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题
2016-11-26陈胜良
陈胜良
散文三题
陈胜良
凤凰行
读过了《边城》,心里便涌动着一种挡不住的诱惑,总想去凤凰看看,去寻找婀娜多情的翠翠,撩开苗人生活中神秘的面纱,感受苗寨原始古朴的风情,饱览那方灵山秀水的风光,沾点伟大文豪的灵气。
终于有机会摆脱眼下的羁绊,放飞渴望的心灵。放暑假了,一家有了同游的时间,虽说是暑日,但仲夏的暑热未能挡住我们前往的脚步。乘车来到吉首,拉客的“的哥”热情地为我们当起向导来。“的哥”建议我们先游苗寨再看古城,于是,我们坐着“的哥”的车,在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公路上,在峡谷幽深两面青山的山道里,一路穿行,一路颠簸,翻山越岭,飞速奔驰。路旁一座座映着翠绿山色的高峰,一个个漾着碧水涟漪的池塘,一栋栋有着古朴风格的房屋,还来不及细看就已抛到了老后,一幕幕迷人的景色在我的脑海里却如浮光掠影,一晃消失,因为我的心早已飞到了苗寨村落,没有空间装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景色。
其实,无论车速多快,也比不上我那闪电般的想象。当我接近村口,我似乎早已闻到了苗寨田野里泥土的芳香,听到了苗家牛栏里牲口的叫声,看到了苗舍屋顶上的袅袅炊烟,然而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的车才开到苗寨的村落。
刚下车,远远听到一群女子从村口送来婉转的山歌声,苗家山歌,以牛为伴,以情相依。一首首动人的歌谣,一个个迷人的笑容,就像美丽的花朵在村落在田野在山岗灿烂地绽放,朴实而芬芳。寨子里,男欢女悦,以歌为媒。山风徐徐吹来,歌声轻轻飘荡,令人销魂。走近村口,那群山歌女挡着路缠着人,情意绵绵地拦门对歌,可我们不善歌唱,只得尴尬地站着,还是一位玲珑的苗家姑娘端来一碗甜酒,让我们以酒代歌,为我们解了围。苗家甜酒香甜可口,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喝过了甜酒,山歌女们又敞开了嗓子唱出了动人的歌声。听着听着,我慢慢地觉得她们的歌声比刚喝的甜酒还要甜蜜还要醉人,真有点酒不醉人歌醉人,那歌声甜得沁人心脾,醉得令人心旷神怡。
两位小女孩蹦蹦跳跳地领我们走进了苗家寨子,说是寨子,但没有防御外来进攻的栅栏围着,没有想象中那种神秘色彩的诱惑,只有一副副热情友好的笑脸相迎,还有那个普通村落真实的袒露。放眼望去,你也可以看到改革的春风吹绿的田野,吹绿的山庄,那里有一样的屋宇但也有不一样的风格,有一样有的肤色但也有不一样的民风,有一样的语言但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沿路拾阶而上便是苗王寝宫,寝宫的墙面早已褪尽了昔日富丽堂皇的光泽,剩下的只是数百年风雨剥蚀后的苍凉。走进宫内,解说员如数家珍地介绍苗王的被褥、苗王的桌椅和苗王的衣裳,还有苗王打天下使用过的宝刀和利剑。抚摸一下苗王的刀和剑便联想起了苗王驰骋沙场,刀光剑影的情景,虽然苗王的宝刀犹在,但它今天还能砍出一片天地吗?看着苗王用过的生活用具,我竟然为一位当年高高在上的苗族首领过着简朴生活感到可怜。如果真能穿越岁月的时空,我想苗王一定会奢望享受他的子孙后代们今天正在享受的现代文明吧。
看了苗王寝宫,我们又看了苗人的演出,演出的节目颇具民族特色,内容丰富多彩,有热情奔放的苗族“飞歌”,有轻快活泼的苗家“跳歌”,还有荡气回肠的芦笙恋歌,有风情万种的“摆手舞”,有热闹非凡的“苗鼓舞”,还有原始古朴的“茅谷斯舞”,精湛的演艺,热闹的场面,让我们心花怒放,还有缠绵悱恻的“哭嫁”,搞笑的“背新娘”,原始古朴的“椎牛”,惊心动魄的“上刀山”和“下火海”等节目,浓浓的爱情色彩,重重的民族风情,让人怦然心动。在世代巫文化的熏陶中,苗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平淡生活。平平淡淡本是真,但苗人为了爱情,却敢上刀山,下火海。