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理论研究综述

2016-11-26李源泉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学报

李源泉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理论研究综述

李源泉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历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两个必然”理论是《宣言》所包含的真理之一,当前“两个必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就近年来的这些成果作归纳整理并作综述,以期待未来更多学者给予关注。

《共产党宣言》 “两个必然” 综述

一、前言

《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面世以来,它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发行量最大、影响最深远、传播范围最广的一部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为一体的传世经典之作。“现在,《宣言》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以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的共同纲领”[1]。《宣言》自诞生以来,其所蕴含的真理一直在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其中的“两个必然”理论指出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洞察了我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对它的研究理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笔者查询有关学术论文数据库,有关《宣言》八百篇研究论文中,仅有36篇论文是对“两个必然”理论进行研究,仅占4.5%,本文对近年来的这些成果作简单汇总,希望更多人给予重视和加强研究。

二、“两个必然”理论概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对此句话的理解形成了著名的“两个必然”理论,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随着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实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两个必然”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两个必然”理论研究简要综述

(一)对“两个必然”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两个必然”理论是《宣言》的重要原理之一,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唐毅以为,当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主体地位未改变,这样不意味着这一理论过时了;相反,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是坚持科学分析的原则,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2]。张建分析指出,《宣言》揭示了“两个必然”的真理,20世纪社会主义兴衰史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宣言》所阐明的“两个必然”总趋势的结论依然正确;另外,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继承《宣言》“两个必然”的真理[3]。柳亚倩认为,两位导师在《宣言》中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两个必然”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然而,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仍具有生命力,所以当认清当前形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必然性[4]。刘建军指出,“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当前,要把“两个必然”同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走向衰亡、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巩固、最终通向共产主义等长期过程联系起来加以理解[5]。熊念指出,“两个必然”理论在今天仍然是指引历史进步的正确理论,是不会过时的,它是我们准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形势和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更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6]。吴强指出,“两个必然”所运用的基本原理,所揭示的基本观点、所提出的客观依据对于我们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历史命运,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刘政科分析出,唯物史观是“两个必然”的理论基础,又是我们观察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指南,“两个必然”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必然性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发展中的挫折[8]。

(二)对理解“两个必然”内涵的研究

李晓燕认为,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尤其资本主义历史命运上,“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这一判断,比“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表述”,更符合《宣言》的有关思想[9]。郝遥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用发展观点来理解“两个必然”理论,不能急于求成,而应理解为社会高级形态取代低级形态的趋势[10]。李浩则警示人们,为何资本主义垂而不死以及苏联为何倒塌?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关键期,更要正确认识这一理论,实践丰富“两个必然”理论[11]。陶小平分析认为,今天重读《宣言》,“两个必然”应当重新重视,结合我国实际,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以及防止资本主义忘我之心[12]。江宗超从两个角度对《宣言》“两个必然”理论进行分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了资产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从阶级斗争的角度阐明了应用这种武器的人,即无产者,从而得出“两个必然”结论[13]。吕海彦指出,“两个必然”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分析基点,运用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的辩证关系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同时采取矛盾分析法阐述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过程,从而得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钱军和黄承认为,“两个必然”是《宣言》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两位导师在论证这个学说时,留下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遗迹;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没有改变“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两个必然”是一种历史趋势、发展过程和现实运动[15]。郭荣华分析认为,“两个必然”理论是《宣言》中的核心思想,它构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著作的纲领,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16]。夏红莉指出,“两个必然”理论包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经

济地位决定了其是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无产阶级特性决定其能够完成历史使命,同时指出要用发展的观点正确对待“两个必然”的基本结论[17]。蔡晓良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逐渐形成了“两个必然”理论,《宣言》初步对“两个必然”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全面的论证。因此,“两个必然”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8]。李玉洁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当今世界的新变化不是对“两个必然”原理的否定[19]。孙瑾玉则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感悟“两个必然”,得出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两个必然”的应有之义[20]。

(三)对“两个绝不会”和“两个必然”关联性的研究

郭海英指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科学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及其辩证关系,“两个绝不会”的论断是“两个必然”的补充、丰富和发展,更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实现是长期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统一[21]。王力军认为,“两个绝不会”和“两个必然”不是一种相互对立和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尤其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发展规律[22]。石镇平和包彩娥分析得出,“两个必然”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绝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它与“两个必然”都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23]。朱进东和徐丹基于《宣言》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文献群视角,认为《宣言》的“两个必然”理论表明马克思哲学已达到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层面,源于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泛化判断,在1848年革命之后被马克思所颠覆,从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绝不会”的判断[24]。史瑞君指出,《宣言》的“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两个绝不会”则是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科学认识“两个必然”,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统一起来理解,从“两个必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体性上来把握,才能理解“两个必然”的思想内涵[25]。

(四)从伦理角度到“两个必然”的研究

孟维巍通过伦理角度研究认为,《宣言》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剖析,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道德体现了特殊作用,阶级矛盾必定以阶级道德差别的形成表现出来,而这种不同的道德差别进一步推动了阶级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斗争,促进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向“两个必然”转变[26]。

