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都市里寻找心灵的归宿(点评)

2016-11-26周建新

海燕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青蛙小说生活

□周建新

在都市里寻找心灵的归宿(点评)

□周建新

在我的印象中,女真近些年的小说,大多以沈阳作为生活背景,书写底层市民的悲欢离合,思考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困惑与疑惑、生存与渴望。比如获得《小说选刊》双年奖的《黑夜给了我明亮的眼睛》,通过一位夜班出租车司机的眼睛,看到了夜幕掩饰下城市暧昧不明的种种表现。虽说篇幅不很长,内涵却很丰富,通过悬念叠加、一波三折的故事,道出了当下都市人的心理危机和生活困惑。再比如她近期创作的小说《说好了不见为散》、《一个跟头》、《看电影的女人》,这些作品不回避现实的冷峻与凌厉,直面现代都市底层的生存状态与人的内心冲突,从平淡而又细碎的生活中探索出人物内心复杂的世界,用犀利而又不失柔软的笔触,写出人性的温度。

《听取蛙声一片》这篇小说,故事并不复杂,通过“我”,一个退休的老教师,终于寻找到了能听得到青蛙叫的小区安度晚年,却遇到了一连串的问题,小小子捞走了小区水塘里的蝌蚪,园区里有更多的人把失眠归罪于蛙鸣,与从前的学生们聚餐,最后一道菜居然是青蛙,维护青蛙的生存权的教师,最终愤然而去。

我很喜欢女真小说中的这种人文关怀,尤其是这篇小说,以小中见大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独具风格的创作手段:第一,作者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切入角,以青蛙这个很小的话题入手,介入一个严肃的生态问题,在寻常的生活中思考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态,从细微之处和文化惯性提出对生态问题的忧虑(含人的心灵生态问题),从而进行一种意义上的探索。第二,作品通过“我”拯救青蛙的一系列行动,从中折射出了现实生活中市民阶层普遍存在的麻木与自私,作者敏感地发现了人们熟视无睹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市民阶层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生态平衡的意识养成,缺乏一个从根源上的补救,这不仅是作者的忧虑,也是我们诸多社会问题的结症。第三,作者是个不动声色讲故事的高手,故事在生活流中无意地流淌出来,山间溪流一般,跌宕起伏,紧凑、紧张中不失舒缓,平静、平淡中不失浓墨重彩,提升了小说的观赏性。第四,小说的创作中,有一种表现形式为大巧若拙,不着痕迹地运用技巧去写,作者很会游刃有余不动声色地动用技巧,以青蛙作为小说的“核”,通过捞蝌蚪、立禁捕的标牌、蛙声中的失眠、压轴菜板栗炒田鸡等情节,层层推进,把小说推向高潮,从而带来阅读后的掩卷深思。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继续延用她惯常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细碎的生活表象中,构架清晰明朗的故事,通过白描的手段,细腻的细节铺陈,折射出人物内心丰富而又复杂的世界。细密是女作家的特点,作者的细密是内在的,是在品味细节中得出的,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却如同东北的男作家,叙述的节奏疏朗明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象征的运用,愈来愈加成熟,小说的青蛙,与其说是一种动物,事实上,却是作品的象征,是善良美好的象征物,更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化身。通过象征意味的不断宣扬与深化,不但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厚度。不容忽略的是,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貌似松散与随意,却是不经意间的点睛之笔。如,我与小小子,与老伴、与物业、与学生,虽着墨不多,却敏感与传神,熟悉得就像读者身边的人、身边的人际关系。毕竟,小说是人学,作者深谙此道。

当然,小说也不是完璧无瑕,文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如果在叙述上对小说的张力和厚度更讲究些,语言的弹性更丰富些,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会更佳。

责任编辑 张明晖

猜你喜欢

青蛙小说生活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小青蛙捉虫
生活感悟
谁能叫醒小青蛙?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