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早晚课诵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016-11-26彭之梅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戒律道观道士

彭之梅

道教早晚课诵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彭之梅

道教早晚课诵是随着道教宫观制度的建立和戒律制度的基本完善而形成的,凡居住在宫观的道士,早晚课诵是每天必行的功课,因此对早晚课诵制度的历史溯源及其发展脉络的考察,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道教早晚课诵制度形成的原因、历史价值,对于现代宫观的早晚课诵制度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道教 早晚课诵 制度

早晚课诵作为道教宫观每天都要进行的日常性仪式,不是每天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深刻用意的仪式。凡是住庙道士,必需按时上殿诵经,以继承道教教理教义、坚定自己的信仰、加强自身的修持,“由是而入,可以炼不坏之身,可以达圣通神,可以上报四恩而大济三有,是故教门莫不重课诵而谆谆教诫”①。目前学界对于道教早晚课诵制度的系统研究甚少,大多数是从道教音乐的专业角度考察诵经科仪在音乐领域的技法、特点、唱腔、音乐类型等方面,如蒲亨强教授的《道教“课诵”仪式音乐源流考》②一文,主要针对课诵仪式音乐在当代的基本运用情况及历史源流进行了考察和梳理;或者是从音乐的角度考察某个具体宫观的早晚课形式,例如王悦的《崂山太清宫早课音乐考察》一文③对青岛崂山太清宫道教音乐进行研究,把音乐放置于早晚功课仪式中探讨其生存现状;《武当山道教诵经音乐诵唱技法研究》④则是主要考察了武当山道教诵经的技法,分析了道乐对民族声乐的影响,类似的考察还有《浙江金华赤松黄大仙宫课诵科仪音乐调查报告》⑤、《上海崇福道院早晚功课仪式音乐考察与简析》⑥,除此之外,对早晚课诵制度的研究主要出现在人们研究道教科仪的文章或专著中,闵智亭《道教仪范》⑦中有对早晚课诵的简单论述,《浅析儒释道修行的方法》⑧一文简略论述了道教早晚课诵这种修行方式。《道教的礼仪》⑨一文中也对早晚课诵做了简单的介绍。历览前人的文章或专著都没有对道教的早晚课诵做比较系统的考证和分析,鉴于此,笔者拟从道教文献中详细考察道教早晚课诵制度的形成。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要求离绝世俗进行修炼、祀神,便出现了专供道士进行宗教活动的处所(后世俗称宫观),宫观的形成发展是早晚课诵制度的产生必要空间条件,随着宫观的发展,就需要一定的戒律来规范和约束道士的言行举止,正是道教宫观制度的建立及戒律的完善,促使道教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关于道观的发展,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称修道斋戒的场所为“茅室”、“故当养置茅室中,使其斋戒,不赌邪恶,日炼其形,勿夺其欲”,另外在《要修科仪戒律钞》中“道民入化,家家各立靖室”⑩,另据南朝刘宋《陆先生道门科略》记:“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说明此时已经对民家靖室有了一定的要求,但是其构造和格局都比较简单,道民除了在三会日集中在一起进行宗教活动外,平时都不在一个地方,此时还没有文献明确地记载过集体的早晚课仪式。

到南北朝初年,道教宫观制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出现了被称为馆、观的修炼场所,道馆、道观除了是道士们的祀神、修炼之地,也是他们的生活居住之地,并提倡道士出家住宫观。《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日本福井康顺、秋月观瑛认为此书作于隋初,大渊忍尔认为是唐朝,而据吉冈义丰考证,此书编著于陶弘景殁后(536年)至梁孝元帝在位(552-554年)大约二十年间),其卷一“置观品”中具体记载了道观体制,对钟阁、经楼、烧香院、写经坊等各种建筑体制有详细规定:“布设方所备有轨制,凡有六种,……皆需帝王营护、宰臣创修度道士女冠住持供养,最进善之先首不可思议者。……凡观皆须别造一院,屋宇如法。拟供修造天尊等功德。”卷二“度人品”载:“凡道士女冠出家之后,先须纲纪整齐。法教凡有五种,一择其道行淳厚,心常营法不私其已愿成就者……”表明南北朝时道观建设已具规模,除祭祀场所外,也建立了出家常住宫观的制度。这些场所的制度化,为道士进行早晚课诵提供了必要条件,道士住宫观过集体生活,就有更多的戒律来规范和约束道士的言行,指导道士的生活和修炼的准则,因此制定戒律成为这一时期道教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可以推测,早晚课诵制度也在这个时候萌芽。《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至卷六具体描述了各种仪范,内容包括诵经、讲经、修道品阶、斋戒等宗教活动的仪式。卷四“诵经仪”就明确记载了课诵制度:

