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与德育
2016-11-26杨晓
杨 晓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与德育
杨 晓
不同的语文课有着不同的审美内容和德育内容。现行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我们进行审美与德育教育的最好客体对象和有利条件。我们要运用好这些客体对象和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
语文 载体 美育 德育 手段
不同的语文课有着不同的审美内容和德育内容。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审美和德育因素,只是教学字、词、句、段、篇,那么语文课剩下的就只有干巴巴的说教。在目前新课改形势下,学习语文课文就要让学生生情、悟道,触发情思,从而达到美育、德育、智育相结合的教育目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美育和德育要有机结合。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去自觉地反思自我,克制自我,再塑自我,铸造美的心灵,萌发美的行为。任何割离美育和德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得不偿失的,都既不会达到美育的目的,也不会达到德育的目的。美育和德育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不同的文章载体,其进行美育和德育的特点不尽相同。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它是集知、情、美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所以,人教版教材选了大量的古诗词(包括精读、略读和课后附录),这些古诗词对学生的美育和德育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辞优美的散文,它能产生一种奇妙的美育效应,它也是一种震颤心灵的德育手段,如朱自清的《春》,写得清新活泼,给人一种无限崇尚春的美感。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的特色,别有风趣,让人读了流连忘返。其他一些写人的散文,如《散步》《秋天的怀念》等,都写出了亲情美,让读者感到亲情的宝贵,也都能让人感到美感,这些散文都同样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
条分缕析的说明文,则是通过课文内容来传播科学美。科学美具有抽象性,因此往往要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大致内容方面入手,体味课文内容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即作者寄托于课文中的感情,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的内在规律及特点(对事物合理性的认识)。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语言、手势、表情等暗示法教学,引导学生触文生情,领悟科学美。如讲授《苏州园林》,可首先通过课文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苏州园林给人闲适、不对称的特点,接着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借助于表现等手段使学生油然认识祖国江山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最后讲授苏州园林的布局的特点,从而给我们一种和谐的美感。《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说“屏”》等说明文都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
气势磅礴的议论文,更是以强有力的事实、理论论证来告诉人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它传播的是社会美、生活美。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我们懂得既要敬业更要乐业的道理,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懂得了自信力的重要,尤其是人民群众自信力的重要。这些议论文,都能够直接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而更直接、更集中体现社会美、生活美的,乃是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教学中,只有深入理解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和表现什么倾向,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让学生联系插图,再现人物形象,去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求得形象美),进而唤起学生的感情与作者寄托形象的感情相通。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审美感受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验,体味作品的理性(事物的客观道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与所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会人物的性格,以产生“亲临其境”的美感。当然要适时离开角色,从外围了解表现角色性格特征的一些技巧。然后,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态度。最后采用反馈法进行教学,讨论主题,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讲授《孔乙己》,当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作者对孔乙己持怎样的态度?让学生思考后,总结:既同情又批判,即“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然后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孔乙己同情、批判的实质是什么。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议论,提名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其实质是对封建制度、封建文化教育、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让学生写想象作文,也能够渗透美育和德育。如有这样两个作文题:一是“河滩上的鹅卵石说:‘我本来是高山顶上的巨石,可后来……”’;另一个是“水对桌子说:‘没有我,就没有你。”’据此写想象作文,就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如某年中考作文题是给一个大方框(表示一间房子),再给一组图形(表示大衣柜、梳妆台、书柜、凳子、桌子等),让考生将这些“家具”摆放到方框中去。这种创作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需要考虑房间主人的身份、职业、年龄、性别、性格、爱好等条件。学生对这样的作文材料很感兴趣,也就是因这样的作文材料具有审美价值。续写也是发挥学生想象的重要手段,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美育和德育。如让学生续写《孔乙己》,有的学生写道:“孔乙己终于中了举人,耀武扬威,横行乡里”;或者是“孔乙己不再读书,毅然下海,成了百万富翁”;“孔乙己下定决心,弃笔从戎,投奔革命军,当了团长,带兵回来杀死了丁举人”等等,令人捧腹和深思。
总之,现行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我们进行审美与德育教育的最好客体对象和有利条件。我们要运用好这些客体对象和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而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又都是通过审美教育来渗透的。学生只有发现了这些美,认识了这些美,才能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才能按照美的标准来塑造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