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想“引火上身”
2016-11-26马玉梅
☺马玉梅
我可不想“引火上身”
☺马玉梅
一
自从儿子曦曦出生,我与先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就很自觉地趋向直接、浅白,甚至偏于幼稚,因为我们怕小小的儿子听不懂,但一件很偶然的事情消除了我的顾虑。
一个星期天,先生带着儿子玩耍,我在客厅打扫卫生。正干着活儿,先生好为人师,跑过来指手画脚进行理论指导:拖把怎样才能贴紧墙角又不会蹭脏墙壁,先把沙发移到什么位置整个程序才最方便……我索性将拖把塞到他手里,来来来,你干,我看,现场演示。“这这这,我这可真是‘引火上身’自讨苦吃啊……”哈哈,先生一边接过拖把,一边无可奈何地感叹,刚上幼儿园的儿子站在旁边和我一起拍手大笑。
不久以后的又一个星期天,我一边收拾着被爷儿俩疯乱了的家,一边唠叨着数落他俩。他俩面面相觑,躲到卧室里接着疯玩去了。
忙碌中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时近中午,只听先生小声对儿子说:“去问问妈妈,今天我们吃啥?”接着,就听儿子用更小的声音说:“嘘——爸爸,还是你去问吧,我可不想‘引火上身’!”儿子一个“引火上身”让我绷紧的脸瞬间放松下来,忍不住“哧啦”一下笑出声来。哈哈,谁说小人听不懂大人的话,这一个“引火上身”用得多么确切。我丢下手里的活儿,蹿进卧室,在儿子的小脸上狠狠吧唧了好几下。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小时候,在特定的情境中听懂的一些与年龄很不相称的语言。记得童年里,每逢我们兄妹给母亲惹麻烦的时候,或者到了换季需要添衣而经济捉襟见肘的时候,便会听母亲无奈地喃喃自语:“多根头发多个结。”慢慢的,我懂了,我也是妈妈头上的一个“结”;那时,为了供我们读书,母亲农闲时节会在街边搭摊儿,卖点青菜豆腐之类赚点小钱,有时卖到最后就减价处理了,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每逢此时,母亲便也会喃喃自语:“卖盐老婆喝淡汤。”几番思忖后,我懂得了融于“淡汤”里浓浓的母爱……尤其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语言的滋味总是愈发深浓。
二
从那以后,我和先生恢复了以前的日常用语,彼此之间,继续“拽文儿”,不失时机地“卖弄”。有时,我们也会有意识地提醒儿子去理解,譬如:我和先生皮闹,常会像冲锋的战士一样冲上去,拿先生当沙袋,拳头雨点儿一样落在先生身上,先生就会挺直腰板儿,岔开双腿,抱臂胸前,头一昂,得意而又不屑地对儿子说:“儿子,看着看着,这就叫‘蚍蜉撼树’!就是小蚂蚁摇大树,哈哈……”我们一起在路灯下散步,地上的影子一忽儿在前,一忽儿在后,一会儿又踩在了脚下。儿子兴味盎然,在路上又跑又跳,东躲西藏,企图把影子甩掉,看着他幼稚可爱的小模样,我们都笑得不行,我告诉儿子:“这就叫‘形影不离’,你的身体和你的影子是分不开的。妈妈走到哪儿,你就走到哪儿,就像影子离不开身体一样,也叫‘形影不离’,表示我俩关系好,老是在一起……”有时,我们对话之后哈哈大笑,看着儿子也笑,就会请他说说:听懂了啥?儿子也总会毫不谦虚地解释一番,有时候确切得让我们惊喜莫名,当然,有时也会离奇得把我们笑倒在沙发里。
慢慢的,儿子可以听懂很多我们日常谈话的内容,也偶尔“语出惊人”,使用一些比较成熟的词语表达自己可爱的小心思。每每去乡间度假,儿子便常常惹得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大笑不已,明明一副幼稚的小人模样,却一本正经地强调语气,开口闭口“我认为……”“万一……就……”有一次还适时适境地用上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哈,我真是欣喜不已。
后来,儿子上小学了,我居然在他的三年级日记里,读到这样的感慨:“时间,像一只巨大的沙漏。”我非常惊讶,那会儿我真的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个比喻。
儿子的语言发展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父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软环境;情境,是孩子学习语言最鲜活的大辞典。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