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产业理论看798艺术区的困境
2016-11-26朱其
朱其
从艺术产业理论看798艺术区的困境
朱其
艺术产业是什么?马克思的产业概念是指用资本来组织生产,所谓产业化的生产,就是用资本组织大规模的产品生产。
20世纪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即市民社会的大众文化的生产,导致了从商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到战后消费社会的文化工业的演变。关于艺术和市场的关系,西方已经有很多经典理论。
一战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等思想家讨论了文化工业的问题。霍克海默、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对电影、流行音乐、广告、电台和流行出版物等大众文化生产的工业化现象,进行了前瞻性的文化批判。尤其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中,提出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的资本操控,即流行歌曲、电台,好莱坞电影、流行文学出版等大众文化的生产,进入了资本组织文化生产的工业化,这种文化工业不仅是一种娱乐化的消费主义,而且为了追求资本的利润,文化工业在刻意制造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位思想家本雅明则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时期艺术品的成批复制问题,艺术的商业化导致文化灵性的消失。
二战以后,195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1960年代法国的消费主义理论、1970年代后现代主义理论,重点沿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的消费意识形态的议题,从新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展开对消费视觉的内在机制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质疑资本体系组织文化生产的行为,不仅导致艺术的复制和娱乐化,消解文化产品的深度,而且资本体系自身还在制造一种操控文化消费的审美意识形态。战后的从文化研究到消费主义的研究,则是解释资本化的艺术生产中审美意识形态的内在原理为何。
伯明翰学派的雷蒙·威廉姆斯、斯图尔特由英国工人阶级文化特征的分析推进到对明星、广告、体育摄影、媒体文化等一切大众图像的视觉症候的分析;从罗兰·巴特的流行形象的符号学分析、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到鲍德里亚的仿像理论,完成了法国学派的消费主义批判的本体批判理论,尤其是鲍德里亚,将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的视觉症候导入图像的意识形态分析,阐明了战后消费主义在哲学上的内在机制,即后现代之后的消费者不是由于商品实用性而消费,而是因为人们看到广告、影视、媒体上的明星、模特使用了某个产品的图像才决定购买此产品,这一产品的图像即仿像。
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则从符号学和艺术社会学角度阐述文化资本和战后的艺术趣味的阶层身份的文化象征问题。他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引入艺术社会学,发展出战后高级资本主义阶段涉及创意产业、电影工业、品牌经营等第三产业的象征资本或符号资本的概念。
进入70年代的现代主义,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到齐泽克等新马克思主义者,使用战后的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第三世界理论、后殖民主义、精神分析等跨学科方法,对大众文化、好莱坞电影、跨国公司现象等进行意识形态的症候分析。杰姆逊将马克思主义的产业分析扩展到跨国资本主义生产的视野,其中亦包括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比如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制作。齐泽克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拉康的符号学精神分析和跨国资本主义生产等新学科理论用于对好莱坞电影和跨国品牌的审美意识形态分析。
20世纪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到法国学派的消费主义理论,在文化工业、象征资本、大众文化研究、跨国资本主义文化生产、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消费视像理论等领域,总体上属于新马克思主义体系。这个体系在图像视觉内在的消费机制上,从符号学、大众图像阐释的角度,理论上作了非常深度的阐释,涉及到艺术与工业化生产、大众文化与象征资本、审美意识形态与消费主义以及艺术的跨国生产等理论议题,对于中国的艺术产业的基础理论的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艺术产业是特殊的市场经济,这是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共识。艺术进入资本化生产以后,作为一种产业,以盈利作为资本的使用机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其非功利的一方面。除了这一文化上的经济伦理之外,艺术生产还涉及到象征资本、符号经济、消费意识形态等超出一般实体商品的经济属性和特定的市场规律。
除了基础理论,艺术产业还有一个实操层面。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包括通过市场资本来推动社会公共文化的机制是什么?国外也有很多实操的体制,如基金会体制、艺术金融制度等。如美国是不设立文化部的,公共文化的运作,大都是在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下,通过艺术金融及基金会体制,将社会资本导入文化的资本运作的机制。
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一直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艺术产业的实操体制,其中很重要的瓶颈是如何解决艺术金融及国有土地、房产的民营化使用的制度开放。以798为例,过去十年,当代艺术市场差不多进来几十亿民营资金,兴办画廊,办拍卖会,搞收藏。到了2010年停下来,再也上不去了。798的繁荣,到了2010年突然刹车,因为没有一个升级的机制。很多当时的民营资本愿意在798投资几个亿,在798打造世界顶尖的美术馆。但是产权问题解决不了,798的房子是国企的,如果投资几亿改造,首先产权不是投资人自己的,他凭什么花几亿装修?万一投资周期未到租赁权收回呢?
因此,798的升级就需要四种解决机制。1.产权的市场化。即798将地块和房产的产权通过市场化转移给投资主体;2. 长期租赁权。地产租赁权至少20年才能吸引民营资本的巨额投资,如果租赁合同三到五年为一个周期,民营资本没有办法进行巨额投资和长期运作。3.成立合资开发的机制,由798国企与社会资本合资开发;4. 业主委员会共同开发协商机制。在798国企的单一产权下,由798管委会与业主成立开发协商委员会,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及政策。由于国企的性质和现有的产权制度,上述四种升级机制均不可行。
因此,798的运作只能按照纯市场经济运作,即价高者得房子。于是开始逆淘汰,凡是非盈利的独立空间和书店、学术性的画廊和长期投资的空间就出局了。到现在798的2/3空间,大都变成时尚商店、咖啡馆和小饭店,都是卖礼品和咖啡的,变成以时尚为主的艺术区了。
中国这样一个行政权力集中的强势型政府主导,来推动社会改革和市场经济,有其优势,但也有一些制度上的障碍,比如土地产权,房屋长期租赁权,公私共同开发等问题。另外,中国的艺术收藏一直属于中短期投资型,而不是一种非盈利的艺术金融的模式。经过2000至2010年的十年猛增,艺术收藏也像艺术区一样缺乏升级机制,大公司、上市公司等财团资本不能进入大规模的高端收藏及顶级美术馆的打造,原因在于缺乏以基金会为基础的艺术金融制度。
中国现在的艺术市场,更多的接近美国模式,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大量的文化水平不高人群对艺术的消费。世界上发展最好的是欧洲模式,欧洲教育程度高,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参观旅游占据了国民教育的重心。欧洲的普通民众对艺术鉴赏水平是很高的,使得欧洲艺术市场没有大众文化,只有中产阶级的审美文化。
中国曾经有士大夫的文人艺术的传统,到了20世纪,鲁迅等左翼文艺运动,认为艺术是一个现代使命,要通过艺术启蒙大众。到了改革30年,希望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作为对艺术资源的调配作用。但这个工作做得还不够完善,政府不应该把文化和艺术事业完全推给市场化,比如文化遗产保护、非盈利的美术馆和学术出版、民营投资的艺术金融及减免税政策,拍卖法的严格化等,这些都不可过度的依赖于市场调节机制。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评协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是做理论研究的。中国所有的行业都是政府权力覆盖下的一个行业,因而它必须跟国家的产业政策协调。这方面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可以扮演一个智库的角色。
朱其: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王筱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