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以辽宁阜新地区高校为例
2016-11-26王红梅桂林
□ 王红梅 桂林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以辽宁阜新地区高校为例
□ 王红梅 桂林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我国出现了“宗教升温”现象,为了掌握作为“偏远”地方的阜新地区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找出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因素,以期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研究工作。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基本情况和分析。第三部分,调查问卷基本结论引发的思考。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没有必要谈虎色变,也不能相安无事,始终要有忧患意识,要常抓不懈,以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阜新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掌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找出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因素,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道德教育构建及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提供依据,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笔者在2016年3月至5月,采用无记名问卷、座谈交流等形式对阜新地区涵盖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师范类、艺术类的本专科高校各年级的721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宗教信仰状况调查。
被调查对象中男生为302人,占总数的42%,女生为419人,占总数的58%。其中汉族学生为593人,占总数的82%,少数民族学生128人,占总人数的18%。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176人、184人、203人、158人。学生的成长区域:城镇占32%,乡村占68%。家庭经济状况:富的占1%,一般占77%,差的占22,其中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65人,占总数的9%,各类学生干部为207人,占总数的29%,样本均匀分布。
二、调查基本情况和分析
1.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
其中有221大学生有“宗教信仰”,占总数的30%。经仔细一对一调查筛选,有102人确为真正信仰宗教,占总数的14%,其余119人为信仰宗教边缘学生。在信教的102名同学中,信仰佛教61人,比例为59.8%左右;道教的为3人,比例为2.9%;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为21人,比例约为20.6%;信仰伊斯兰教的9人(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约占8.8%;信仰其他宗教的8人,约占7.8%。
女生信教人数和比例高于男生,419个接受调查的女生中76明确表示信仰宗教,占女生被调查群体的18.1%,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5%;在302个接受调查的男生中,有26名明确表示信仰宗教,占男生调查群体的8.6%,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6%。
在不信仰宗教的519人中,表示目前不信仰,但有兴趣将来也许会信教的占32%,表示以后也不会信教的占28%,表示“信仰唯物主义,为无神论者”,占总数的27%,表示“不能确定或说不清楚”的人,占总数的23%。
“在相对而言你对哪种宗教较感兴趣”这个问题的结果显示:基督教占32%,佛教占26%,伊斯兰教占6%,天主教占4%,其他占2%,都不感兴趣占32%。
调查结果显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信仰中国本土宗教佛教的人数较多,是主流,信仰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比例不大,但有上升趋势。目前大学生的信教比例不大,还是不信教的学生占大多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大学生对西方宗教显现了浓郁的兴趣,潜在的信教群体不可低估。
2.大学生对宗教的理解和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宗教的基本认知情况。“对你认为宗教是什么”的问题:29%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6%的学生认为宗教是迷信,是一种荒诞学说,3%的学生认为宗教是科学,16%的学生认为宗教是高尚的精神活动,29%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21%的学生认为“宗教在我的脑中很模糊,说不清什么是宗教”。“你对宗教的看法”:有益占6%,无害占8%,有害无益占12%,无益无害占7%,看情况,有益也有害占55%,不清楚占11%。“你认为人生是否需要宗教信仰”的问题:需要占15%,不需要占16%,可有可无占69%。“你是否相信有神、上帝、真主或其他任何超自然是存在”的问题:25%的学生不相信,世界上根本没有神,14%的学生相信,27%的学生不知道,没考虑此类问题,20%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虽然有考虑过,16%的学生认为在危急时刻等特定情况相信。“你认为宗教信仰是否与共产主义信仰有冲突”的问题:有冲突占9%,冲突占58%,不清楚占35%。“你认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问题:两者完全对立占8%,宗教民俗会麻痹人的主动性和科学创造精神占18%,宗教促进科学的诞生占20%,两者没有关系占54%。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宗教的看法虽有理性和客观的一面,但也存在着模糊、片面的一面,很多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宗教的相关知识及宗教的本质,体现出青年学生“三观”未定,思想左右摇摆的特点,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的重要性。
(2)大学生接触宗教的时间与途径。在“信仰宗教的时间”问题上:14%的学生是在小学时开始信仰宗教,51%的学生在中学开始信仰宗教,36%的学生在大学时开始信仰宗教。在信仰宗教的学生中,在“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加入宗教的”问题上:家庭环境的影响占15%,觉得好玩、好奇心的驱使占18%,人生感觉到迷茫和困惑、心情不好时,遇到挫折,又难以寻求到帮助时开始信教的占25%,受新闻媒体、明星和偶像等影响对某种宗教文化的向往占22%,寻求心灵寄托的占14%,敬拜神灵,为自己及亲人朋友祈福避灾的占5%,其他途径的占2%。
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开始信教多为从小父母家庭及亲戚朋友影响劝说所致,到大学期间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信教的人数较少。
对于“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宗教知识”的:选择“通过网络”的占44%,宗教书籍占18%,学校相关课程9%,观瞻宗教礼仪占6%。“通过宗教信仰者的传教”的占12%,“通过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的占17%,家庭熏陶的占6%。在“你在大学校园里曾遇到哪些向你传教的人员”这个题目:本校信教的同学占9%,外籍教师占15%,校外宗教人士占15%,这一组数据显示了境外势力对我国高校学生信仰宗教有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情况。在“对宗教的态度”的问卷上:笃信的学生占22%,时而信时而不信的学生占78%。在“你是否了解某个宗教的基本教义”的问题:了解的学生占17%的,不了解的学生占83%。在“你是否想读一读如《圣经》《古兰经》《心经》《黄庭经》之类的宗教典籍”问题上:想读的学生占13%,不想读的学生占57%,曾经想过的学生占21%,粗略阅读过学生占7%,曾经广泛、细致地阅读的学生占2%。在“你是否参加过宗教活动”的问题上:参加过的学生占9%,定期参加的学生占2%,现在没有,但将来也许会的学生占41%,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的学生占48%。在“你对你信奉的宗教的教义教规是否清楚”的问题上:十分清楚的学生占5%,只是了解的学生占16%,有点模糊的学生占37%,不清楚的学生占42%。
数据可以说明:大学生宗教信仰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信仰,不是真正意义上宗教的信仰,大部分所谓的“信教”学生对真正意义上宗教信仰认识不足,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他们对宗教问题认识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民族和家庭父母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对宗教的认识,停留在表象特征上,是一种很感性、很肤浅的认识。
