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的人道主义观念分析

2016-11-26

唐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荷西撒哈拉人道主义

李 阳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的人道主义观念分析

李 阳

三毛的作品以其丰富独特的人生阅历、洒脱率性的写作风格而著称,《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她将生活经历与生命感悟结合的代表作。在三毛的作品中,爱和自由是恒久主题。现代城市文明与撒哈拉土著文化产生的种种碰撞,让读者在看到一个落后生活世界的黑暗时,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光辉。

一、人道主义思想的萌芽与成长

三毛常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取流浪生活为素材,运用真实自然的语气讲述故事。在她的整个写作历程中,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直存在的,对自我生存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是她作品的不变主题。

(一)青色青春的启蒙

在青涩的人生雨季,三毛接连创作了《惑》《极乐鸟》《雨季不再来》等作品,后结集为《雨季不再来》。在这部集子中,三毛把青春期少女那种孤寂迷失、多愁善感的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几篇作品也体现了三毛早期作品的主基调:苍白、忧郁和迷茫。

(二)金色沙漠的爆发

撒哈拉沙漠,是三毛一生的执着,沙漠,也使三毛的性情得到了全部释放。荷西的爱情、沙漠的壮阔凄美、沙漠人的原始自然,这一切都契合了三毛对生命美,对突破樊篱的向往,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在此期间,三毛相继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等,撒哈拉沙漠里与荷西的生活趣事,出行见闻,都成了她随手拈来的创作素材。

(三)灰色瞳仁的平静

在意外失去荷西之后,洒脱勇敢的三毛也消失不见,她重新用灰色感伤的眼光看待世界,作品风格也出现转折。寡居中的三毛书写了对爱情的无限追忆以及对亲情的真切感激,作品呈现出凄婉哀切的色彩。《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等都是这一时期典型代表。《送你一匹马》《梦里花落知多少》,游记散文《万水千山走遍》等作品则是她重新出发,用笔书写自己看似平静的人生。

纵观三毛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她的一生似乎都在寻找一种理想、和谐的人生境界,情感世界也一直处于对自由、平等的极力向往状态。创作高峰《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对撒哈沙威人的怜悯,以及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每个个体存在的肯定体现在她朴实无华的词句中,人道主义创作观念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混杂在浪漫洒脱的沙漠生活中,浑然天成,顺理成章。即使荷西去后,三毛的创作转为悲观凄凉,但其中的悲情反而让读者看到她对生命的敬畏。

二、《撒哈拉的故事》中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

三毛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并不是简单阐述,而是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不仅包含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尊重,也带有她对于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在用幽默轻松的语调书写生活时,用蕴藏其间的率真,纯净的人生感悟引起读者共鸣。

(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对个人尊严价值的肯定是人道主义的原则之一,人生活的高贵和自由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广施仁心,这是三毛人道主义观念体现最为明显之处。在撒哈拉生活期间,三毛作为异乡人,并没有以自己接受到的思想观念去评价撒哈沙威人,即使在读者看来,他们真的有些“食古不化”。相反的,三毛理解并尊重他们,甚至她爱周围一切“陌生人”,“三毛在以极大的同情心关注沙漠里一切人的命运”。沙漠中落后的文明让妇女们生病时拒绝去医院,三毛就利用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悬壶济世”,当起“沙漠医生”,尽可能帮助她们减轻病痛,而不是鄙视她们浅薄僵化;《爱的寻求》中,在明白沙仑被骗后,她没有言辞激烈的揭穿和谩骂沙伊达,而是帮助沙仑写信。三毛尊重他们的宗教习惯和生活习俗,在接受过现代文明教化的她看来,有些事无法理解,但依然选择了尊重、理解与支持。这是她对撒哈沙威人的博爱之心,是她人道主义观念的思想内涵:肯定人生活的尊严。

(二)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追寻

三毛的人道主义并不只是单纯的哲学意味的解读,她不仅关心周围人的命运和生活,在自我的生命轨迹上,也一直坚持着对人的价值的探索,因为有着追求,才有不懈的动力。

《素人渔夫》与《天梯》中,夫妻二人在工作之余寻找乐趣,享受生活,即使在《荒山之夜》中两人差点遭遇不幸,在篇尾,两人的对话竟然是约定明天再来。看似疯狂的语句,突显的是三毛和荷西与命运的不懈抗争、对生命的执着探究。自在随意的人生,充满冒险精神的生活态度,让三毛的人道主义观念在自身经历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思想内涵也更加丰富深刻,减少了抽象意味,添加了生活气息,社会性也大为增强。

三、人道主义观念的现实意义

三毛作品盛行的七八十年代,正是文学发展百废待兴时期,当时受众群体的理解水平大为提高,人道主义观念中强调的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追寻探究在文学中逐渐受到关注。三毛人道主义观念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其中蕴藏的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不懈追求,让散文的思想加深,不再只围绕着伤怀悲秋,这是对文学发展的一大促进。

同时,三毛自叙传性质的作品对于人生意义、个体价值的尊重让接受者在阅读中提高道德素养,在文学与社会中逐渐形成研究风气。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110000

李阳(1991—),女,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荷西撒哈拉人道主义
各具特色的地区单元复习
月光下的粉黛乱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DESERT ECHO
撒哈拉的甘露店
跟踪导练(一)5
三毛辞稿约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撒哈拉之眼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