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邢州佛顶尊胜陀罗尼探究
——以其开元寺经幢为中心

2016-11-26柴慧芳

唐山文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经文邢台佛教

柴慧芳

古邢州佛顶尊胜陀罗尼探究
——以其开元寺经幢为中心

柴慧芳

古邢州是邢台在隋、唐、宋、金的别称,现为河北省地级市。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以佛教密宗经典——《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理论依据,经中主要阐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由来,诵持该经文除恶道、破地狱的功能,以及受益该功能的方法。经文指出:“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上尘埃尘落身上。”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导致经幢建造的最直接原因,可见,经幢是完全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影响而出现和发展。为研究唐朝邢州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信仰,笔者以邢州开元寺经幢作为切入点和中心来,希冀可以促进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

邢台开元寺位于古顺德府衙东面,邢台历史文化公园北面,它于唐朝开元年间敕建,曾为元朝皇家寺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院里现存“八面尊胜陀罗尼经幢”、“尊胜陀罗尼与大悲咒合刊幢”、“唐十六面尊胜陀罗尼经幢”、“大佛顶随求尊胜陀罗尼经之幢”四座经幢。

“尊胜陀罗尼与大悲咒合刊幢”建于唐朝永昌元年八月至天授元年九月之间,材质主要为粉砂岩质,高 1.78 米,单层,八面,每面宽 0.19 米,幢身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悲咒》。该经幢建于高宗后,武则天前,结合当时政治背景可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在高宗仪凤年间传入中国,后得益于佛陀波利的传播,广泛流传。

“八面尊胜陀罗尼经幢”据推建于唐朝,高1.29米,八面(现只存五面),面宽 0.16 米,幢额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归有光在《震川集•卷五》认为该幢内容“计必此经初入中国未久,寺建于开元,当是开元书也”。笔者表示赞同,首先该经幢标题简单,寓意建幢人目的简单,就是发挥经文中原载除业障,破地狱的功能;其次,经幢形制规矩,据刘淑芬在《灭罪与度亡》一书中指出:经幢“通常是八角形石柱”,可见它的形状最常见;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唐玄宗虽更尊崇道教,但他很尊敬不空、一行等僧人,尤其是其“令各州仿效尊胜建幢,建立道德经幢”的诏令更突显了当时地方上尊胜经幢的众多,所以这座相对粗糙的经幢很有可能是民间信众建于开元寺的西边角落里,这反映了当时佛教信仰的兴盛。唐玄宗“道先佛后”的政策已经控制不了民间佛教信仰的兴盛,佛顶尊胜陀罗尼是当时兴盛的佛教信仰经典之一。

“唐十六面尊胜陀罗尼经幢”据推为中晚唐时期建制,砂岩质地,通高 5.76 米,幢身高 3.73 米,单层,十六面,每面宽 0.19 米,幢身刻仅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该经幢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形制为十六面,通高接近6米。相比于前两座经幢,该经幢很明显跟它们不属于同一时间。史载唐武宗实行灭佛政策,导致经幢数量的锐减,但这场法难并未持续多久,即位后的宣宗立即下诏恢复佛教。晚唐社会的动荡不安,民众对佛教的信仰逐渐走向一种精神依赖的状态,人们会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对功能强大、受持简单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的信仰更加依赖,经幢的建造也呈现浮夸的状态,而唐朝晚年时期的高度接近6米的十六面经幢是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该信仰依旧繁荣的表现。

“大佛顶随永尊胜陀罗尼经”于后梁乾化五年建,材质为粉砂岩质,四层,八面体幢身,残幢高7余米,现在只遗存第一层和第二层幢身,幢身刻《大佛顶随求尊胜陀罗尼经》。刘慧达在《河北邢台地上文物调查记》文中对该经幢的幢身、宝盖、浮雕等都进行了详细介绍,确实十分精美。然而,跟前三座唐朝经幢,尤其与“八面尊胜陀罗尼经幢”不同的是“此幢題曰:‘大佛頂随永尊胜陀罗尼经之幢’,前有序,而此无序;前曰罽宾沙門佛陀波利奉詔译,此曰……大兴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诏翻译,俱在永淳间。”归有光从两座经幢经文和建造时间感慨道“盖自晋宋以来至于五季佛教日盛,故虽兵戈俶扰之际,其崇奉不一日废也。”可见,虽然后梁乾化五年所记述的经文版本和唐朝不一样,也增加了其他的内容,但在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邢州的佛顶陀罗尼信仰并未衰落,其信仰最直接最显性的表现——经幢的建造工艺越来越精美,可见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信仰势力的庞大,生命力的长久。

从对邢台开元寺现存的四座经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统一的唐朝经幢数量较多,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经幢数量有所减少,但该信仰自唐高宗兴起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广泛且深刻。

课题项目:该课题获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编号:KYLX15_1344。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225009

柴慧芳(1990-)女,在读研究生,扬州大学,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猜你喜欢

经文邢台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经文
佛教艺术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hether binding theory is adapted to the reflexive pronouns in Chinese and ziji‘self’in Chinese
空相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希望
“讲经文”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