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繁荣的接受者因素

2016-11-26付国锋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诗艺接受者中华书局

付国锋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35)

唐诗繁荣的接受者因素

付国锋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35)

唐诗的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接受者作为唐诗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研究这个问题不可回避的因素。本文就试图从接受者角度,来探究接受者对唐诗繁荣所发挥的作用。

唐诗;繁荣;接受者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演变,至唐朝形成繁荣局面。唐诗的创作盛况空前,仅目前留存的唐人诗作就有五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三千人以上,散佚、失传的肯定还有不少。当然,数量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唐诗的繁荣还表现于其后人无法企及的辉煌艺术成就,唐代诗坛上巨星闪烁,百花齐放,出现了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笼罩千古的大师。唐诗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体制完备,风格流派多种多样,艺术表现手法精美绝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总之,无论从哪方面说,唐诗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唐诗繁荣动因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本文就从传播学的接受者角度来探究唐诗繁荣的动因。

首先,诗歌至唐代,接受者的队伍不断扩大,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可以读诗,都可以成为诗歌的接受者,因为我们的文化水平对掌握文学语言不存在太大障碍,但在古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当时的人们远没有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下层民众接受教育的条件十分有限,大量的文化资源集中在少数上层士人手中。纵然几千年来文坛上不乏寒士所发出的不平之音,但总体来看还只是少数。然而这种情况在历史发展中不可能丝毫不变,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学一直在向着底层传播,少数人对文学的控制权在持续消解,至唐代,文士阶层不断成长,文学接受者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其次,在唐代,庞大的接受者队伍,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诗人群体,每个诗人的不同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促使创作了各种各样题材和风格的诗歌。历任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宰相等职的上官仪,诗多奉和、应制、咏物之作,风格绮错婉媚。杜甫一生可谓仕途坎坷,他本人又性格敏感、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的诗歌多描写现实社会景象,显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诗歌想象奇特,表现出一种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庞大的诗人群体,形成的丰富的题材和风格的诗歌,也正是唐诗繁荣的一个表现。

再次,在唐代,人们大都比较喜爱和看重诗歌,这也反过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进而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唐朝皇帝大多喜欢诗歌,并常常给诗人以特殊的恩宠,因诗举人。如唐玄宗风流儒雅,喜欢吟诗作赋、度曲谱章,常常给文人以特殊待遇,使文人备受恩宠。开元六年(718年)宰相宋璟奏李邕、郑勉并有才略文词,请以为渝州、峡州刺史,唐玄宗皆从之,表现出对诗人的极度尊重。在唐代,作诗水平往往是衡量人才华的一个标志,因此达官贵人往往比较看重诗歌创作。许多想要仕进的士子便向达官贵人呈献诗作,因为一旦才华为达官贵人肯定,就可能声名鹊起,得到提拔和重用。被称为唐代文学史上“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都曾有过干谒之作、呈献之作。普通百姓也都比较喜爱诗歌。元稹的《白氏长庆集序》说元白诗歌:“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村校诸童,竟习诗”①。可见元白诗歌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正是人们对诗歌的看重和喜爱,极大地鼓励了人们诗歌创作的热情,进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另外,接受者对诗歌的反馈和评价,极大地促进了诗歌艺术的提高。由于唐人普遍对诗歌的喜爱,谈诗论诗几乎成为唐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像我们今天自然而然要谈论喜欢听谁唱的歌,谁的歌唱的好一样。更由于诗人声誉在官场运作中的作用,诗歌的接受者尤其是高层接受者一般要对所接受的诗歌进行一定的审美判断。一旦作者获得欣赏和认同,作者就会倍受鼓舞,并努力于继续创作具有同类水平或超出同类水平的作品。他人也会从中受到启发,而努力于超越。诗人之间也会进行诗艺较量和切磋,对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直接的反馈和评价。

由于唐人对诗歌的看重以及现实生活中对诗歌的评判,诗人相见,尤其是关系密切的诗友相见,由于彼此的欣赏,话一投机,谈诗论文,切磋诗艺,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此类活动,在诗人们而言,既是一种提高技艺的渠道,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休闲。探讨诗艺,是相契诗友之间的共同的精神享受。尤为典型的是贾岛因“推”、“敲”冲撞韩愈的故事。作为吏部侍郎的韩愈竟然同布衣之身的贾岛在街头谈论诗歌用字。而后并邀请贾岛“入府署”,“共论诗道,数日不厌,因与岛为布衣之交。”②尤可见出当时诗人之间切磋诗艺的盛行。

诗人能够在接受者对诗歌的反馈和评价中,感知到自己诗歌的优劣。如果获得了好评,那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反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精神的压力。因此,为了创作出好的诗歌作品,他们一方面会在独处时努力研磨诗艺,提高自己的诗歌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会在教艺和切磋时全力以赴,使尽浑身解数,提高诗歌的质量,而这两方面,都对提高唐诗的艺术水平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理解,唐诗接受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庞大诗人群体的不断形成,唐代人们对诗歌的喜爱和看重,还有接受者对诗歌的反馈和评价,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总而言之,接受者不但是唐诗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而且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注释:

① 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55页。

② 何光远:《鉴戒录》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第1035册第911页。

[1] 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2] 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3] 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 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5]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6] 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7] 何光远:《鉴戒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

付国锋(1990-),男,河南商丘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I207

A

1672-5832(2016)11-0017-01

猜你喜欢

诗艺接受者中华书局
诗艺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诗艺学》第4章论析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出奇制胜”话诗艺
向源头学诗艺
“童心”开启百年新诗——以王统照诗集《童心》小诗的诗艺为例
Flu Study
建筑史话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