当然表演场上的刀山并非真山,只是立在场上的一根柱子,上面扎着一把把真的刺刀,盘绕而上,在夏日阳光照射下,白晃晃,让人望而生畏。当勇士光着脚踩着锋利的刀口一级一级往上爬,我的心跟着蹦蹦直跳,当他爬到那眩目的高度,我的心差点跳出胸口。我由衷地赞叹苗人愿为爱情作出牺牲的伟大精神。看这样的表演,我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走出苗寨,我们的游兴未尽,但还是驱车直奔凤凰古城了。来到古城,我们手持旅游地图,沿着高高的城墙,寻找历史的足迹,城墙就像一条长龙盘绕古城,气势恢宏,古城东西南北各有城楼高高耸立,尤其是屹立在沱江河畔的东门城楼和北门城楼,特别雄伟壮观,然而,在今天的太平盛世,汉人苗人和土家族人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古城内外再也没有了当年烽火连天狼烟四起的厮杀,也没有了战火横飞硝烟弥漫的战事,用来防御外来进攻的城楼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尽管它们仍在高高的城墙上巍然屹立,但它们掩饰不了经受的数百年风雨沧桑。当我立于城楼下等待儿子给我摄影留念时,一种莫名的怀古心情油然而生。我感叹时代的巨大变迁。
循着旅游路线,我们参观了天王庙、城隍庙、朝阳宫、万寿宫、大成殿还有杨家祠堂,一座座千年古刹,一栋栋古朴建筑,就是一段段凤凰民俗历史的形成,就是一层层巫楚文化底蕴的沉淀。在这些宫殿庙宇,室内,古老风格风情万种,室外,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室内室外,一步之遥,恍若隔世。
看完古迹,已是夕阳西下,我们沿着城墙外的一条长满绿草的古道寻找沱江岸边的宾馆,慢步地走着,一幅“城墙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美丽画面映入眼帘,让人惬意!
在江边找好了夜宿的宾馆,夜幕已经笼照着小小山城。还没吃晚餐,可我们游兴正浓,干脆先逛街再吃夜宵。走进古街,只见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四通八达,星罗棋布,木质结构的房屋古香古色,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大街小巷,灯火辉煌,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霓虹灯下的流光异彩与大红灯笼里的闪闪烛光交相辉映,现代式样的建筑与古朴风格的房屋相映成趣。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游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店铺门面,生意兴隆,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好一派繁荣的景象,多亏了山外吹来的春风!
不知不觉到了江边一家餐馆,餐馆因以著名演员潘长江为店名而生意火爆,真是店有雅名客自来呢。餐桌从餐馆里一直摆出来而又顺着河岸摆到了河边,幸好水边尚有一张空桌,我们便坐下等待服务。此刻的等待也是一种享受,因为有人在为疲倦的游客吹奏悠扬的芦笙恋歌,轻快婉转的旋律有如山外飘来的天籁之音,让人心醉。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谈笑喧哗的食客中还有卖许愿灯的小姑娘在穿梭叫卖。客人们买了许愿灯点燃蜡烛然后放在水面上,一个个美好的心愿像一朵朵美丽的莲花在溶溶的江面上绽开,闪闪烁烁,随波逐流,流向远方,那是一道何等靓丽的水上风景啊!河的对岸一排排吊脚楼上一个个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通红的灯火,印红了夜空,也印得沱江一江美艳,像苗女织出的锦绣,也像仙女撒下的红霞,美哉,妙哉!
