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支教实践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李庄支教案例

2016-11-26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0期
关键词:李庄同济大学支教

孙 涛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070

高校支教实践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李庄支教案例

孙 涛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070

高校支教实践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扶持偏远地区的重要工作,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支教人员水平残差不齐、组织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本研究以同济大学李庄支教实践为案例,分析了当前高校支教实践问题和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给高校支教服务带来实践启示和理论借鉴。

高校;支教服务;李庄案例;长效机制

一、高校支教活动沿革

教育是立国之本,我国一直以来都将教育事业作为重点工作。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就十分重视偏远地区的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 号文)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讲话,中央反复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高校支教实践作为将学生所学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途径,促使大学生通过这种途径充分施展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

二、同济大学李庄支教剖析

由于历史原因,同济大学与四川李庄有着深刻的渊源。从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就与李庄建立了定向帮扶关系。同济大学每年选拔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前往李庄中学支教一年。为了鼓励优秀学子支教热情,对有支教经历的学生给予诸多政策鼓励,包括评优、学分、研究生免试入学资格资格等。

在十年有余的李庄支教活动中,同济大学和李庄中学努力开创双赢局面:对李庄中学而言,同济大学的支教活动提高了其教育水平,李庄中学也在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各个方面得到了一定帮助;对同济大学而言,支教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其社会实践工作内容,参与的在校学生也提升了自身素质。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主体角色转换不到位

作为支教实践的主体,高校在整个支教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支教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学经验欠缺。参与支教实践的大学生多为刚毕业的本科生,由于他们年龄相对较小,没有在社会上历练过,对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能力不够。例如,在上科学实验课时,被支教学校的学生按捺不住好奇心,造成课堂纪律混乱,支教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往往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进度。另外,在接受支教的孩子眼中,支教的大学生没有老师的严肃感,甚至他们觉得只是邻家的哥哥姐姐,不太听从于他们的教育,那么支教活动就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2、传授知识缺乏连贯性。更换教师频繁,这就给支教实践的连续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在教学内容上产生间断性,并且出现一门功课由多个老师任教的现象。如果这些老师不能及时的沟通交流,那么就会造成各个老师讲的知识前后不一,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现象,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3、部分学生消极怠工。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参与支教实践的最大价值是荣誉或者利益,比如评优、获得奖学金和学分等。他们的这种初衷决定了他们支教的态度,因此会在支教的过程中消极怠工,这必然会损坏支教队伍的形象。

(二)支教组织运行不够规范

1、招募渠道狭窄。未能有机会参加支教的大部分同学表示,没有参与渠道是最大的制约条件。有时招募的条件会限制学生的专业,致使想参加的同学望而却步,因此志愿者招募条件不当及招募渠道狭窄是阻碍大学生参与支教实践的重要因素。

2、支教过程缺乏管制。各支教组织开展的支教实践虽然越来越丰富多彩,也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俗语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例如支教实践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团队成员脱离组织独自活动的现象,还有团队成员因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的现象,这不仅体现大学生团队意识不强,还反映出高校相关部门在大学生支教实践方面管理条例的缺失。缺乏统一的管制致使各支教组织管理起来无章可循。

(三)实践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1、缺乏安全保障。近些年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毕竟参与支教实践的在校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走进社会,有些还属于未成年人,学校在这方面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缺乏资金保障。经费不充足是影响支教实践顺利开展的一大难题,在支教实践中,支教大学生一般都没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开展的支教难以维持较长的时间。笔者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制约大学生支教实践发展的最大的一个阻碍就是资金的不足。

三、长效机制建议

针对当前支教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提高支教实践主体的能力,主要措施包括重视支教实践培训工作、重视支教经验传递和培养责任意识等;第二,规范大学生支教实践组织运行,包括拓宽支教实践招募渠道、构建“双向”交流模式、健全支教实践基本规制等;第三,健全大学生支教实践保障机制,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在这一点上,应采取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设立专项资金等。

四、结语

近年来,高校支教实践作为高校社会实践的一种有效途径,愈发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基于李庄支教案例,分析了高校支教实践的现状、问题、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期待本研究内容能够为高校支教实践开展带来实践启发和理论借鉴。

[1]江汛清.中外志愿活动比较[J].青年研究,2003(1):39-44.

[2]郭建耀,闫祯.支教实习: 实现校地生共同发展的共赢模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76-77.

[3]李醒东.支教模式分析:机制与限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16-21.

[4]徐春妹,洪明.解制取向下的美国教师培养新路径——“为美国而教”计划的历程,职能与功过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7):24-28.

猜你喜欢

李庄同济大学支教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开机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李庄抗战文化与旅游开发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浅析刑事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