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
2016-11-26卓猛
卓 猛
中山大学学生处 广东广州 510080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
卓 猛
中山大学学生处 广东广州 510080
文章通过对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现状分析,了解当前高校及其国防教育工作者、师生群体对大学生军训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对军训功能的看法。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从高校人才培养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训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真正实现其功能。
高校;军训;功能;发展
自1985年恢复高校军训试点以来,我国大学生军训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军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各高校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做法和积累经验。期间,无论是高校军训的法制建设、机构设置、师资配备,还是军训管理体制、课程建设、形式内容等,都有明显的发展与成效。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高校学生军训显然进入了发展瓶颈,表现出一些特点和问题。为促进军训工作有效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理清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训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础探讨高校学生军训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学生军训的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高校学生军训的作用与意义已经越来越清晰,其必要性也越来越被认可。在全国高校国防教育同仁的努力下,高校学生军训不断获得进步与发展,但也表现出一些局限和不足。理清现状、找准方向,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出路。
(一)大学生军训的意义与地位
从国防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国防动员基础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举措。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军训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基本形式之一。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军训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过程,也是认识自我、磨练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随着大学生军训的普及,党和政府对高校学生军训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各高校也是将军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军训的发展现状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高校学生军训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明确了大学生参加军训的法律义务,强调了高校组织开展学生军训工作的责任。军训文件和政策也陆续出台,从2001年《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8号)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再到2013年《关于全面提高学生军事训练质量的通知》(教体艺〔2013〕1号),这些文件逐步规范了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然而,由于法律规定本身的宏观性以及相关文件要求的宽泛性、时段性,高校学生军训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当代高等教育的特点进行细化和完善,是以更好地支撑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开展。
教育部虽已明确将军训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纳入课程教学体系①,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实际落实情况其实不容乐观。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高校学生军训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很多高校仅仅是逐年重复着完成任务,较少体现出新意,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有些高校虽认可军训的必修课性质,却并不关心其目的和意义,甚至出现学生军训“走形式、应付式”的状态,严重违背了国家提倡大学生军训的初衷。有研究②表明“陕西省内有近八十所普通高校,然而真正按照教学大纲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的普通高校还不足十所”,综观国内其他省份,目前情况都差不多,大学生军训的现状及发展很不理想。高校学生军训的重要性、必要性也曾一度遭到质疑,如2013年广东某职员公开发表取消军训公共必修课的提议;持“军训无用论”看法的人也在高校师生群体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调查③显示,虽然大多数人意识到大学生军训的必要性,但仍有近7%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个别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影响专业学习。
笔者以为,这些问题产生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学生军训的功能定位没有结合形势发展予以明确,社会普遍对大学生军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据此,有必要从国内外环境和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危机的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背景,重新梳理和审视高校学生军训的功能。
二、高校学生军训的功能定位研究
(一)高校学生军训的功能定位分析
从世界局势和我国国情来看,总体和平的世界大背景下局部动荡时有存在,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此起彼伏,我国国家的安全也仍然潜在危机。东海、南海的局势紧张,内部的独立分裂分子和反动势力也伺机制造事端,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能源与环境问题、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等非传统因素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这些对我们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国防教育力度,尤其是要抓好以军训为主线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为国家培养和贮备优秀国防后备人才,增强我国国防的软实力和国防动员能力。可见,大学生军训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防功能。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当代高校教育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压力。其中很大部分来自于现在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例如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滑,据媒体报道④北京大学3500名2011级学生在两周的军训期间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这也正是当前教育部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原因;大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高校学生患抑郁症、自杀等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也呈现下降趋势;等等。军训,作为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课,不仅能够“劳其胫骨”,还能“磨其心智”。通过军训,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因而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大学生军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此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大学生军训对于促进高校管理也具体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培养了大批学生干部,提倡和促进了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便于管理;三是促进高校学工尊师爱校、班级凝聚及文明修身“三项工程”建设。暂且称之为管理促进功能。
(二)对高校学生军训主要功能的理解
1、国防功能
国防功能表现为高校学生军训对于国防建设事业的意义,能有效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其一,军训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法》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⑤国防教育是国防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内容,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军训固然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军训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和参与国防建设的主要方式。《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⑥,参加军训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军训,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军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他们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起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进而让大学生心系国防事业,支持国防建设,在必要的时候投身于国防建设事业。大学生是社会创造和发展的主力军,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国家安全和稳定做贡献,推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家卫国、支持国防的向心力。
其三,军训是储备国防后备力量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科技兴军”的要求,在现役部队逐步精简的情况下,必须建设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国防力量。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 仅仅依靠军事院校远远不能满足国防需要,必须发挥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通过军训培养大学生的军事素养和国防观念,做到寓兵于校,为战时快速动员打下基础,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储备大量优秀的国防预备人才。一旦祖国需要,便能携笔从戎、报效祖国,将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现役美军中的40%高素质技术人才和指挥人才是来自美国地方高校的大学生。
