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好情绪,让孩子幸福成长

2016-11-26策划本刊编辑部撰稿孟先梅

莫愁 2016年30期
关键词:情绪家长孩子

☺策划/本刊编辑部撰稿/孟先梅

管理好情绪,让孩子幸福成长

☺策划/本刊编辑部撰稿/孟先梅

2016年2月初,春寒料峭,厦门同安3岁男孩和6岁的姐姐被父母惩罚脱光衣服站在露台淋雨,结果姐弟俩重感冒住进了医院。

2014年3月,南京单身父亲郑某劳累一天后,买菜烧饭等女儿放学回家,却因女儿晚归,一怒之下失手将她打死。

因为家长情绪失控而伤害子女的案件时有发生,致伤致死虽是极端例子,可是,家长心情不佳时拿孩子当出气筒,或者当孩子任性哭闹、成绩不好时,就无法管理好情绪,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的事情几乎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有调查显示,中国父母冲动发怒的比例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更是超出52.2%。其根本原因就是很多家长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觉察和表达自己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依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只要做了父母,就得自觉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它是孩子安全感、幸福感的基本精神保障。

父母的坏情绪,影响孩子成长

影响免疫力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张关于情绪的地图,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医学数据显示,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已达到200多种,70%以上的人坦承遭受过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

我儿子小时候,一年要去医院很多次,病历积了厚厚一沓。每次他一生病,我就无比焦虑,然而我越是小心翼翼百般呵护,儿子的病越是迟迟不见好。一个很熟悉的医生朋友劝我不要太紧张,要相信孩子的生命力。我渐渐地控制自己,不再把儿子生病太当回事,儿子的身体出奇地好起来。我开始意识到,影响儿子生病的不只是他身体免疫力,还有情绪免疫力。当我把紧张、焦躁、不安等情绪无意识地传递给他时,他在潜意识中也把自己的不舒服当作了很大的事情,从而影响了身体康复。

从医学的角度看,当人接触到外界病毒、细菌的时候,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发挥作用去抵抗侵袭。这种抵抗力既有先天遗传,也需后天培养。情绪上的免疫力和身体免疫力类似,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已经携带了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各种气质,这些气质就是形成情绪免疫力的最基础部分,之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各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在与父母或者重要抚养人大量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模式,从而也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免疫力。在不健康的情绪调节模式下,孩子的情绪免疫力就会下降,导致身体免疫力随之下降。

影响性格

情绪积极乐观的父母会养育出开朗乐观的孩子,情绪化的父母容易诱发并且造就孩子的不良情绪,影响良好性格的养成。

记得有一次,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来我家玩。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我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玩具好玩吗?”不料想,他只看了一眼就说:“没意思。”我说:“那我带你找小朋友玩好不好?”小家伙还是说“没意思”。短暂的相处中,我发现他几乎什么地方都能用上“没意思”这个词,拍球没意思,吃饭没意思,学英语没意思等等。朋友说,这是因为他爸爸工作压力大,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句话。

孩子是我们在这个世上的投影,家长播下什么种子,孩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小心你的负面情绪也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许多情绪容易失控、被人们称为性格不好的孩子,往往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甚至是对父母心理状态的一种继承和延续。有些父母在孩子惹自己生气之后,往往会失去理智,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最后冷静下来又心生悔意,懊恼不已,家长不断重复情绪失控的心理模式逐渐被孩子习得和继承,最后孩子也会变得情绪容易失控、喜怒无常,甚至性格乖张。

影响幸福感悟力

有一次座谈会,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多父母的情绪会害孩子一辈子!”她说有段时间心情很不好,工作压力又大,准备跳槽,和男友的关系也遇到严重危机,打算暂不结婚。当她把这些想法跟母亲商量时,母亲一听就炸了,借题发挥把她说得一无是处,责骂的微信从头天晚上一直发到第二天早上。女孩说她真的受够了。当年高考完,她太累了,回家就睡了一觉,妈妈说她肯定考不上大学,就知道睡觉;她工作了,还这样追着骂。现在,她恐惧婚姻,恐惧与人深入相处,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女孩的分享让现场很多家长泪流满面,他们说,女孩母亲的种种言行,与自己对待子女的言行是多么相似。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表明:如果父母经常发泄坏情绪,将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影响他们感悟幸福的能力。

处理情绪,为孩子营造快乐的能量场

家庭教育融化在家长和孩子共同生活的每一天,这个过程的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每一位家长能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能量场,再由子孙把这种幸福感一代代传递下去。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呢?