在江边夜市吃过夜宵也大饱了眼福,当尘嚣渐渐散退的时候,当晚风飒飒吹来的时候,我们回到宾馆,带着今天的欢愉和明天的憧憬,美美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次日清晨,我一起床就爬到宾馆的屋顶上,伫立在空中花园,凭栏远眺,鸟瞰全城,但见沱江逶迤而来,江水穿城而过,美丽而又神奇。沿江两岸,大片大片颇具民族特色的房屋在山坡上顺坡伸展下来,鳞次栉比,依山傍水。房屋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大多青砖砌成,屋顶山墙翘起,远远望去,有如无数只美丽的凤凰在翠绿的山坡上翩翩起舞,展翅欲飞。
吃过早餐,我们徜徉江边,溯江而上,在虹桥上小憩,在东关门外徘徊,在望江亭上观望,虹桥底下碧波荡漾的“回龙潭”,万名塔上婷婷玉立的塔影,夺翠楼里文人墨客的文雅,遐昌阁外美如画面的景致,江中轻轻摇曳的游船及江边婀娜多姿的绿柳,都能轻轻荡起游者心中的涟漪。
好一个凤凰,好一座古城,处处是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满眼是碧水青山,山水交融。那里湖光山色,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因城伟,城因山俊。那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那是一方灵山秀水,孕育了一代名流成长的灿烂凤凰文化,从小小山城先后走出了日理万机的民国总理熊希龄,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师沈从文,驰名画坛的大家黄永玉。喝口美丽的沱江水,我也好想融入灿烂的凤凰文化,和名人比肩前行啊!
凤凰之行结束了,但我对凤凰的依恋还远没有结束。那湾清纯的沱江水还在我心中流淌,江边那轮永不停息的水车还在我的梦中转动,山边那一排排细脚伶仃的吊脚楼还在我梦中浮现,苗寨里那动人的山歌声还在我耳畔回响,啊,美丽的凤凰,你是我精神栖息的家园。
父亲的丰碑
父亲是一位农民,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有彪炳千古的政绩,也没有叱咤风云的威名,只有刻在他脸上的人世沧桑,还有记在他心里的种田经验。他在平凡中劳作,在平凡中生活,在平凡中交往,但他在平凡中却干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一件件,一桩桩,点点滴滴,真情难忘。
说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父亲还是小有出息,他当过几十年的生产队长,自从有了人民公社一直当到他离开人世的那年,没有换过人,难怪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父亲是老队长。
大伙选父亲当队长,因为他读过几年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又会打算盘,也会说书讲传,算写俱全,在乡下,他算得上有点文化的人。平日里哪家要写信,把他请去,哪家要写对联,也把他请去。可惜没机会,要不,让他出来当干部,吃吃国家粮,也是绰绰有余的,然而父亲并不奢望当干部,而是津津有味地当队长。他常常自勉说:“大伙相信你,你就得好好干,不负众望,为人民服务嘛,当农民也好,当干部也罢,都一样。”一个普通的农民能有这般境界,今天回想起来,实在令受多年教育的我汗颜。
父亲有文化也有技术,插田打禾是能手,犁耙耕耘样样行,但他的看家本领还是一年两季的浸种育秧呢。俗话说,春播一颗种,夏收万粒粮,可见,农民一年两季的希望就从播种开始,然而,浸种和育秧大有学问,在村里能有这般学问的只有几个,父亲算一个。到了浸种的时候,社员把一扳桶一扳桶的将种谷放入水塘里,浸泡两天后捞上来,然后,父亲把一桶一桶温水倒入扳桶里,盖上一捆一捆稻草加温催芽。温度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高了会烧坏种子,低了催不出芽,很难把握,而父亲却技术娴熟,胸有成竹。经日夜守护,一颗颗金黄的谷种终于笑咧了嘴,吐出了芽,生出雪白的胡须。谷芽撒入秧田后,父亲更加精心培育,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谷芽萌发出嫩绿的小苗。不出几天,秧苗长得绿莹莹,青翠欲滴,在微微的晨风中,一溜溜的秧田就像一块块绿色的绸缎,迎风摆动,实在太美!