(五)从“两个必然”的实现阶段角度来研究

吕晓文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长形成、发展成熟、衰落消亡的角度,重新审视《宣言》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揭示出“两个必然”的实现将是一个由斗争期、合作期和必然期三个相互衔接的历史阶段构成的渐进过

程[27]。

(六)从《宣言》章节论证“两个必然”角度来研究

陈哲分析指出,许多人认为《宣言》正文第一章是论证“两个必然”的,而其他三章与论证“两个必然”关系不大;但是,他认为,《宣言》全篇都在围绕论证“两个必然”这个中心的,“两个必然”作为主旨式红线贯穿《宣言》的正文[28]。

(七)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角度来研究

魏强和孙来斌认为,“两个必然”作为《宣言》运用唯物史观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它的实现是以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而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党人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就在于通过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去启发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为实现“两个必然”准备充分的主体条件[29]。

(八)从“两个必然”面临的挑战角度来研究

朱西林和曾庆认为,全球化背景下“两个必然”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理论挑战-修正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离经叛道;其二,实践挑战-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势力严重削弱;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坚定回应了“两个必然”发展困境以及面临挑战,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注入新活力[30]。

(九)从马克思对“两个必然”的论证视角角度来研究

董冬分析指出,马克思在《宣言》中对“两个必然”的论证基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视角来论证的,这一论证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方式,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31]。

四、结语

从以上综述可以得出,对《宣言》中“两个必然”的研究中,个别角度较多,如对“两个必然”思想的当代价值、“两个必然”的内涵、“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辩证关系等;而对“两个必然” 其他角度研究较少,因此,我们需要多角度、多方法、多学科交叉地开展研究,从而加深理解《宣言》的内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40.

[2]唐毅.“两个必然”思想的当代价值-读《宣言》有感[J].商情,2012(39):152~152.

[3]张建.从“两个必然”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科学社会主义,2008(1):33~36.

[4]柳亚倩.<宣言>中“两个必然”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J].党史博采,2015(3):34~36.

[5]刘建军.<宣言>中的“两个必然”论断及其当代阐释[J].江西社会主义,2008(2):7~13.

[6]熊念.<宣言>中“两个必然”理论[J].中外企业,2013(4):251~252.

[7]吴强.论<宣言>“两个必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6):90~93.

[8]刘政科.论<宣言>“两个必然”思想及现实意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2):20~23.

[9]李晓燕.要正确理解“两个必然”的科学涵义[J].理论导刊,2008(2):29~31.

[10]郝遥.正确理解“两个必然”理论,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路[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12(3):26~30.

[11]李浩.正确认识<宣言>中“两个必然”思想[J].传承,2008(3):30~39.

[12]陶小平.重读<宣言>[J].忻州师院学报,2003(5):14~17.

[13]江宗超.<宣言>对两个必然的论证[J].法制与社会,2008(3):137~138.

[14]吕海彦.<宣言>中的“两个必然”思想的再认识[J].法制与社会,2008(2):163~164.

[15]钱军,黄承.对“两个必然”理论的新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92~94.

[16]郭荣华.对“两个必然”和社会主义前途的再认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1(9):9~11.

[17]夏红莉.正确认识<宣言>中的“两个必然”理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3~6.

[18]蔡晓良.<宣言>与“两个必然”理论的论证[J].理论月刊,2005(12):11~13.

[19]李玉洁.关于“两个必然”原来的再认识-重读<宣言>[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13~16.

[20]孙瑾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感悟“两个必然”-重读<宣言>的体会[J].知识经济,2012(6):58~58.

[21]郭海英.科学认识“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J].理论月刊,2008(8):24~28.

[22]王力军.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理论[J].齐鲁学刊,2002(3):57~62.

[23]石镇平,包彩娥.重读<宣言>有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0(3):1~4.

[24]朱进东,徐丹.从两个必然到两个绝不会-基于<宣言>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文献群视角[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7.

[25]史瑞君.科学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思想[J].传承,2010(2):52~53,135.

[26]孟维巍.关于<宣言>中“两个必然”的伦理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11(5):60~64.

[27]吕晓文.关于<宣言>“两个必然”论断的再思考[J].安徽广播电大学报,2001(4):1~2.

[28]陈哲.论<宣言>对“两个必然”的论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4):1~4.

[29]魏强,孙来斌.“两个必然”理论逻辑的文本还原-<宣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维度解读[J].探索与研究,2014(6):90~95.

[30]朱西林,曾庆.如何看待全球化进程中“两个必然”面临的挑战[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4):10~13.

[31]董冬.浅谈马克思在<宣言>中对“两个必然”的论证视角及其辩证思维[J].中国市场,2015(4):203~204.

(作者单位: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李源泉(1976-),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讲师,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助理兼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企业文化等方面。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节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