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2016-11-26李晓艳

长江丛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论文学作品

李晓艳

基于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李晓艳

随着当代文学体系的不管革新,对文学文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对文学体系的不断研究,发现当下人们对文学解读的效率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这样严重影响了文学理论的准确性。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西方文学理论更趋向于哲学范畴的内容,使得文学文本本身的属性被大大弱化,对文论的定义也产生了更多的偏差,应针对现阶段文学理论危机的情况,深入剖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并全方面的做好文学文本的解读。本文由文论危机的产生入手,通过文学文本解读中不同认识,分析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文论危机 文学文本 解读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逐步流入我国。其中,西方文学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的引入对我国的文学研究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加快了我国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进程。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并与西方文学的融合,使得我国文学理论与西方文学理论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无法单纯地将西方文论用于我国文学的研究事业中。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西方文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我国的专家学者对西方文论又没有充足的认识。所以,在解读文学文本时,应结合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摸索出解读我国文学特点的有效手段。

二、文论危机的产生与原因

不仅仅是中国,在世界各国的文学界都出现了因文学文本解读效率较低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的阻碍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使得众多专家学者在对分析评价作品时陷入“一筹莫展”的局面,无法有效地对作品进行解读。虽然西方文论在正不断更新,但其内容主要是对其在哲学方面的拓展以及补充,抽象具象、现实主义、虚幻主义、结构主义、魔幻主义等等,但对文本的解读方式方法却并没有的得到更新与补充。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文论更重视演绎的过程,使文学如自然科学一般,是没法让人很好的接受,在文化差异与背景差异的交织中,文论危机也就此产生。

从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受文艺复兴时期璀璨的文学成果的影响,西方文学在哲学与宗教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即上帝创造了万物,自然也创造了美,这对我国的专家学者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需要承认西方对神学哲学交织的美学进行融合而产生的理论具有独特的意义,但这种意识形态已经不在可思辨的范围内。如果在解读文本时将这种论调引入文中,将出现复杂的矛盾关系,无法清晰有效的挖掘文本的内在实质与表现,只将哲学套入到本文的内容之中并归纳概括,并没有就文学文本其本身的背景与文化环境融入到解读与评价之中,忽略了文学文本的唯一性,也就无法将文学作品有效的解读出来,产生了文论危机。这也是西方文论与我国文论在作品的实践评价解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三、有效解读文学文本的策略措施

要想正确解读文学文本就应首先了解文学文本的含义与内容,而在先前的西方文论中是不存在文学文本这个说法的,这种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文学文本作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载体的客观存在价值。黑格尔在其著作《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存在即合理,应当充分认识文学文本的重要性。

其次,应明确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进而承认西方的文学作品与我国文学作品存在差异,就和无法比较莎士比亚与李白两人所获得的文学成就是一个道理,但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深化以及理性的逻辑进行表达。西方文学强调哲学与宗教,从世界销售量第一的书籍是圣经就可以看出西方文论主要围绕哲学神学的美学进行解读,比如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了树上正逐渐死去,而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正被白蚁吞噬,融入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的创设了一个现实而又虚幻的世界;而我国文学更多的是强调情与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吟诗作对,通过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诗词中的场景,而现代文学同样受古代文学的影响,强调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我国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经典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在寒江独自垂钓的渔翁的形象,试想,渔翁在小船上身披蓑衣,独自在漫天大雪的江面上垂钓。虽然字面上诗人主要写景,但通过词语的斟酌营造出一股遗世独立的形象,不提及孤独只因他已超脱了尘世对孤独的定义,主要传达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

所以在此类文学文本的解读中,应注意不能生搬硬套,需结合文学文本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与作者自身情况,尽量避免三者的脱离,否则将无法从最大限度地挖掘作品的特点,更无法有效地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

四、结论

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是当代文学作品主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应明确文论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清楚意识到西方文论对哲学的追求使得文学本人被弱化的问题。由此,在对我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应明确作品的特点,不能生搬硬套西方文论,进而产生文论危机,应结合作品的文体、内容、时代背景以及写作背景的方面,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尽可能地达到有效解读文学文本的目的。

[1]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12(05):168~184,208.

[2]王姝博.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1):336.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李晓艳(1976-),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论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