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2016-11-26邓伟
邓 伟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邓 伟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对这一问题的追问不只是如工具主义般狭隘地把道德作为满足需要的手段,更在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道德,人作为道德性存在依赖道德,而人有理性基于内在的价值认同最终选择了道德,人也由此获得了“人格的、更大的内在价值”。
道德;存在;理性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人们习惯于这样去追问事物的“动机”,包括道德的。如果以“德福一致”对“有道德”进行原初追问,那人们在经历了“有德而无福”之后是否就意味着要放弃对“有德”的追求?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德福不一”也并不能阻挡人有道德。这就意味着,人有道德不只是如工具主义般狭隘地把道德作为满足需要的手段,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道德只是理由之一。其实,人和人类社会对道德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关系而产生的,而人在现实性上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调适社会关系的道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紧密关系使道德成为人类存在和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作为道德性存在而依赖道德成为理由之二。追问到此,人有道德似乎还是基于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和依赖,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提及“人的自由观念”,人有理性基于内在的价值认同选择了道德,道德的应该在此成为人的“必然意愿”成为理由之三。
一、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道德
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道德,扩展到人类社会更是如此,这是人对道德的最初动机,也是最现实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基于人类个体、群体和社会在运转过程中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在这个过程中它创造了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关系,与此同时它还创造了用来调适这个社会关系的道德。不管是社会性的人还是人所构成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能调适社会关系的正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人出于个体更好地生存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不能让道德缺席。
人有道德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当然,这是在文明社会的前提下来讲的,因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以人以及人类社会有道德为前提的。所谓“更好地实现生存发展”是人在对现实社会遵守道德、崇尚道德进行利弊权衡之后得出的结论,更像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而这种权衡本身并不一定是合于道德的。人有欲求,想升官发财,想富贵终身,欲求不一甚至是冲突的解决要让各方满意,首要的就是靠德行来规范。在这种状态下,人要想实现自身更好地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道德、崇尚道德。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道德规范协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而对诸种社会关系编织而成的社会来说,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益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私有制,而且导致利益关系的日益明晰,这些分明的利益关系并不是毫无交集的,在利益面前一旦发生冲突就是刺刀见红的对决。在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人类劳动创造的道德也因为社会生产和劳动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庞大的社会系统要想润滑地运转下去,就要借助日益发展的道德来规范协调社会关系,控制约束利益冲突,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运转。
二、人作为道德性存在依赖道德
人有道德是出于对道德的现实需要,若是一直停留在这种把道德当作工具的层面,那人类道德也高不到哪里去。人认识到社会关系和调适社会关系的道德之后,开始迈向有道德地生活,而这也反过来重新塑造了人,由此开始,人类再也离不开道德,道德是人的道德,而人也成为有道德的人。道德成为人类存在和生活的一种方式,人在客观上也成为了道德性存在,作为这种道德性存在人类不可能离开道德。
劳动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人类开始从自然状态迈向社会状态,而人类有道德地生活则是人在精神领域,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迈出的重要一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②”,孟子提出的这“四德”都是“我固有之”,这种固有的状态反映的正是道德作为人类的存在和生活方式。从社会整体而言,道德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好像成为了人的天生本性,这些认识都反映出道德作为人类存在和生活的一种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人类再也无法离开道德而存在,人类已经成为道德性存在。
人类迈出有道德地生活的第一步,反过来这一步也重新塑造了人。道德在这里成为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是内在生存方式。当然,人类的道德性存在也并不意味着人是为道德而存在。那么,道德是如何反过来重新塑造人的呢?当人类的存在成为道德性存在之后,道德也就成为人类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此时的道德既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规范协调社会关系,同时也能规范教化人类的生产与再生产,特别是对于人类的再生产而言,道德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塑造作用,从而道德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的“道德性存在”。
三、人的理性选择了道德
从前述“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道德”和“人作为道德性存在依赖道德”来看,人有道德似乎还是基于低层次的需要和依赖,但是从现实来看,人有道德并不完全出于功利的动机和社会层面的依赖,有很多是出自内心的价值追求,最终是理性帮助人选择了道德,或者说是人的理性选择了道德。而这种选择并非是随意性,它是基于人的内在价值认同,并通过人的善良意志得以确认的,由此道德上的应该表现为人的“必然意愿”。也正是这样,对“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一问题的回答,从基于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和依赖,发展为人有理性基于内在价值认同的自觉。
理性帮助人选择了道德,这是人真正意义上对道德的思考。如果说人的需要和依赖已经帮助人类作了利弊上的权衡,那么理性则是作了一种价值上的判断。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说,“现在我们知道,在我们把自己想成自由的时候,就是把自身置于知性世界中,作为一个成员,并且认识了意志的自律性,连同它的结论——道德;在我们把自己想成是受约束的时候,就把自身置于感性世界中,同时又是知性世界(Verstandeswelt)的一个成员”③,这里的自律和受约束,其实都是道德规律的约束性表现。这种道德规律的约束也正是通过自由的人对自身意志的自律而发挥作用,这种意志就是人的理性。
当这种选择发生之后,人的善良意志最终确认了道德,这种确认是基于内在价值的认同。康德说,“作为意会世界的一员,道德上的应该就是他的必然意愿,只有在他作为感觉世界是一个成员的时候,才把道德上的应该看作是应该”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善良意志要获得内在价值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以“必然意愿”表现出来的。
理性帮助人选择了道德,善良意志最终确认了道德,这时的人作为道德性存在更多的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人有道德到此时也不仅仅是基于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和依赖,此时的人得到的是康德所说的“人格的、更大的内在价值”,从而成为一个更善良的人,或者成为“善良意志”本身。
注释
①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②《孟子·告子上》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77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80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4]《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朱贻庭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