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2016-11-26何莲王双群
□ 何莲 王双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 何莲 王双群
当前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的巨大调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使得广大民众在价值观认同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重大,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现状;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澄清人们对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力图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广大青少年更容易懂得、更容易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丰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一方面,国外高校一直致力于在通识教育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另一方面,更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价值观教育中,借助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空间,力求使青少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信念,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取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1.现有教材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方面做的不够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尚未全面融入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教材体系,仅融入已经构建起的各级学校的部分课程体系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立足于学生所具备的认知水平、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特别需要注意优化高中和大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在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故必须认真分析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从而避免大学阶段的简单重复,保证教育体系更加系统、教育内容更加深入、教育效果更加优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落伍
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时,学校教育在帮助人们厘清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控制力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实效性,则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而当前学校教学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实效,究其原因为: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比较简单,其整体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活动量少、形式单一,其重要地位需要进一步重视;现有的考试考核方式不太合理,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亟待进一步革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和方法单一
目前课堂教学是培育价值观的主渠道,而青少年课外的校园活动极少涉及价值观内容,使得青少年缺少践行的意识和机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多样化文化思潮的渗透,校园文化在担负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观教育这一主流意识形态育人的使命时,表现出许多不适性,究其原因为:校园文化快餐化;宣传形式陈旧;有关部门管控不够;文化转型的消极影响。新旧文化交替期信仰的缺失,原有的信仰体系被打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为根本内容的新信仰体系又没有普遍建立起来,社会根本的价值坐标出现了偏离,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青少年及其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最为深刻。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要与时俱进地融入到学校课堂教学内容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各专业课程教学则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另一渠道。从横向维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内容特指两方面:一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切实注入到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并整合各门课程的内容;二是要融入各级学校教育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整个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石和源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其主要传播者和主渠道、主战场,其他各类型课程必须紧扣这个基础内容,形成一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内核,各门课程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从纵向维度来看,要注意优化各级学校教材内容的层次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应该以由浅到深,层层深入的形式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
2.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引导青少年主动接受教育、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培育其主体精神、塑造其主体人格。注意消解事实上存在的教与学的矛盾,实现教学方法的三个转变: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转变;权威结论式教学向问题研讨式教学的转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自然就会形成教与学的和谐,既能有效地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智育化,又能有效避免其教育形式化,真正收到教育的实效。
3.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教学手段的科技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效延展周期、拓宽阵地,在教育过程的持续性上巩固教育实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效增加柔性、消解逆反,在教育形式的隐性化上巩固教育实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效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在教育理念的理性化上巩固教育实效。一方面,可以建立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网站,寻找符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增加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的交流机会,设立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博客、QQ空间、网络论坛、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在网络平台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隐身于虚拟世界中,由于不用直面,大家可以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进行沟通,便于教育者真正发现青少年的思想困惑和疑虑,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宣传和引导,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要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具有浸润作用,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以主题明确的校园实体为依托,运用日新月异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导向明确的规范纪律为基础,运用人性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为载体,运用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来强化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养成。
5.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养成需要社会协同,形成合力
社会协同的形成,需要党政组织、各级学校、社会公众和家庭教育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充分重视学生群体,密切关注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变化。社会协同需要做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健全各级学校的领导机制;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机制,确保学校教育的实效也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强化;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实效巩固的良好社会环境。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赵春燕
本文系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01421)、2015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5GB001)和2015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莲,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研究方向:高校科研管理与发展;王双群,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64
A
2095-5103(2016)20-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