,创作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征。本文试图以穆克尔吉的生活经历为基础,通过分析《詹思敏》中的移民形象与女性形象,揭示她创作中的自我书写。这对进一步理解穆克尔吉的创作,更好地把握她对移民的跨文化生存及其女性主义立场具有一定的价值。
《詹思敏》;巴拉蒂·穆克尔吉;自传性书写
前言
纵观穆克尔吉的多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移民的生活状态和女性的自我解放一直是其所关注的重要主题。在她的作品中,穆克尔吉不仅展现了移民尤其是女性移民移民痛苦的流散生活,挣扎在异质文化中的疏离感与落感,试图融入新生活的孤独和挫败感,也描写了移民放弃原始文化身份迎接新文化身份的决心,以及对新身份新生活的美好憧憬。而这个从流散到定居的转变历程也正反映了穆克尔吉的移民观和女性观,并随着自身经历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不断改变着,她的创作即反映了其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也融合了她对移民和女性的大胆设想。穆克尔吉的创作展现了其成长历程,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
1 流散中的自我定位、女性中的自我认同—— 自传性书写
移民,作为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使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或主动离开家乡、来到异域他乡成为一种趋势。但因文化经验破碎产生的焦虑感和文化身份错位的孤独感,让人们深陷文化归属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流散文学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一支。流散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是自传性书写,流散作家通常从自身经历出发,展现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不断思考造成文化身份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回忆自我经历来确定文化身份。他们为了融入西方主流社会,必须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身份西方化,又必须通过自己的新身份来辨认原始身份,在不断探索中实现异质文化的平衡。正是这种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流散使流散作家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而自我书写是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
此外,自我书写在女性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女性作家与自我书写之间存在着稳定而特殊的联系,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父权社会的制约。女性只能通过书写自我来探索被传统漠视的女性世界,从而确认女性独特的价值。此时,自我书写就成了女性表达自我的工具,阐述她对自我与世界的理解,自我就是她们最好的书写对象。另外,自我书写也是女性建立女性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女性作家通过自我书写洞察到女性受压迫的悲惨地位,意识到女性强大的创作力,她们通过写作打破沉寂,赢得男权社会的关注,并鼓励当代女性不断解读自我与世界。为此,移民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中的自我书写的特征最为明显,如我们将要探讨的印裔移民作家芭拉蒂·穆克尔吉,她的文学创作便是人生的写照,反映作家从流散到定居的人生历程的佐证。
2 穆克吉尔的颠沛流离与小说创作的一脉相承
芭拉蒂·穆克尔吉的文学创作在二十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她基于自己从漂泊流散者成长为积极移民者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主人公,书写了移民流散定居与女性成长蜕变的过程。作为流散文学与女性文学的代表,她的创作表现出鲜明的自传式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她的创作是一种变形的自传。她曾对自己的一生做了简短的描述:“我曾四次处于移民境地:八岁从印度到英国;二十岁从印度到美国;二十六岁从美国到加拿大;四十岁又由加拿大回到美国。每经历一次移民,我都变成了一个不同的人。”穆克尔吉长期旅居海外,从印度到欧洲,再到加拿大,最后定居美国的流散生活经历对穆克尔吉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在创作中往往基于自己在东西方文化中转变的个人体验,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重新回顾自己的移民经历,认识自我身份与世界,展现出在跨文化视野下移民从流散到定居的转变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使她不断地回答着每个移民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我是谁?我属于哪?”也正因如此,穆克尔吉将不同的生活阶段选取、剪辑,将记忆碎片拼成一部部人生的备忘录。穆克尔吉的文学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1972-1987)创作受奈保尔的影响较大,处于流亡心态,流散写作的特点较为突出,主要表现生活在异质文化之间的移民的疏离感,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焦虑,作品如《老虎的女儿》、《妻子》;后期(1988-至今)创作受拉什迪和伯拉德·马拉纳德的影响较大,此时的穆克尔吉处于定居状态,主要表现移民克服文化休克,适应异国文化,接受新身份和新生活的生存状态,代表作如《詹思敏》,以及站在跨文化视野上表现印度本土进步女性的《新印度小姐》,这些都展现了穆克尔吉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书写与再现,对文化身份、女性价值等问题的独到的见解,使其成为印度移民女性名副其实的代言人。
