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的美学内涵浅谈
2016-11-26颜霜
颜 霜
“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的美学内涵浅谈
颜 霜
“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作为马蒂斯艺术创作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主张真实自然地抒发情感,反对虚假夸饰的矫揉造作,要求艺术创作勇于创新、追求新奇,力图突破僵化格式的束缚。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对当时及现在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马蒂斯“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的艺术主张诞生于西方商品经济浪潮下,此时,文化娱乐产业蓬勃发展。而西方写实主义理论在艺术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发展,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为马蒂斯实现了创作风格的转变。“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的观点,作为他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则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和思想价值:真实自然地抒发情感,再现事物的纯真状态,同时努力追求新奇,力图打破僵化格式的束缚。这一思想对西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马蒂斯艺术创作理论的美学内涵进行论述。
一、以真为美:不带偏见地观看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马蒂斯在《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一文中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看到的每一事物,或多或少被已经养成的习惯歪曲了,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世纪或许更加明显,电影广告和杂志每天向我们提供了大量供眼睛看的现成的形象。”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双眼被太多的事物所蒙蔽,因此人们的心灵也被种种幻象遮蔽。“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人们丧失了儿童眼光的敏锐与独特,看不到事物原生态下的美丽,而马蒂斯提出“不带偏见地观看”,即在于强调“真实”之可贵,并且他在文章中指出:看出每事物的真实面目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他倡导“不带偏见地观看”以尊重个人、事物的自然性情为出发点,追求事物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美丽和自然。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只有真诚地对待生活,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真诚地在作品中袒露自己的心迹,才能创作出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对于文艺创作而言,拥有儿童的眼光不带偏见地看事物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具有真实、天然和本色的特征。作家只有秉持儿童的纯净的眼光,创造出自然地艺术作品,那么艺术作品才会真实,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成功的文艺创作须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将事物的原生状态毫无遮蔽地呈现。而马蒂斯提出的儿童的眼光去体察世界,是拂去虚假华丽的外衣恢复文艺的本真之美。
二、创新求异:陌生化地眼光看待事物
“文学的生命在于不断地出新,千篇一律的重复是文学创作的死亡。本世纪西方的第一个文论流派——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流派,提出了‘陌生化’原理,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避免使文学创作落入‘自动化’的套板反应。”陌生化,就是要把熟悉的变得陌生,使感觉重新变得敏锐和深刻,进而从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造成新奇性的效果,以实现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总是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熟视无睹的惯常化约束,使人们即使面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事物的异乎寻常与非同一般。陌生化使文学、艺术创作永远保持新鲜与独创的品格。
马蒂斯的艺术创作理论表现出陌生化的类似思想。他在《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一文中指出:“像头一次看东西那样看每一事物”,“像他是孩子那样去看生活,假如他丧失了这种能力,他就不可能用独创的方式去表现自我”。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新鲜的,不带任何偏见与虚伪,完全出自灵魂,发自真心。儿童的这种天真思维,以及对所有事物的好奇心,其实就是陌生化的典型体现。这就是说,用儿童天真好奇的眼光看世界,不带一点虚伪和矫饰,必然能够最纯真地认识世界,感受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佳的新奇效果。因此,用儿童的眼光刺激我们已经自动化的神经,唤醒对事物最初的纯真感觉,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这也是最佳形式的陌生化。
陌生化指的是人类审美中对事物的新鲜感,而“儿童的眼光”就成为这种感觉的最佳来源。它能使见多不怪的成人恢复特殊的敏感,使熟悉的对象陌生化并富有艺术魅力。陌生化强调艺术创作的别出心裁∶使熟识的事物获得别样的质感。它们往往借助想象唤醒读者麻木的神经,摆脱世俗的束缚,发现新的东西。一个“拥有儿童眼光”的艺术家不仅要重视情感,更要努力求新求异。只有这样,艺术创作才能保持新鲜和独创,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马蒂斯的“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的美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与鲜明的进步意义。它要求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从儿童的视野出发,追求自然真实,抒发真情实感,努力创造新奇,克服俗套。如果把这种思想理论看作一种创作美学,它必将从深层变革我们的艺术思维,对创作产生启迪和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颜霜,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