父亲还有一手绝活也让人赞不绝口,那就是拖架子。农村里插秧也讲科学讲美观。插下去的禾苗一蔸蔸,而蔸与蔸之间的行距很有讲究,横几寸竖几寸,不可随意。行距密了,禾苗的光合作用不好,稀了,产量不高,不合算。为了合理密植,农技部门根据一定的规格为农民做成规范的木架子,然后,拖架子的人拖着架子在光滑如镜的水田里横拖竖拖,把一丘丘水田拖成无数豆腐干子一样的横格方块,然而,拖架子很要技术,大多数人拖出来的线条不直,如水蛇过江,弯弯曲曲,可父亲拖出来的匀称清晰,平整笔直,插出禾来横看成行,竖看成线,好似阅兵典礼上的仪仗队伍,整整齐齐,郁郁葱葱,雄姿勃发。
父亲有点文化又懂技术,可他从不翘尾巴,自以为是。他在队上德高望重又是一队之长,可他从不独断专行,飞扬跋扈。他在当地辈分高资格老,可他从不倚老卖老摆资格。他手中有权,可他从不依仗权势,欺压百姓,横行乡里。
大伙选父亲当队长,还因为他吃苦在人先,享受在人后,一心为公,殚精竭力,为民谋利。在乡下当队长其实算得上是个美差。哪个坐上了那个位子便可在队上那块巴掌大的土地上称王称霸,翻手是云覆手是雨,也可在几十号社员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油罐里堂而皇之地揩点油捞点好处,还可撑起一把保护伞,为家人遮风挡雨,难怪哪个队长倒台或离世后,大伙都会瞄准那个位子,争夺那个肥缺。然而,父亲当队长却当得很窝囊,他一不揽权二不贪钱,一不摸鱼二不捞虾,一不讨好二不表功,而是像我儿时牧放的那头老黄牛那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作贡献。
在父亲看来,以他的绵薄之力能使大伙吃得上饱饭不饿肚皮,就是他的光荣,凭他的魄力能带领社员度过一个个难关并慢慢脱贫致富就是他的快乐!在乡下流行一句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社员看来,当队长也是当干部,是当生产队里不拿工资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他是几十户人家的主心骨,他的一言一行举足轻重。其实,当队长容易但要当个好队长却不容易,队上的事,田里的事,社员们家里的事,里面的事,外面的事,事事要过问,事事要操心。父亲就是这样,事事操心而且事必躬亲。
三月浸种和育秧,他担心谷种因低冷的气温发不出芽,也怕谷芽因寒流的袭击长不出秧,所以他真情呵护,精心培育,密切注意,昼夜不分。四月春耕和春插,他担心耕田的进度拖后腿,害怕插下的秧苗误农时,所以他加盟耕者,日耕晚耕,抢时间,争速度。他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披星戴月,忘我奋战在田头,插完早稻迎五一。五月晒田和淹水,晒田本可促进禾苗的光合作用,不可不晒,但晒多了,他又担心秧苗根系会缺水而死。淹水本可使得秧苗吸收氧分,不得不淹,但淹久了,他又害怕水稻会受涝而亡,所以,两项工作,他亲自为之,合理灌溉,干湿配合,保证秧苗茁壮成长。七月抢收和抢插,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热,他担心抢收慢了抢插就赶不上季节,害怕晚稻的产量打折扣,所以,他以身作则,带领社员在开水一样的水田里煎熬,在炉火一样的烈日下曝晒,只争朝夕,及时收割,如期插秧,赢得了抢收抢插双胜利。八月除草和灭虫,他担心“双抢”过后人心涣散,劳力外流,害怕田里杂草丛生,虫灾泛滥,晚稻颗粒无收。所以,他走家串户,苦口婆心,劝留社员共同除草灭虫,施肥灌水,确保晚稻丰收。十一月秋收,他还是担心还是怕。秋风瑟瑟,冰霜如刀,他担心纤细的穗杆经不起折腾而倒伏,害怕稻谷陷在泥里而霉烂,所以他发动男女老少齐参战,自己模范带头,加班加点,及时收割,颗粒归仓。