2、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表现为高校学生军训对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其一,军训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军训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两部分,具有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培养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与团结协作的精神。无论是集中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教学,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安危、建设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关注感、参与感和责任感,使学生的思想、文化、身体素质及纪律观念得到全面提高,为国家培养大批既有竞争活力又感恩忠诚的优秀接班人。
其二,军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从2015年中山大学学生体质测试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着实令人堪忧,尤其是经历了6年中学繁重学业的大一新生,普遍缺乏锻炼,体质差、体能差。参加军训给大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体质锻炼和考验机会,相对严格的军事训练具有很强的锻炼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功能,集中军事技能训练期间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 而且有利于学生锻炼体魄、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军训,也能客观促进大学生养成注重运动的良好习惯,军训结束后继续加强体质锻炼。
其三,军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相对于文化课程或者体育课而言,军训的训练强度和纪律要求要严格很多。集中、严格的军事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抗压受挫的心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养成勇敢拼搏、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意志,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此外,军训是一项集体性很强的活动,能有效增进同学的情感,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大学生军训的途径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国防和军训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抑或是从促进高校管理的角度出发,大学生军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基于其功能定位,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有效实现军训的功能和促进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科学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军训功能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就现实情况而言,很多高校对军训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国防教育部门成为边缘部门,学生军训不被重视和关注、应付了事。究其原因,当前多数高校师生、学生家长对军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不了解军训的功能,或者对军训功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锻炼身体、促进团结等表层,没有深入认识到军训对于国防建设和大学生培养的重要价值。一来是因为他们对军训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太少。因此,高校必须经常性、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国防教育,宣传军训,营造一种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让师生、家长有机会了解到军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二)体现军味,实现军训国防价值
基于上述大学生军训的国防功能,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军事素养和国防观念,高校军训必须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体现“军”味。近年来,一些高校考虑学生体质问题降低了军训强度和严格程度,反而让部分师生感到缺乏“军”味和“形式化”。调查⑦显示,多数人都倾向于军事化(占37.4%)或者半军事化(占56.1%)的管理方式,另有少数选择分类进行管理,而宽松管理的方式几乎无人问津。那么,高校军训组织管理者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关怀学生”和“严格要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军训既不至于让学生身体吃不消,又能体现出“军”味。从而能真正将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部队、军训的好传统、好作风、好习惯感染和影响学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成为优秀的国防后备人才。
(三)创新军训,始终以育人为中心
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军训要始终以育人为中心,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不能够停留于“喊喊号子”、“走走步子”的肤浅层面,而是真正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一是要重视军事教研室的地位和功能,加强科学研究,提炼学科内在规律,形成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不断完善新的理论成果或者军训新模式。二是要加强与部队及部队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结合高校的科研功能和部队的实战经验,优势互补,共同探讨高校军事课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多措并举,真正将军训建设成为一门学生普遍欢迎和终身受益的军事课程。
(四)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参训自觉性
从对国内几所高校的调研情况来看,各校军训工作中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学生参加军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应付式地参训,少数甚至编造各种理由逃避军训。诚然,这与当代90后大学生从小备受宠爱、身体素质偏弱、行为意识自由散漫等情况有关。但从工作角度来看,这与目前大学生军训工作缺乏一套综合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有重要关联。高校军训工作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从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一套科学、可行、实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参训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受训转变为主动参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军训的育人功能和国防功能。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将军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大学生宣传到位、讲透彻;二要严格制度约束,落实军训请假制度、考勤制度等,规范学生行为;三要进行奖惩调节,将学生参训情况与其军事课(军训)课程成绩、个人和集体荣誉直接挂钩。
(五)构建长效机制,强化军训效果
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军训的一个主要局限性就在于缺乏长效机制,军训成果难以长久保持,很多学者专门就构建军训长效机制进行了探析。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军训长效机制:首先、坚持以科研创新理论,推动军事课建设科学发展,将其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课程,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关注军训的良好氛围,从校领导、老师到学生甚至学生家长都高度重视军训,关注军训成效。其次、以夯实师资队伍为契机,落实军训制度保障、组织管理保障、经费保障等,让军训能够正常、顺利地开展,尤其是在管理上,要做好军训后期管理工作,可创建军训管理系统,跟踪参训学生之后的动向与发展情况。再次、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深度,避免“过则忘”现象,争取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并产生久远的影响。最后、注重宣传教育作用,以成果展、网页、校园广播电视等形式加强军训成果的宣传,让大家深入了解军训的功能,并引以自励。
注释
①教育部等部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的第一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的第十六条,均明确规定了军训的必修课课程性质。
②引自:李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问题及对策》,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期,457页。
③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军训意义与功能的社会调查。
④源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09月16日01版,关于“学生体质将成高校评价指标”的报道。
⑤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二条,2001年。
⑥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四十五条,2011年(修改版)。
⑦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军训意义与功能的社会调查。
[1]陈远.学生军训与高校素质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黄卓.发展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崔乃鑫,张宝进.大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王慧玲.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保国育人功能[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5]杨世红,蔡明,周妍.对构建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大家,2011.
[6]姜春英.论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7]李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卓猛,1986年,土家族,男,湖南,中山大学学生处国防教育中心副主任,研究实习员,硕士,高校国防教育。
文为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训的功能定位研究”的结项成果,项目编号02130-18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