接纳不良情绪

情绪管理从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压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绪,那样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积压的坏情绪还会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对家人也是一种灾难。

对于坏情绪,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露易丝·海认为:改变的第一步是“认识到”。关键的方法就是先留住它,不要急于排斥、剔除,而是先留住它,接纳它的存在,然后再尝试改变。对待我们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此,对待孩子的问题也同样,要允许他发脾气、生气,先接纳他,然后再蹲下身子聆听他内心真实的声音。

露易丝·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情绪氛围极度不佳的环境里,童年遭遇继父家暴;逃离到一个饭店做服务员期间,再次遭遇不幸,16岁生下一个女婴,都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再后来她逃到纽约,历经坎坷才成为一名时装模特,结婚14年后又被丈夫遗弃,还患过癌症。现在,她不但扭转了自己的健康和命运,还成为心灵导师,帮助千千万万人改变了生活观念,提升了生命质量。是什么力量能让露易丝·海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这源于她一次去教堂的冥想经历,静心冥想中,她发现了自己,学会了接纳自己糟糕的情绪——尽管过去那么多的不完美,造成她脾气坏、抑郁、不信任他人,但那些坏情绪都存储在她的生命历程里,成为过去的一部分,她无法摆脱,只能接受;她开始调整,在导师朋友的鼓励下写书、办培训班,进行自我疗愈。露易丝·海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健康,每个人都要“爱自己,接受自己,找到生命的价值”。

按下暂停键

有人会觉得自己天生性子急,控制不了情绪,即便做了父母,也改变不了。其实,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刺激会有反应,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是有空隙的。遇到要“爆炸”的时刻,有意识地让自己停顿10秒钟,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之后,再采取理智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控制当下的情绪,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

数数深呼吸。这是我在新加坡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看到的,当你要生气发火时,先掐住中指指尖,在脑中按下锁住坏情绪的暂停键,从1数到3,然后深呼吸。我跟孩子看到这个方法时,尝试做了一次。此后,遇到我即将暴跳如雷时,孩子就对我说:“妈妈,数数,1,2,3……10,数到10时再发火!”等数到10时,我俩都忍不住笑了,刚才的怒气基本烟消云散。

把不快说出来。这是从绘本里学到的方法。儿子跟我一起读《小屁孩日记》,看到小屁孩因为爸爸妈妈不陪他玩,就在墙上写大字发泄愤怒,儿子被逗得哈哈大笑。于是,我用类似的方法疏导孩子的情绪。看到他生气时,我不会安慰他,而是帮他把情绪宣泄出来,我会学着小屁孩的样子说:“我很恼火!”“我的肚子里好像装了个大火球,马上就要爆炸啦!”“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已经开始冒烟了!”总之越形象越好,当孩子听到父母能如此贴切地理解他的感受时,马上也开怀大笑了!

能够控制情绪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上述方法只是技巧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能舒缓将要失控的情绪。生活中更多的时候,还得靠调整整个状态、心境来调整情绪。

避开消极源

有一次跟一位好朋友电话闲聊,时不时地听到她说“烦死了!”我说为什么烦?她说也没啥可烦的,我问:没啥烦的,为什么你10分钟电话说了6次“烦死了”?她反问:是吗?我怎么没注意到?后来她告诉我,那段时间可能受了办公室同事的影响,有一位同事患了轻度抑郁症,几乎把办公室同事都感染了。

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和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放在一起,不到半个小时,这个乐观的人也变得郁郁寡欢起来。他随后又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只要20分钟,一个人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并且,一个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强,越容易感染上坏情绪,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当今人们所承受的压力都不小,如果周边再有这么一个消极源,不断输送负面情绪,对于一个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来说,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主动聚焦一些积极、正面、带给自己能量的事情,多和乐观充满希望的朋友交往,培养阅读习惯,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总之,要趋利避害,躲开周围的消极源。

日记梳理坏情绪

心智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调整、自我成长的阶段,最终走向心平气和。在家庭中,我们需要通过与家人之间的沟通,通过陪伴孩子成长来不断观照、觉察、调整和管理自己。其中,写日记、朗读、互动等都是调整情绪、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

