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人眼中的江苏作家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汉学家毕飞宇苏童

李 巍

法国人眼中的江苏作家

李 巍

近年来,江苏作家的作品在法国受到越来越多的译介和关注,法国汉学家、出版商、文学评论家、普通读者等不同接受群体对江苏作家持有不同的审视目光。由于文化的差异,现阶段法国读者对江苏作家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江苏作家 法国 译介

一、前言

随着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陆续被译介到法国。江苏作家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中特色鲜明的一支,受到了法国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苏童、毕飞宇、陆文夫、黄蓓佳等近十位江苏作家均有作品被译为法文,在法国刮起了“江苏风”,仅毕飞宇一人就有七部作品得以在法国出版。

二、法文译本的翻译风格

中国的文学作品被译为外语,通常是由国外的汉学家完成的,因为他们对接受国的语言和文化了解有着最为深入的了解。由此往往会引出翻译界和文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即语言转化过程中对原文的“改动”。以葛浩文为例,为了迁就接受国的读者和出版社,他在翻译莫言作品时,便做了较大的变动,如《丰乳肥臀》的英译版本中就做了很大篇幅的删减。

面对“改动”的问题,法国汉学家的观点与英美汉学家不同,他们更重视对原文“忠实度”,倾向于保留原文的所有细节。法国著名汉学家何碧玉的如下观点代表了法国译界的普遍看法:“一个译者不应该轻易地跳过原作的细节……因为细节关系到原文的深刻度……在不明白原作内涵的情况下就任意删除,是极其不严肃的态度。”[1]对于当今流行的“改写”或“删除”的翻译方法,何碧玉也并不赞成,她认为:“‘改写’的做法在19世纪林纾那样的时代也许需要,但当代社会已经变得十分的多样化,应该提倡保留各国不同的文化特征,……就犹如你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你不喜欢的部分可以跳过去不读,但是别的读者也许就对你所跳过的那些细节感兴趣呢!”[2]“我们不会对原文做任何的改写、再创造,而是尽可能做完全忠实原文的翻译。”[3]因此,法国汉学家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会更加严谨,更加忠实于原文。作为出版方,法国出版社虽然也考虑市场因素,但同美国出版社相比,他们对于作家作品能表现出更多的尊重,这源于法国文学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此同时,法国出版社对于作品质量的要求会更加严苛,“法国文学界往往会把短期的商业利益搁置一边,愿意出版一些他们认为优秀的作品,这也是一直以来他们多坚持的文学多元化传统。”[4]因此,法文译本的江苏小说保留了对原文的最大忠实,使得法国读者能够读到更加“原汁原味”的作品。

三、法国人眼中的江苏作家

(一)汉学家眼中的江苏作家

汉学家既是江苏作家文学作品的翻译者,同时也是这些作品最早的阅读者。在当今法国有一批声望卓著的汉学家,如何碧玉、金卉、克罗德·巴彦、诺埃尔·杜莱特、安必诺、安妮·居里安等,他们一方面从事汉学研究,一方面将中国的作品译介到法国去。这些汉学家在选择所要翻译的作品时最为注重的往往是原作的风格和意蕴。何碧玉于2011年来到中国时,曾有一次和毕飞宇当面交流的机会,当时她就向毕飞宇讲述了选择翻译《雨天的棉花糖》的原因:“有时候我自己读了一部作品,觉得很好,就一定要翻译出来。我们翻译你的《雨天的棉花糖》就是这样的情况。……一读就觉得你写得太美了,于是决定要译过来。”[5]曹丹红认为“何碧玉说《雨天的棉花糖》很‘美’,是因为她感受到了这部小说浓浓的诗意,因而也就是抓住了原作一个关键的风格特征。”[6]杜莱特夫妇二人在翻译苏童的《米》时“再现了原作的气氛意境,让全文笼罩在浓浓的中国色彩中,意境美、形式美、音韵美和谐统一”。[7]由此可见,法国汉学家们之所以对江苏作家的作品情有独钟,是因为这些作品的风格和意境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二)出版社眼中的江苏作家

法国从事中国文学作品译介的出版社主要有南方书编出版社、中国之蓝出版社和毕基埃出版社。和汉学家不同,出版社对作家的选择主要是出于市场的考虑。从他们出版的江苏作家作品的数量便可以看出,江苏作家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还是很高的。苏童的《妻妾成群》在普通本不多时便改出了袖珍本,袖珍本的出版意味着传播的普及性,说明该作品有朝一日会落入到普通读者或学生的手中;[8]毕飞宇是出版作品数量最多的江苏作家,在法国共出版了七部小说;黄蓓佳、汪曾祺、格非、陆文夫、叶兆言等江苏作家也都有作品在法国出版。