一年四季,父亲有操不完的心还有干不完的活,但也有闲下来的时候,公社每年召开两次整党整风生活会,父亲是一位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照例要参加,可是,他闲不下,每一开会他都腰酸腿也痛,他总说:“我本是做工的命,怎能享受做官的福?”他总是身在会场心在田间。说来也怪,他一散会回到田里,腰不酸了腿也不痛了。
大伙选父亲当队长还因为他乐于助人,生就一副菩萨心肠。哪家有难,他会奔走相告,争取八方支援。哪家有人生病,他会四处求医,让人药到病除。哪家有斗殴,他会居中调解,好言相劝。哪家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会不请自来,爬上屋顶,帮人盖草检漏。哪家缺衣少食,他会嘘寒问暖,雪中送炭。每年的荒时暴月,田里青黄不接,家家缺粮,父亲便会凭借他的诚信去借粮,聊补断炊人,然而他只能借得几斗几升,可是粥少僧多,个个嗷嗷待哺,所以,父亲常把自家的那份借粮让给孤寡老人,照顾弱势群体。父亲把温饱让给别人,把饥饿留给自己,而母亲也有埋怨,总是与他据理力争。
大伙选父亲当队长还因为他不搞鬼,不为私,人人信得过,心里塌实。他常常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家人,解剖家人又严于解剖别人。记得八岁的哥哥外出割牛草,完不成任务便心生一计,在牛草里塞了块砖头掺假,拿到队上称秤记工分,被父亲看出了破绽,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父亲顿时火冒三丈,对幼小的哥哥大打出手,并责令他向全队社员作检讨,可怜的哥哥吓得离家出走,一夜未归,当哭得歇斯底里的母亲第二天找到哥哥时,他已昏睡在远山的一片麻土里。当队长的父亲可不是我们的保护伞啊!难怪母亲怨他一辈子,恨他一辈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可怕的疾病从天而降,无情的死神夺走了父亲宝贵的生命,母亲没有了怨恨,只有对父亲绵绵的思念,思念中母亲越发孤独,孤独的思念使母亲蹒跚于人间末年。父亲离开了他不愿离开的地方,到了他不愿到的世界,虽然他已远去多年,但今天他的朋友及朋友的朋友,他的熟人及熟人的熟人,还在为他的离去悲伤惋惜,为一位好人本应一生平安而没有平安感到悲伤,为一位老人本可安享晚年而未能享受晚年感到惋惜。
人就是这么怪,父亲生前队上总有人为了粮食的分配,为了工分的评分,为了劳力的安排,甚至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与父亲斗嘴对着干,嗑嗑碰碰窝里斗是家常便饭,然而,父亲一旦永远离去,又都觉得他是个好人,是个很好很好的人。
其实,父亲生前确实有过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感动得多了,人们见到感动的事反而难以感动,人们只有在追忆的时空隧道里才能看到他那些闪闪发光的地方,似乎只有一个脱离尘世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大大的好人!
父亲走了,没有给子女们留下什么家产,然而,他给我们留下了比家产更宝贵的精神。他一生虽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丰功和伟绩,但他勤勤恳恳干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人的事迹和一心一意为人民,点点滴滴为群众的精神,早已铸就了一块不朽的丰碑。这块丰碑不是立在他那简陋朴实的墓前而是立在许许多多农民兄弟的心中。站在父亲的丰碑前,我远远地思考着,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为人民币服务的时尚风气中,做人还是要做父亲那样的人,为人民服务,精神永存,永放光茫,熠熠生辉!
