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打造哈尔滨文化强市
2016-11-26尹宏锋
尹宏锋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打造哈尔滨文化强市
尹宏锋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哈尔滨市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已二十余年,“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的概念还不是太深入人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在当前我市全面建设文化名城,打造文化强市的大背景下,更应该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的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打造哈尔滨成为文化强市、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称;文化强市
按照国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科学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市”的战略,全面兴起哈市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哈尔滨市是1994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脉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称号伴随哈尔滨已20余年,在加快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只是一个城市的荣誉称号,还包含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属性,更有待我们去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城市荣誉称号有助于增强城市文化积淀、提升城市品位、宣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是其他城市名片所无法比拟的。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推进我市文化强市的建设。
一、历史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本源,有历史的城市才有独特的魅力。历史文化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之所在,还是避免城市文化面貌趋同化和“千城一面”的必要条件。历史文化沿革着城市历史的文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才有历史的厚重感。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的继承和积淀,是由诸多文化累积起来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我国称之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发达国家则叫历史性城市。历史性城市就不应该仅仅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更要有众多历史文化元素和符号构成的独特文化风貌。当前,我市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符号,当是建设文化名城,打造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
2、历史文化是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打造文化名城——这是在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与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商贸都城等一并纳入新战略主体架构的重要任务。而打造文化名城,公共文化是基础,文化服务体系是重要支撑,这也是哈尔滨市实施新战略的题中之义,是将文化内涵自觉注入城市血脉、融入百姓生活的创新之举。承继和弘扬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确立文化发展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优先地位,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城市的转型升级,构建特色化、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文化。
3、历史文化传承着城市的记忆和情感。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记忆和情感,没有情感内涵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的。在哈尔滨市悠远的文明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这些珍贵的遗存不仅构成了一部最直观的历史画卷,更是记载城市发展的史册。一个城市个性化的历史经历造就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魅力——城市的情感内涵。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遗产,尊重城市的记忆,才能保留自己城市的深厚传统和文明结晶,开启城市情感内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哈尔滨冠之以历史文化名城,这对于激发市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教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哈尔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
1、地域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城市文化底蕴深厚
辽、金两朝是东北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两个契丹、女真王朝,都发源于东北,而后逐鹿中原,并沟通了长城南北,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高速发展。辽、金两代文化历史久远,是哈尔滨本土文化的渊源。特别是作为哈尔滨是金朝建国“金源内地”,金源文化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母体来源。
哈尔滨还是我国传播马列主义思想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19年4月周恩来就来哈尔滨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其后李大钊、瞿秋白、罗章龙等相继来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第一个党组织。1929年以后,哈尔滨一直是中共满州省委的所在地。1946年以后,哈尔滨解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做出过重大贡献,
2、深厚东方地方文化内涵和中西合璧文化
哈尔滨地区在三千多年前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繁衍的地方,北方少数民族以打鱼、狩猎为生,部族生活及北方严酷的自然环境养成了粗犷豪放、的个性特征,加之这一地区与南方文化融会贯通较晚,直到近现代,仍然在饮食、服饰、居住、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深厚的北方人特有的文化特征。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北方民族粗犷、纯朴的个性,哈尔滨人鲜明的体现了这种性格。
特定的历史文化,特殊的地缘因素,使哈尔滨一度成为被沙俄控制的国际都市,大量多国侨民长期在这里居住生活。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都带进了哈尔滨,使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市民生活方式、语言等方面都留有西方文化色彩,如人们称面包为“列巴”。“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也正是人们从城市印象、市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给哈尔滨的另一称谓。哈尔滨具有本土文化和西洋文化交汇重叠的文化特色,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都市型历史文化名城。
3、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从1897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起,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管理中心,就开始城市设计和建设。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优秀近代建筑。建筑样式类型多,艺术价值高,涉及古典系(主要是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哥特系、拜占廷系、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及现代主义、中国系、西伯利亚系、伊斯兰系等。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中,保存较多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在昙花一现的世界各国新艺术运动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打造文化强市的具体措施
1、转变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旧观念,走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旧思路,树立“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新理念。树立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新理念,所谓“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 就是指重新认识文化资源的作用和地位,文化也是主角,也是经济,也是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合理导向下,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合理转化为文化资本,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最根本的途径是经营城市。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有效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经营城市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基本运作机制下,实现城市文化的有效配置和转化。经营城市要经营城市品牌,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一个品牌亮点。有形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骨架,无形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两者对一座城市的文化生长和精神气质有决定作用。
2、立法保证,强化法制意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重在立法规划。其实哈尔滨并不缺少这方面的总体保护规划,特别是2011年《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颁布执行。但是细化不够、执行不力,致使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予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下被拆迁和破坏。在这方面,国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有经验可以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也陆续有一些城市开始制定相关法规。如上海划定中心城区12片,郊区32片,总计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别制订了保护规划,还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制定了141条保护道路,632处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历史文化街区、道路街巷和优秀建筑,都已立法规定永远不准拆迁;杭州、武汉等城市也都制定了类似的立法。我市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也应该健全立法,细化规章,坚决执行,全面配合,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在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政府立法方面给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强有力的支持。
3、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其根本就是政府为主导,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让投资商或企业来参股,共同组成旅游开发公司,以旅游公司为主体,进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在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全面的保护。通过公司化经营、建设和管理,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实现上市经营,实现旅游开发和管理真正的市场化操作,以期达到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最佳结合。
4、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哈尔滨市的国内、国际知名度,提高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知程度,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进行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提升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悠久度。对外,加大宣传范围和力度,树立历史文化为城市文化的品牌形象(可主打金源文化和欧陆风情文化),提升哈尔滨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以及树立国际历史性城市的新形象;对内,科普性的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可主打金源文化和红色文化),提高市民对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认知度,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情结的培养和熏陶。
尹宏锋,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