(三)文学评论家眼中的江苏作家

虽然江苏作家乃至中国作家已经走入了法国文学评论界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法国评论家眼中仍处于边缘位置。文学评论家们对江苏作家的评价大多流于表面,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如2004年巴黎书展介绍中国作家的手册中是这样形容苏童的:“苏童非常擅长描写模糊遥远的历史,他的小说经常以中华民国和封建时代作为背景。令他声名鹊起的是描写女性的作品,……他的笔触敏感细腻,具有内敛的诗意,传达出悲剧意味,在苦难、堕落和颓败的背景上,描绘现代人物和历史人物复杂、犹疑地精神状态。”[9]如此这般对苏童的作品进行简单定位显然是不合适的。

(四)法国普通读者眼中的江苏作家

法国普通读者对江苏作家的作品多持欢迎的态度。苏童的《妻妾成群》“法文版于一九九一年问世,在法国发行量多达六万册,……六万册的发行量对中国文学作品来讲,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起点。”[10]因为即便是莫言的《红高粱》,美国译者葛浩文也说:“我查了一下,已经发行到两万册左右了。虽然是印了十几年累积的数字,但是中国文学的翻译能够到两万册,我已经很高兴了。”[11]毕飞宇在2004年的巴黎书展上被评为“最受法国读者喜爱的中国作家”[12],并且在尼斯还有读者为他建立了读书会,“他们定期活动,朗读我的作品,还给我提问题。有一次他们通过南京大学的曹丹红老师给我提了一大串问题,我一一回答了,曹丹红老师再转译过去,然后让人在读书会上朗读,像模像样的。”究其原因,一来是因为法国具有强大的文学传统和读者基础,二来也是因为江苏作家的作品真正打动了这些法国读者的心灵。

四、局限性

由于中法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法国的汉学家、出版社、文学评论家、普通读者对江苏作家的解读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他们没有看到江苏作家风格的多样性。在法国人的印象中,江苏作家往往都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文笔细腻而委婉,用语精致而考究。然而这样的印象其实是片面的,与事实并不相符,这只是对某些江苏某些作家的某些作品风格的结语,并不能以此认定江苏作家的整体风格。事实上,赵本夫、周梅森等苏北作家的风格是相当粗犷而豪放的。即便是毕飞宇这样的苏中地区的作家,其风格也是多变的。

二是对江苏作家作品的思考深度不够。法国读者往往只注意到江苏作家的女性描写、婉转的文风和新起的中国元素,而没有进行更深的审视,尚未看到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考。苏童便曾说过:“我的终极目标不是描绘旧时代,只是因为我的这个老故事要放在老背景和老房子最为有效。试想一下,如果我把《妻妾成群》改写,抛开外表所有可以剥离的东西,那些院子、宅子等,我可以把它处理成当代生活中四个机关女职员和一个上司之间的关系,这样写不是也很有趣吗,会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篇小说。”杭零和许钧认为:“对于苏童而言,历史仅仅是一件外衣,一个衬托人物表演的布景,他的目的是以历史为道具,描写、探索人性中复杂的方面。”[13]

五、结语

近年来在法国出现的“江苏作家”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虽然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法国人对江苏作家、作品的思考还不够深刻,但我们应该相信,这种现象只是文学和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随着交流的深入,两种文化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的时代终将到来。

[1]陆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法国现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家何碧玉研究[J].中国翻译,2009(4):27.

[2]陆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法国现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家何碧玉研究[J].中国翻译,2009(4):27~28.

[3]季进,周春霞.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何碧玉、安必诺教授访谈录[J].南方文坛,2015(6):41~42.

[4]吴赟.(浮躁)英译之后的沉寂——贾平凹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J].小说评论,2013(3):77.

[5]毕飞宇,何碧玉.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路还很长[N].经济观察报,2011-5-23.

[6]曹丹红.从风格视角看法国对毕飞宇的翻译和接受[J].小说评论,2014(6):38.

[7]张璐.苏童(米)法译本的风格再现[J].法国研究,2006(4):94.

[8]张寅德.中国当代文学近20年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J].中国比较文学,2000(1):63.

[9]高方,苏童.偏见、误解与相遇的缘分——作家苏童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2):48.

[10]王文强,汪田田.苏童小说海外传播研究——以英法世界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5(3):185~186.

[11]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7.

[12]高方,毕飞宇.文学译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2(3):52.

[13]杭零,许钧.对于苏童的小说,历史只是一件外衣——苏童小说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N].文汇报,2007-3-4.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本文系李巍主持的“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编号:15jsyw-10)的研究成果。

李巍,男,江苏人,讲师。

猜你喜欢

汉学家毕飞宇苏童
浅谈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中的创伤书写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海外汉学家影廊
被冤枉
谁是谁的眼
谁是谁的眼
毕飞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