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困境中挣扎死亡从而得到精神的回归——浅析《雷雨》中繁漪形象

2016-11-26李远丽罗敏鸿覃晓东

长江丛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繁漪周萍周朴园

李远丽 罗敏鸿 覃晓东

在困境中挣扎死亡从而得到精神的回归——浅析《雷雨》中繁漪形象

李远丽罗敏鸿覃晓东

繁漪是《雷雨》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她的一生值得人们去探究与思考,她的自我毁灭与灭他的形象深入人心,笔者尝试通过生态文艺学的“精神生态”理论对繁漪的形象进行解读,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繁漪的精神世界。

困境 死亡 精神 回归

曹禺作为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善于运用独特的结构艺术,精心组织矛盾冲突的发展及过程,成功地于短短篇章中深刻塑造舞台形象,表现生活发现和思想情感。这尤其体现在其代表作《雷雨》中。

《雷雨》借人物自我以及人物之间的纠葛冲突以表达曹禺对“人的生存困境”这一主题的思考。他们欲改变生存现状,但再多的追求,仍然未能逃脱“巧合”安排下的悲剧。冥冥中有只巨手控制人类命运,无论怎样挣扎都不免失败。繁漪正是这一思考的最深刻表现者。

一、矛盾造就郁结的现状

繁漪出身书香门第之家,是受过教育的旧式女性,她心底有着叛逆的蛮劲,有着狂热追求幸福的欲望和觉悟。然而她嫁给了带着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因周朴园以逼迫、压制的态度维持周公馆“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繁漪十几年来一直过着被禁锢的生活,被周朴园以极端的专横、冷酷、粗暴剥夺了幸福和爱情。她被囚禁在庸俗单调的周公馆里,什么事都得按照周朴园的意志行事,微弱的反抗常被压制,理由甚至是虚情假意。比如逼迫喝药,周朴园反复强调要蘩漪服从:“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周朴园的专制让她苦闷。她一再要求开窗,想要寻求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寻求解脱。沉闷的现实和强烈的解脱欲望,让她陷进巨大的痛苦。

在这样非正常的生活中,她与周朴园的儿子周萍产生了“乱伦”的恋情,把她的生命、名誉全部交给了周萍,陷入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难堪境地。这种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是繁漪为摆脱现状寻找的出口,却最终因为周萍欲图离去而让她失去了救命的小草,精神上受到前所未有、致命的打击。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非正常的追求,致使繁漪开始病态的挣扎,以至喊出这样的偏执:“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

二、人性冷漠,挣扎愈见困境

困境是个体自我追求与环境相冲突,导致求而不得的状态。繁漪的人生正是处处困境。她是个本能潜意识很强的女性,出身一个“有钱有门庭”的富贵之家,受过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而且不乏对诗文的爱好,有着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憧憬。而周朴园逼迫她的种种行为及手段,所谓的“关心、爱护”并不是真的出于关心,实际上是他自己意志的贯彻,是他封建家长制的独特表现,意在维护他专制的尊严。如果说周朴园的冷漠和折磨让繁漪失望沉闷,那么曾经被视为拯救自己的周萍的离去声明,则让她绝望甚至歇斯底里地恨。她的疯狂报复把这个罪恶之家给毁了:四凤与周冲丧生,周萍鸣枪自杀,周朴园家破人亡,她也在爱与恨的愤怒烈火中把自己烧毁。

繁漪的一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追求人情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父母为了利益、荣誉将她嫁给个相互毫无感情的人,丈夫冷漠,情人无情,在这样冰冷的环境中,她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精神的灭亡。

三、回归才能重生

繁漪的悲剧,看似由多个“巧合”所致,却是她个人与环境撕扯合力的结果。身边人的冷漠固然让她痛苦,基于此,自我更不能放纵。与周萍的乱伦,超越道德底线,实际是繁漪释放压抑的错误选择;因为周萍的后悔而疯狂报复周家,最终自毁毁人,是偏执犯下的错误。我们说,只有走出牢笼才有获得新生的机会。而对于困境,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回归。鲁枢元曾说“在启蒙理念开拓出的工业社会、科技时代,人们犯下的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执于一端,只知白不知黑;只要白不要黑;只要强不要弱;只要进步而不懂退缩与回归,结果酿成了今日的生态灾难,失去了人类存在的根基。”[1]这句话放于精神领域同样适用,就如海德格尔认定:思想实行的是“返回步伐”,“甚至返回的道路才能够把我们引向前方”。[2]如《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在灵魂和肉体在激烈的冲撞后被唤醒了她善良、友爱、正直的品质,实现精神回归,摆脱肉体的迷途,以博爱为基础,走向道德的自我完善;又如《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杀人后主动投案的死亡献祭,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实现自我精神的回归。而繁漪正是在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下做出了那一系列的动作,把周公馆毁灭,这种毁灭即是让自己的精神与肉体远离可怕、肮脏与压抑,从而使自己得到解放与回归。

《雷雨》“序幕”和“尾声”出现十年后周公馆变成教会医院,把宗教引进戏剧,隐约可见曹禺对“人生的困境”的思考:或者可以在宗教信仰中寻找解决现实矛盾的希望。撕破冷漠,学会悲悯,完善道德,这是宗教信仰,也是精神回归。

[1]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J].文汇报,2010.

[2]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J].文汇报,2010.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远丽(1986-),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工程系,辅导员;罗敏鸿(1985-),女,广西桂平市爱尚幼儿园,副园长。

猜你喜欢

繁漪周萍周朴园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繁漪“病”寓新探
繁漪“病”寓新探
我看《雷雨》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亲情与谎言 `
鲁侍萍的未了情