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艺术在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

2016-11-26宋利荣

长江丛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黔东南建模文化遗产

宋利荣

数字艺术在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

宋利荣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是一个丰富的人类遗产,是最能民族特征的遗产,如何传承面临消失的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本文给出了数字音像技术、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及虚拟实现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思路。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 数字艺术 黔东南

一、前言

数字艺术是指利用电脑处理方法对来自民间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艺术加工,作为提炼成各种宣传艺术呈现给广大用户。比如通过电脑合成处理的平面和二维、三维的广告,而现在5D电影就是数字艺术的代表。数字音像技术、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及虚拟实现等都运用到了数字艺术的技术。

黔东南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和发展与黔东南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历史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黔东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受到黔东南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黔东南特有的自然环境影响。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也日益迫切,通过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获得很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益的经验,也可以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保护生存的自然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身处穷山恶水的黔东南少数民族人民也在慢慢地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逐步提高,同时,黔东南丰富的珍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却面临着消失的濒危。探索如何保护和传承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学者们急需关注和解决的研究课题。

目前,黔东南在保护和传承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方式还是以艺术提炼和口传为主。如蜡染传承技艺、银饰传承技艺、铜鼓农民画等。但这些保护和传承方法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仍然不够全面和完善,而且这种依赖于人的艺术再现的方式也制约了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数字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与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人文息息相关的历史资料保存起来,提供给今后从事此项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的数据和再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采用Internet的平台广泛传播和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不但是传承黔东南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好方法,也是当代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1-2]

二、数字艺术在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

(一)数字音像技术

当今计算机技术正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相机、数字摄像和数字录音等技术意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使用这种数字技术来对各种对象和资料进行采集。

数字技术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方面已经得到应用,例如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的生活现状和生活物品、生产工具和各种器具等实物,节日、祭祀、婚嫁、家庭生活等信息,从文学、美术、摄影、录音和摄像方面用数字技术的手段来记录。再对文字进行编辑录入、对文件图片进行拍摄或者扫描、对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剪辑将这些原始资料录入电脑中。最后用各种数字处理技术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再处理,就能得到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资料。比如对照片进行复原、增强和艺术提取等加工等,可以修复年代久远的一些老照片。如通原始音频和视频资料,用剪辑、合成、增强和降噪等技术手段来进行处理,可以去掉多余的信息和不需要的背景噪音,得到最佳的视音频效果。

(二)三维数字建模技术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再加工可以挖掘一些能完整表达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色,然后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的方法再现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知识积累和提升,为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提供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为黔东南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提供数字技术基础。

所以针对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物件、器具、服装和人物形态等静态信息,以及像劳动、生活、节日和婚嫁等动态信息,都可以在信息时代尝试使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来建立计算机模型,对黔东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进行虚拟实现。

常见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是用手工方式进行制作,其特点是技术成熟而工作量大。由于开展科研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非物质文化的精髓,比如从苗族服饰中提取彰显苗族服饰特征和图案的研究,所常见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并不适合用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为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讲,需要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造。因此为了实现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承可行的办法就是研究三维自动数字建模技术和使用数学方法。如用此技术可以根据收集的原始资料,挖掘黔东南少数民族特色,建立黔东南少数民族邢台、服饰、民居、器具的基本三维造型数据库和软件模型,利用人机交互的技术输入尺寸、造型等特征,由电脑自动建立该对象的三维数字模型,实现对象模型的自动生成。

(三)数字动画技术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时由文化来表达的,但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需要提炼,需要用艺术语言来表达,而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有文化部门工作者的参与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所以用数字动画技术将少数民族的文字、语言、神话、传说、音乐、舞蹈、节日仪式、民居、文字和绘画等资料进行整理和管理,对其进行数据信息挖掘和艺术创作,提取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利用数字动画技术以作品的形式对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艺术呈现,利用Internet进行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四)虚拟实现技术

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特色,用音像和三维数字技术很难像生产、生活、婚嫁、节庆和艺术剧等各种活动的过程实现人机互动交流,因此我们可以用虚拟实现技术建立一个虚拟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黔东南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艺术家借助软件和硬件的顺畅配合来促进参与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沟通与反馈,创造良好的参与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形式,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观众可以通过自身动作控制投影的文本,如数据手套可以提供力的反馈,可移动的场景、360度旋转的球体空间不仅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沉浸感,而且可以使观众进入作品的内部,操纵它、观察它的过程,甚至赋予观众参与再创造的机会。可以让广大的用户通过互联网来访问、来了解和来研究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平台,而这样一个系统需要采用虚拟实现技术来支持。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存储技术、虚拟实现技术和并行计算在慢慢走向普通应用,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与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途径,搭建人类的文化交流的平台,尤其是数据可视化技术、三维景观及数字动画技术等的数字艺术技术相对成熟,因此在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采用数字艺术技术能够展示包括环境、生活、文字、语言、文化艺术等方面在内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各个方面,建立供传承、研究、发展的数据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可以探索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专家学者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数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基础资料。

[1]洪江.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民族音乐,2010(2).

[2]普丽春.黔东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构想[J].黔东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本文系2011年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1GZQN33;2.2012年凯里学院年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1231。

宋利荣(1978-),男,布依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艺术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猜你喜欢

黔东南建模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基于FLUENT的下击暴流三维风场建模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遇见黔东南
《符号建模论》评介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诗书画苑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