浮光掠影海棠行
受何镜堂先生工作室的邀请,我乘飞机去三亚海棠湾参加了先生75岁的生日庆典。从长沙飞往三亚的沿途景色旖旎,且不说地面上的青山绿水让人心旷神怡,就说天空波澜壮阔的云海,也让人激动不已。透过机窗,看到遥远天际壮阔的云海,一望无际的云海就像一望无际的雪山,金色的太阳穿过雪白的云层,把云堆辉映成各种辉煌的景物,任你想象,景色无比壮观。然而,壮观的景色却留不住我急切飞驰的心,我的心早已飞到了三亚海棠湾,因为在那里我可以再次见到何镜堂院士。先生生日庆典选在海棠湾,并非是为了游览观光而是为了让大家共同感受海棠湾9号国宾馆设计的精彩,也让大家一起分享团队成功设计的喜悦。
提着行李包走下飞机,一股熏蒸热浪扑面而来,让人感到四月初的三亚就有了盛夏的酷热。走出机场,站在出口处四周观望,碰巧看到一位亭亭玉立笑靥如花的年轻女士伫立在楼道上等人。哦,那不是先生的女儿何箐吗?虽然与何箐不曾见面,但从书籍报刊杂志上看到过她灿烂的笑容。走过去与何箐打招呼并做了自我介绍,寒暄过后,我顺着她手指着的方向,看到何院士和李绮霞老师拖着行李箱跟着团队人员精神抖数地走来。看他们年纪大,旅途疲倦,我便迎上去帮他们拖箱子,可是他们婉言谢绝。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从不愿意麻烦别人。
团队的人到齐了,大家坐上大巴车向宾馆方向开去。我和何院士一家人还有郭卫宏书记坐的是面迪。面迪在国际旅游岛的公路上奔驰,一排排椰子树抛在脑后,我的眼睛在好奇地搜寻前方的景物。突然,一大片别具一格的建筑物跃入眼帘。郭书记察觉我所好奇的建筑物,便用手指着它们告诉我说那是琼州学院。书记慢慢地给我讲起了琼州学院这个巧媳妇成功地做了一顿无米之炊的故事。原来琼州学院校区在海南五指山,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狭小的校园面积严重阻碍了学校前行的脚步。为了突破这个瓶口的限制,学校在三亚买了一块地皮,希望崛起于美丽的海滨。然而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要建教学大楼,岂不捉襟见肘,非常尴尬吗?学校要发展,当然会有困难,但如果不发展,困难会更大。正所谓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为了发展,学校只好驾冒底船,倾其所有,才建了几栋房子。不过,房子的设计请的是何镜堂院士和他的团队。没有想到,华工的设计引起了地方政府很大的兴趣,于是政府为学院提供了大笔无息贷款,就这样,琼州学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美丽的国际旅游岛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哦,原来还是华工人的设计救活了琼州学院呀!
面迪在公路上疾驰,我的思绪在三亚广袤的土地上飞扬,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海棠湾9号。远远望去,雄伟大气的国宾馆坐落在椰树林立的翠绿中,昂扬于绵绵起伏的群山中,俯瞰波澜壮阔的海棠湾。几栋建筑矗立在山丘上,楼群各处地势高矮不一,但错落有致。国宾馆主楼巍然屹立,鹤立鸡群,气势恢弘,仿如大鹏,在蔚蓝的天空下,展翅欲飞。下车后,走进国宾馆,感觉像是走进了中国文化心灵的深处。站在前台等待办理入住手续,其实,我是在等待品尝何院士和他的团队为与会者准备的建筑文化大餐,等待好好享受传统文化与地域风情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大堂里阵阵凉风吹来,全然没了三亚酷热的感觉,我还以为室内安装了空调。但我感到奇怪,既然安了空调,那么大一个大厅,怎么东西两面的门窗都没有关闭?冷气往外跑,岂不浪费电吗?好奇心的驱使,我四处观看,可我还是没看到空调。我感到疑惑,何院士为我解了疑。原来大堂既是前台登记处又是观海大厅。大厅完全对着海湾,站在中央,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海面尽收眼底,还有海风不断,凉风习习,让人特别惬意。临近门窗,还能看到一片碧水蓝池。何院士用手指着窗外的大海说,从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陆风经过厅前这片水池时慢慢降低了温度,然后给大厅带来了持续的穿堂风。哦,独具匠心的通风设计,竟然使这个大堂成了没有空调但胜过空调的全自然通风的舒适环境呢!