尤其是写日记,对于改善坏情绪、提高自身修养非常有效,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不良情绪时,就要开始梳理其根源,到底为什么情绪低落、暴躁、焦虑?我经常通过写日记把它梳理出来。工作中,遇见为孩子的健康、学习、表现、前途等焦虑的家长,我也引导他们通过日记方式加以梳理,从而认清自我,理清根源,疏导情绪。

写作可以把我们的思想引向深度。有的时候,大脑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用笔去写出来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那是一种倾泻,也是一种解脱。

此外,跟孩子一起朗读励志名篇,被坏情绪包围时学会用平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等,都是不错的值得尝试的办法。

微笑教育,给孩子心理支持

国际心理学研究证明,家长经常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年幼的孩子,能从父母的笑容里获得满足感、安全感;青春期孩子,能从父母的笑容里觉察到家长发自内心的喜悦,获得心理支持的力量。

不管你想不想,尝试多一点微笑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她的笑容很美,洁白的牙齿,两个小酒窝,一头短发,无论什么时候都给人春风化雨般的明快。我不知道的是,她做酒店管理,事业风生水起,感情却遭遇了危机。那段时间,她甚至连孩子也无心去教育,但因为她的一个习惯挽回了局面。

酒店管理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条就是微笑服务,尽管很不开心,但每天出门前,她都努力调整自己,对着镜子笑一笑。两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她发现自己在微笑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力量从内心里升腾,让她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内心开始强大起来,随之一切转向良性循环。

我还遇见过一个小女孩,她跟小朋友们玩耍的时候,不管玩得开不开心,都是一副哭兮兮的样子,从来没有见她露过一次天真的笑脸。有几次我见到了孩子的奶奶,终于知道了小孩不会微笑的原因。她的奶奶不苟言笑,眉宇间永远是凝成“川”字,偶尔见她一笑也笑得很别扭。小女孩一手被奶奶带大,整天面对的是一张满脸苦相的脸,她怎么能接受到快乐呢?

微笑不止是一个表情,更是从内到外的一种心态的折射,我们看到很多开心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多半是淡定开心的。不管遇到了多大的事,尝试去微笑吧,哪怕只是勉强的、被迫的,哪怕只是嘴角边挤了那么一小点笑容,也是尝试打开心灵的第一步。当你学会并坚持微笑时,你会发现,总有一天内心真的春暖花开了。

寻找自己的快乐哲学

微笑仅是表现在行动上的一种情绪调节,真正要让自己笑起来,必须是来自内在的状态,并在较长时期形成一种稳定的处事风格和人生哲学。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是特别善于调节情绪的典范,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喜喜”,意思是只记住有趣的事,不去回忆那些苦事,也不去无端发愁。正是这种“喜喜”哲学,让他不自怨自艾、不自寻烦恼,心灵安静地度过了“文革”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最终迎来了欢欢喜喜的快乐人生。

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快乐哲学则是“常想一二”。林清玄认为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如意或不如意,并不决定于人生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所谓“一二”“八九”,就是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占了生命的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快乐、欣慰的事,如果我们要过快乐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为八九成不如意之事而纠结了。

无论于光远的“喜喜哲学”,还是林清玄的“常想一二”哲学,都是管理情绪、使人生幸福的法宝。有了这样的“哲学”指导,不管人生呈给他们什么样的磨难,他们都能随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乐观、坦然地去面对。

我们每一个人,是否也有自己独创的快乐哲学呢?是否也能教给孩子一些让自己快乐的哲学呢?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这么一种乐观看待问题的态度。这种态度与一个人的学历、财富无关,而与他从小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有关,当我们从小培养起孩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时,他自然能平衡、化解很多事情,保持愉快的心情,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同时也能看开、看淡很多事情,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如果他还有一点更高的追求,那么还可以用自己这种乐观、积极去影响更多的人,创造更多价值。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管理,我们有责任用更成熟、理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因为我们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

当然,每位父母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哲学、幸福哲学,不管是哪一种,希望它们都能成为指引孩子到达幸福彼岸的金钥匙。

(作者系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刘建淑314606305@qq.com

猜你喜欢

情绪家长孩子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