(4)大学生对宗教功能的认知程度。在“你认为宗教的作用”的问题上:7%的学生认为能够凝聚众人的意志,维护社会的稳定的,19%的学生认为能被统治者利用,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8%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35%的学生认为对于个人而言,它有安慰心灵的作用,31%的学生认为不太清楚。在“你认为宗教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无抵触”问题上:35%的学生认为两者相互补充大部分可以并存,32%的学生认为局部对立,21%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12%的学生认为两者尖锐对立。在“你觉得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否有积极意义”的问题上:26%的学生认为能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减轻压力,26%的学生认为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处理与周围的人(包括同学、朋友等)之间的关系,17%的学生认为使得大学生逃避问题,精神的“麻醉剂”,31%的学生认为宗教教义不适合现代社会,对于心灵没有帮助没有积极意义。
情况表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文化群体对宗教所蕴含的深层的人本观念的理解与赞同,能正确认识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的特定教化功能与作用。
(5)宗教政策的理解情况。在“据你了解,中国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教”的问题上:22%的学生认为信教也可以入党,27%的学生认为入党的学生认为可以同时信教,51%的学生认为入党不可以信教。对校园内能否公开传教或进行宗教活动的问题,选择不能,应禁止的占56.64%,能占12%,无所谓占31.36%。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有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与政治立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还是知之甚少,模糊不清的,反映出我们教育过程中对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及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的。
三、调查问卷基本结论引发的思考
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直面宗教现象对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群体的冲击,扎扎实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工作,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同时也是整个大学教育的使命。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教育功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目前来看,亟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教会他们掌握真理,如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名家讲座、学术论坛、科普教育等活动,通过学术讲座、科技展览等形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想领域,及时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疑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及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多级辅导体系,对有困难大学生及时帮教和心理疏导,对信教学生的正当宗教行为给予尊重,不歧视和打击信教学生,通过耐心的教育和引导信教学生,以积极客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一切。
2.抵御境外西方宗教渗透任重道远
所谓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针对我们国家宗教界、宗教信仰和宗教政策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西方宗教渗透的渠道主要包括,互联网传教、通过传输宗教读物传教、通过专职人员传教、利用“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进行传教、利用广播电视进行“空中传教”等,高校是境外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一个重点。
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
积极构建抵制境外宗教渗透的合作机制,高校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相互联,形成反渗透的合力,组成强大的工作网络,建立及时发现、积极引导且坚决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拒绝宗教布道者在校园布道,加强对外籍教师的背景审查和教学过程的监管,取缔非法的宗教集会和传播宗教书刊材料活动,对有苗头和可能侵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非法宗教渗透要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加强网络监管,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平台。对境外宗教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宗教渗透总体情况和态势进行分析,揭示境外宗教网络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同时,从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平台着手,实现政府部门网络安全综合管理。建立高校校园网络监管体系,净化网络环境。
3.加强社会媒体舆论的导向机制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国家要重视网络的监控和管理,树立一些有健全人格、乐观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有着正确的“三观”的偶像形象,抵制不良风气,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修养。
新媒体时代给我们的国家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面临挑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充实自我,使大学生有事可想,有事可做,有目标可以规划。并为大学生量身打造网络信息文化产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手机网络信息监管的基础上,在信息内容提供、分发和终端接入等环节加强研发,为大学生提供适合其年龄层次、精神需求的正能量手机信息文化产品,打造绿色手机网络空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总之,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没有必要谈虎色变,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但也不能高枕无忧,相安无事,始终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常抓不懈。这不是光靠空洞的理论说教和一门思想政治课教学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靠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协同作战,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张艳伟,贺守喜.张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高校渗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麦少球,梁颖珠.广西大学生宗教仰状况调查与思考[J].求知导刊,2015,(18).
[3]杜远阳,谭华云.社会化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0).
责任编辑:高士林
本文系2016年度阜新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阜新地区高校学生信仰状况以及抵御境外势力宗教渗透的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6Fsllx059)的研究成果。
王红梅,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宗教;桂林,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D630
A
2095-5103(2016)20-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