3 穆克尔吉在《詹思敏》中的自传性特征
在穆克吉尔众多的作品中,《詹思敏》是处于作者后期创作适应异国文化,接受新身份的积极定居者的代表作品。纵观穆克尔吉的一生,成为美国公民是她人生转折点。移居纽约的她被美国多元文化并存的氛围、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吸引着,并决定像其他移民一样“背负着失败和背叛的感觉融入新社会”。如今,身为美国人的穆克尔吉认识并坚信到,自我独立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这种思想源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处于东西方语境下的女性都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女性要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参与到社会生活。此外,母亲比妮对作者的女性观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布拉里·C·爱德华《芭拉蒂·穆克尔吉访谈录》中曾提到:“穆克尔吉的女性观受到了母亲很大的影响,母亲重视女儿的教育,经常说:‘我的女儿胜过男子’”。潜移默化下,积极勇敢独立的女性成为穆克尔吉的理想女性形象。
为此,小说《詹思敏》中的主人公已经不再是处于迷茫中的流散移民女性,而是面对异质文化具有十足信心的移民定居者。詹思敏在面对东西方文化冲突时表现的镇定自信,主动坚定地融入美国文化大熔炉。宗教作为印度文化的代表,对宗教的态度是詹思敏接受西方文化的信号。虽然詹思敏自始至终都对印度宗教就抱有质疑态度,但她对宗教的彻底颠覆是接受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在詹思敏年幼时,占星师就预言她将成为寡妇和流亡者,将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一生。但嘉斯敏拒绝相信,她说:“我不相信你,你是个疯子,你根本就不知道我的未来”。成年后的詹思敏拒绝了父亲的包办婚姻,跟随自己选择的丈夫离开家乡,不久丈夫在宗教恐怖事件中丧生。此时她对宗教的排斥达到顶峰,嘉斯敏恶狠狠地说:“如果是神派遣锡克教徒杀死我的丈夫,那么我就诅咒神,我向神吐口水。”丈夫死后,詹思敏放弃守寡习俗,来到美国。在去往美国的途中詹思敏被船长强奸,她毫不犹豫维护女性利益,杀死侵犯自己的船长。
当詹思敏看到泰勒的妻子薇丽为了真爱放弃家庭时,她没有感觉到“耻辱”,她觉得那是“解放”,她接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坚信女人不应该局限于被动的地位,有婚姻自由选择权,于是即使当她怀有巴德先生孩子时,她仍然决定放弃巴德而与真爱泰勒先生前往加利福尼亚,她说:“我没有感到罪恶,那是解放,我已经不再思考作为简的我了……我对着盘坐在我厨房上方的占星师轻声说:‘看我重新放置星辰。’”。就像詹思敏所说:“在生存过程中,我早已变成简,一个战士,一个接受者。”
此外,真正的印度生活经历使穆克尔吉对印度文化、宗教、社会的思考更深刻真实,并把这种思考真实的融入了这种写作。穆克尔吉无法回避印度文化的影响,她的文学创作吸收了印度文化,特别是轮回说。轮回说认为肉体的腐败不等于灵魂的消失,未获得最终解脱的灵魂都会在尘世不同的物质形式中无休无止地循环。在穆克尔吉文学创作中更改名字就体现了这种轮回。作家认为名字的改变代表重生,穆克尔吉在采访中说:“作为一个印度教徒,我相信轮回,即人有多重生命,我在我的大部分小说里都传达了这个信仰……改换名字就像在一生的区间里经历轮回一样,当你尝试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时,你就是在尝试不同的身份。就像詹思敏和安吉一样,……”因此穆克尔吉借助名字的改变来表现其女主人公生活经历与精神历程的改变。《詹思敏》女主人公的名字从印度名字乔蒂到嘉斯敏再到嘉思最后成为美国名字简,标志着她从印度传统温顺的女孩到嫁做人妇的贤良妻子,再到生活在文化缝隙间的移民最终成为迎接新生活的印裔美国人。对于詹思敏来说,名字就仿佛负载灵魂和精神的肉体,每改变一次名字,她就摆脱了旧的窠臼,确定了新的生命状态。
4 结语
芭拉蒂·穆克尔吉继承了女性写作的自我书写,并能够不断寻求新内容与题材,以女性视角成功突破奈保尔式的流散移民写作,成为移民文学的缔造者之一。擅长以自我为原型的她,将自传性书写视为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穆克尔吉曾在采访中提到:“我的每部作品都反映了我美国化的一个阶段,作家与演员很相似,她们在塑造人物时都以自我生活经历为基础,因此我笔下的主人公展示了不同阶段的我。”不论是詹思敏还是其他阶段的主人公的塑造,都是作家对自我认识的隐喻,其不同阶段的女性形象折射了穆克尔吉的自我成长。同时,穆克尔吉借自传性书写也为广大移民与女性表达了积极寻求身份认同的心声,指明了出路,这正她写作的意义所在。
[1] 刘晶.移民文学与<新印度小姐>——芭拉蒂·穆克吉访谈录,外国文学[M].2012 年第 5 期。
[2] Bradley C.Edwards.Conversation with Brarati Mukherjie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2009.
[3] Brarati Mukherjee.Jasmine,Grove Weidenfele,1989.
H0-05
A
1672-5832(2016)02-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