办完手续,提着行李包跟着大伙去寻找房间休息。走出大堂,看到楼与楼相连,廊与廊相接,道与道相通,屋舍俨然,庭院幽深,四通八达。几栋建筑彼此相连,鳞次栉比,犬牙交错。主楼屋宇间,廊道蜿蜒。廊道上,可闲庭信步,可观海赏景。廊道下,有绿草蓬蓬的石头路,有碧水涟漪的蓄水池,池上有颇具情趣的小石桥。小桥流水和热带树林的田园意境,让游人赏心悦目,很快忘却了旅途的疲劳。沿着廊道左一转又一弯地迤逦而行,有点走迷宫似的,差点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号码。我还在惊叹国宾馆建筑楼群设计的艺术,与我同行的书记便给我讲起了国宾馆设计工程竟标的事。设计国宾馆是一项特大工程,标准非常高,要求非常严,所以来参与竟标的高手如云,最后角逐的是全国高手中的高手,八雄争魁,但最后夺魁的是华工。
海棠湾之行的主题曲是第二天参加先生的生日庆典。说是生日庆典,其实更是一场学术交流,因为庆典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建筑设计研讨会。研讨会洋溢着浓浓的学术气氛,与会者沉浸在一片欢乐和期待之中。研讨的内容就是介绍三亚海棠湾9号国宾馆设计的始末。主讲者从项目原由讲到本土文化,从本土文化讲到结构生成,从结构生成讲到功能布局,从功能布局讲到空间结构,最后讲到了建筑语汇。主讲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细心聆听,感觉身临其境,仿如走进了宾馆的每一个角落。先天走进宾馆,爬上观光塔,看到宾馆的的屋顶层层叠叠,飞檐翘角,亭台楼阁,各显风姿。我的心情愉悦,觉得屋顶景色非常美妙,但妙在何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听了主讲介绍后,心里才开朗起来。原来在设计国宾馆时,设计者把国宾馆放在山海环境里考虑,所以屋顶采用冷灰色彩,与山海协调,仔细推敲建筑物各段高低的轮廓,它们错落有致,与周边绵绵山峦遥相呼应。建筑立面采用接近沙滩的米黄色调与海岸相融,屋顶采用冷灰色彩与山海协调。看到这景色,让人感到走进宾馆好像走进了蓝蓝的大海,走进了绿绿的山林,走进了美妙的自然,华工的设计,妙不可言。
观看国宾馆,让人惊叹,让人扼腕叹息,而参加何院士生的日晚会让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典礼上没有传统的鸣炮奏乐,有的是师生交流,大家同乐。没有俗套的拜寿仪式,有的是莘莘学子对老师举杯祝福。没有披红戴彩,有的是业主对寿星的赞誉。国宾馆总经理饱含深情地说:“首长去别的国宾馆,最多的是批评,而来海棠湾,只有高度的赞美。我们衷心感谢先生为我们设计了最好的宾馆”。学生也是儿女,一百多位精英人才从全国各地飞来,博士后,博士生,研究生,大学教授,设计院长,人才济济,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第二天,我满载着何院士生日庆典上的融融春意坐飞机返回长沙。漫漫旅途,虽然天空依旧云海壮阔,但透过机窗仿佛看到的不再是云海而是地面的一棵大树,一棵长在岭南大地高高山冈上的大树。我在遥远的天际衷心地祝愿大树更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迎接蓬蓬绿绿生机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