三上香,绕经一周,复三上香,唱“人各恭敬,至心皈依道经师”,唱“平坐如法”,净水(洒净),熏净,行经,唱赞咏如法咒曰“宿命有信然,弱器谓之无。皆欲眼前见,过目则言悠……”,次唱静念如法,叩齿,存思,次唱一切诵各念无上尊七遍迄。唱请转法轮,乃一时开经。若别推一人上座诵经,便唱请法师升高座。法师起执简当经象三礼,上座,三拜,此洞玄法,余洞真洞神各依本法。……科曰,凡读诵经依此仪。

这表明当时就有专门的诵经仪式,并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卷六的“常朝仪”,“四众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谓之常朝”,也就是这个仪式早晚都要进行,并且也对其流程有详细的规定,其仪式流程主要是:入堂,上香,颂,三上香,礼十方,唱归命礼,忏悔文,三途颂,发愿,学仙颂。“常朝仪”的核心部分是礼十方,早晚课诵则是以诵念咒经诰为主,但是两者都是每天重复进行,早晚课诵中也有上香、颂、礼方、三皈依、忏悔等环节,此时的早晚课诵制度已经有相对固定的流程,比以前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至于明代,道教课诵制度逐渐趋于完善,据《太清玉册》载:“道众凡栖琳宇,当以焚修祀事为先,宫观之住持,每日集众升殿,焚香、讽经、朝真礼圣,当体祀天奉教之心,以罄修真学道之志。”他们认为“晨昏启闭”最为重要,“晨钟暮鼓召百灵,壮宫观之威仪,弘山陵之气象,每日晨昏不可有缺”,在明代,早晚课诵制度得到很高的重视,因此在一般的宫观,早晚课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直到清代,早晚功课制度已经在道教宫观普遍实施,并且仪式的流程相对稳定。清道人重刊《太上全真功课经序》强调了早晚课诵的重要意义:“窃以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墙。讽经诵咒,乃修仙之径路。得入道之门,可以入元始之性。获修仙之路,得以晓自然之心。是故道者,住丛林,焚香火,三千日里勤功,十二时中无怠。”→17

目前,各地道观早晚课诵所用的经书有两种版本:《玄门日诵早晚课》和《太上全真早晚坛课》,其内容相似,每次持续约一小时,都是早晚进行。全真道观较好地保存了早晚课诵制度,相比之下,正一派道观中执行早晚课诵制度的宫观较少,仅有上海白云观、上海城隍庙、江苏茅山、苏州玄妙观等一些较大规模的道观。这可能与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之后,规定住观道士必需日诵功课有关。

注释:

①闵智亭主编.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注[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

②蒲亨强.道教“课诵”仪式音乐源流考[M].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

③王悦.崂山太清宫早课音乐考察[M].歌海,2014.

④李志慧.武当山道教诵经音乐诵唱技法研究[M].武汉音

乐学院硕士论文,2014.

⑤陈芳,罗集.浙江金华赤松黄大仙宫课诵科仪音乐调查报告[J].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⑥李萍.上海崇福道院早晚功课仪式音乐考察与简析[J].歌海,2013.

⑦闵智亭.道教仪范[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⑧刘方华.浅析儒释道修行的方法[M].学理论,2011.

⑨周高德.道教礼仪[J].中国宗教,1996.

⑩《道藏》第6册,《要修科仪戒律钞》卷10引《太真科》.11《道藏》第24册,陆修静《道门科略》.

(16)同上.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彭之梅(1992-),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佛教。

猜你喜欢

戒律道观道士
A New Way of Dao
“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王婆酿酒
《道士下山》
龟兹壁画“杀犊取皮”
“八戒”是和尚的戒律吗?
政商关系五戒律
戒律和自由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